APP下载

论《洛丽塔》中的原罪意识

2020-07-26李冰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原罪洛丽塔

摘  要:纳博科夫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二十世纪学术界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争议的一部小说。国外对《洛丽塔》的研究主要从叙事技巧,伦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鲜有从基督教的“原罪观”的视角来研究。原罪观是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种重要罪恶观念。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对原罪进行了深入思考:人类堕落的主要根源是人类对罪恶的趋向,原罪是人性中难以改变和克服的缺点和罪恶。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分析来探究纳博科夫在文本中呈现出的原罪意识以及对人性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原罪;堕落

作者简介:李冰洋(1992.6-),女,汉,河北省邯郸市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2

引言:

原罪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根据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亚当夏娃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因而犯了罪。而亚当和夏娃是人类始祖,因而这一罪过便传给亚当夏娃的后代,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故称原罪。因此引伸出人生而有罪,人性本恶。

纳博科夫是19世纪的一位著名俄裔美籍作家。人生的前20年,他一直在俄罗斯度过。而当时的俄罗斯民族,宗教对它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原因是东正教在俄罗斯的传播具有久远的歷史并长时间作为俄罗斯的国教。在这样的环境浸染下,纳博科夫对基督教教义的熟悉可想而知。因此虽然纳博科夫声称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但是圣经文化已经内化为其思想的一部分,基督教精神也成为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原罪的教义是基督教重要的基础教义,它的概念在《洛丽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纳博科夫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同现代社会的罪恶进行对照,深刻地揭露了个人人性中和社会群体里的泛罪恶。《圣经》将罪的本源问题归结为人类始祖的沦落,奥古斯丁将其称为“原罪”。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将不同人物的堕落同人类始祖的堕落进行类比,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这个人类古老的主题——原罪。同时,纳博科夫还深度挖掘与思考了人性的本质,从而表达了其独特的原罪观以及对人性本质的独到见解。

一、洛丽塔的贪婪与堕落

《圣经》里人类偷吃禁果后第一件事就是感到了羞耻感,即没有穿衣服,随后夏娃找到树叶遮羞。树叶不仅仅是衣服的象征,还是虚荣心和欲望的开端,这意味着人类原始的堕落和罪恶。作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的一个典型代表,洛丽塔拥有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虚荣。她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每天漫无目的的活着,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以至于亨伯特说:“每天早晨,我必须设想出一件事儿,空间和时间中的某个特殊的目标,让她去指望,让她好一直过到上床睡觉的时候。否则,失去一个具体的、持久的目标,她生命的框架就会坍塌崩溃。”对洛丽塔来说,她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吃喝玩乐。她不断地仗着亨伯特对她的宠爱要求他为她买各种各样的漂亮衣服。在亨伯特要求她为他们之间的不正当关系而保密的时候,他也正是利用她对物质享受的欲求来不断用漂亮衣服控制她并和她长期保持有违人伦的关系。贪婪作为基督教七宗罪之一,能够使人爆发出极大的野心,只为获得空洞的虚荣。这一罪恶在洛丽塔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产生了理性,而他们从这场堕落中首先获取的就是关于性别和性的知识。这也是原罪的起源。在这个小说中,洛丽塔就是人类堕落的象征。由于幼年失去父亲,在一个单亲家庭里成长,她极度缺少父爱。因此亨伯特的到来使得洛丽塔把心中理想的父亲形象寄托到了他的身上。同时洛丽塔又是一个青春期少女,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面对亨伯特这样长相英俊,成熟稳重的男人很容易春心萌动。这种对亨伯特复杂的情感促成了她性意识的觉醒,进而一步步走向了赤裸裸的欲望世界。这欲望背后是无尽的道德丧失和堕落。她丝毫不重视自己的童贞,只在乎当下的感官享受。即使知道她的继父对她有所企图,她仍表现得无所谓。在主动引诱亨伯特与之发生关系时,她也表现得大胆,老练,经验丰富。而她敢于与亨伯特尝试这段疯狂的不伦恋情正是她自身堕落的表现。

二、亨伯特的欲望与犯罪

原罪是人类欲望的起源。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生命树上的果实,从此人类一出生就背负罪恶。而欲望是最重要的原罪之一。亨伯特在初次见到洛丽塔时,洛丽塔和他常常幻想的性感少女的身影重合了,因此他内心深处的原欲被洛丽塔的诱惑给激发了出来,使得他道德的天平发生了剧烈的倾斜,进而陷入了原罪的漩涡。这从他的自白中也可以窥得一见。“上帝啊,当时当地,只要能亲一下这双骨节纤细、脚趾细长、顽皮淘气的脚,我又有什么不愿意牺牲的呢!”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去触碰洛丽塔借以寻求对自身欲望的慰藉。因为想要靠近洛丽塔来进一步满足自身的欲望,亨伯特选择和她的母亲夏洛蒂结婚,又因她与别人走得近而心生妒忌,甚至于放弃他稳定的大学讲师的工作而带着她开始逃亡旅行,最终也是为了她开枪杀死了奎尔蒂而被捕入狱。因此可以说是他的欲望导致了他犯下罪孽,而这与圣经中的始祖堕落的故事导致人类获罪的故事极为相似。

