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2016-06-30高慧鸽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原罪信仰

高慧鸽

摘 要:《年轻的布朗先生》是纳撒尼尔·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中不乏其对清教教义的驳斥和对清教徒的讽刺,评论界普遍认为布朗先生失去了自己的信仰,然而笔者发现布朗先生并没有失去信仰,相反,在最关键的时刻他的信仰在拯救了他。

关键词:清教;信仰;原罪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被誉为“美利坚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年轻的布朗先生》是其最著名,也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讲述了布朗先生在某个黄昏告别妻子参加一个午夜森林聚会,在阴森恐怖的树林中的一系列的所见所闻,清晨回到家后性情大变,郁郁寡欢,直至死亡。许多评论家根据小说中布朗的话语“我的费斯不见了”及布朗参加完聚会后的表现而得出布朗已经失去信仰这一结论,笔者通过广泛阅读及多次推敲认为布朗并没有丢掉其信仰,相反,他通过一夜的体验更深刻的了解了他的信仰。

波兰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曾在其主要著作《论文学作品》中写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可能是以作者很明确的体验为条件的……作品也可能或明显或不明显地带有作者个性的痕迹。”因此,要了解布朗的信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霍桑的信仰。他出生在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萨莱姆,祖先几代人都是狂热的清教徒,从小便接受了严格的清教家庭教育,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而19世纪中叶的美国正处于多方面的变革时期,清教主义逐渐丧失了其思想、道德上的意义。霍桑一方面以上帝的实在性为前提,向上帝的方向走去。同时又深受超验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对清教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困惑。在《年轻的布朗先生》一文中,他的纠结与迷惑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对加尔文清教主义的猛烈抨击

加尔文主义出现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是当时美国比较盛行的一种宗教。同时代的另一作家兼评论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就认为霍桑关于其作品黑暗主题的描写与宗教有关,他认为霍桑身上的黑暗力量来源于加尔文主义的原罪观。”霍桑对其祖先参与臭名昭著的1692年的塞勒姆驱巫案耿耿于怀,他曾公开表示自己将代替祖先蒙受耻辱,洗刷他们的罪过。《年轻的布朗先生》,作为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文中不乏对清教教义的批判以及对教徒的讽刺。

霍桑认为“原罪”是罪恶的根源,正是由于这与生俱来的原罪,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各种罪行。文中布朗先生是一名虔诚的加尔文教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幸福的新婚生活,对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坚信自己最终会步入天堂。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他要进行一项神秘使命。而在去面见魔鬼的途中,叙事者也通过布朗的心理描写告知读者布朗先生的这次任务是邪恶的。因此,将神秘使命作为对原罪的反映是不无道理的,魔鬼其实是布朗先生的祖先,象征着布朗先生身上所背负的原罪。他在向那位老人解释迟到的原因是,他说是费斯拦住了他,也就是说,他的信仰一直阻止他走向邪恶,但他自己心中的恶引领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前行。当谈论到祖先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诚实的好人,老老实实的基督徒”,但魔鬼很快就打断了他:“说得好……你的祖父是一名治安官,当年他命令一名贵格派的女子游街并且狠狠地鞭打她时......正是我从自家炉膛里面引燃了一根松枝,亲手交给你的父亲,让他放火把印第安人的村子给烧了”。布朗先生心目中所认为的诚实的祖先其实是杀人放火的刽子手, 更近一步验证了人是全然败坏的。霍桑通过对一些细节和心理的描写,表明了他对清教一些教义的讽刺及批判态度。

布朗先生走进森林之后的所见所闻是霍桑对