在《圣经》中,罪是一种违背上帝旨意的行为,是人心中罪恶的动机。如违背上帝的治理,那么人们就是在上帝面前犯了罪。当自己的欲望渴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亨伯特就产生了一种邪恶的心理。他好几次想着给母女俩下药,他甚至幻想着威胁黑兹太太,如果不让他玩弄她的女儿,他就把她抛弃。这种罪恶心理使他变得越来越不受控制。在洛丽塔去营地后,他甚至钻进洛丽塔的衣服壁橱去疯狂的感受洛丽塔的气味。这近乎变态似的疯狂行为彰显了他之后犯罪的倾向。当得知洛丽塔被奎尔蒂诱骗的时候,他的神经开始错乱,内心的罪恶的冲动蠢蠢欲动。当他听到洛丽塔说奎尔蒂是她为之疯魔的唯一的男人时,他内心罪恶的一面完全被激发出来。但他决定要枪杀奎尔蒂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有意识的犯罪,并且决不后悔。这从他冷静地准备着一切,甚至还要穿得体面些去杀奎尔蒂可以看出来。他说:“我决定把自己打扮得特别英俊潇洒。”在做好一切准备后,他拿起枪到处寻找奎尔蒂,内心深处潜藏的罪恶使他完全听从自己的本能行事,最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

三、夏洛蒂·黑兹的自卑与嫉妒

每个人从一降生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而只有在获得认可时才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幸福感。夏洛蒂·黑兹在亨伯特刚搬进来时,就被这个帅气成熟,谈吐不凡的中年男人所吸引。在她看来,亨伯特整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但她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主婦,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因此她觉得自惭形秽,这也直接导致了她的自卑。另外亨伯特也经常嘲笑她的肤浅无知,在他看来夏洛蒂既头脑简单,又聒噪庸俗,这无疑加剧了她的自卑。

圣经中记载“嫉妒”一词出现过多次,人们因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会嫉妒。而人骨子里的嫉妒,就是圣经中的罪。夏洛蒂是一个典型的妒妇。在察觉亨伯特对自己女儿过于好后,她竟妒忌起自己的女儿来。她把洛丽塔当成是亨伯特和她之间感情的绊脚石,因此她总是向亨伯特抱怨洛丽塔的各种叛逆行为,说她是个坏心眼的孩子。她嫉妒女儿的青春貌美,唯恐她会把自己的心上人夺走,因此她总是不断制造自己和亨伯特独处的机会。而每当洛丽塔想要插入进来时,她总是表现出极度的反感与厌恶。即便她同亨伯特结了婚,她仍嫉妒亨伯特以前的情人们。这从亨伯特对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我再多说几句亨伯特太太的情况。我一向清楚她天性中的占有欲,但我从没想到她会对我生活中任何不代表她的事情如此疯狂地嫉妒。她对我的过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她要求我回忆起我所有的情人,这样她就可以让我侮辱她们。”在纳博科夫看来,嫉妒源于人类心灵深处对自己不够充满自信,是人类内心潜在的原罪。

四、奎尔蒂的自私与邪恶

在《创世记》27:12 中,雅各对他母亲利百加说:“我哥哥以扫浑身是有毛的,我身上是光滑的,倘若我父亲摸着我,必以我为欺哄人的,我就招咒诅,不得祝福。”从这段中可以看出,当雅各妈妈说让他去骗他爸爸,雅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得失,而不是事情的对错。由此可知如果人想法都从自身出发,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小说中的奎尔蒂就是人性自私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为了一己私欲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迫使未成年少女拍儿童色情电影,利用洛丽塔对他的迷恋肆意玩弄她的感情,这充分展示了他人性中极度自私的一面。即便在亨伯特拿枪指着他时,他仍说:“但你又把她接回去了,是不是?嗨,我们去喝一杯。”这里奎尔蒂对诱骗洛丽塔这件事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大不了,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洛丽塔造成的伤害。因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罪根性的自私导致他做出了众多违反道德的事情。

在这部小说中,奎尔蒂的英文名字是Quilty,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英文单词Guilty(有罪的)。通过这样的安排,作者暗指奎尔蒂是罪恶的象征。他因为自身的阳痿问题,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把魔爪伸到了那些未成年少女身上。在他讨好亨伯特期望能放他一马时,他说:“我可以给你,也是无偿地,作为家里的玩物,一个相当令人兴奋的小小的畸人:一个有三个乳房的年轻女子,其中一个真是一个顶呱呱的乳房。”这里他通过虐待折磨他人只为满足自身邪恶欲望彰显了他的极端邪恶。此外,他对洛丽塔与亨伯特的不伦之恋了如指掌,因此他对洛丽塔的邪恶欲望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待洛丽塔落入他的圈套后,他肆意地挥霍洛丽塔对他的爱恋,将她视作自己的玩物,并强迫她拍儿童色情片。在遭到洛丽塔的拒绝后,他又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由此可见奎尔蒂是一个玩弄他人情感的邪恶之徒。他毫不吝惜地将洛丽塔的青春年华亲手毁掉,而直到小说的最后,他也没有对自己犯下的这些罪孽有丝毫的罪恶感。在这个小说中奎尔蒂就是人性邪恶的代表,是“罪”与“恶”的代名词。

五、结语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致描写,对人类内心深处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展示了人们生而带来的人性弱点。他认为人犯罪不仅是由于外来的试探,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恶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阴暗面和犯罪冲动,因此要正视自己的阴暗面,提防犯罪。同时作者也寓意表达人类的本性和物质社会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因此在获取物质上的富足外,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内心,勇于认识到人性中固有的缺陷,在复杂的现实社会大熔炉里仍能够保持道德的平正,理智的清醒,从而实现自我的重塑。

参考文献:

[1]蒋承勇.偷食禁果故事及其文化人类学解读[J].文艺研究,2002.

[2]蒋秀珍,廖志勤.《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金丽. 圣经与西方文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5]尼布尔. 人的本性与命运[M].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原罪洛丽塔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哥特洛丽塔服装设计风格应用设计研究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本我与超我的挣扎与对抗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原罪
残杀5 名亲人震惊赣州,难道初恋是“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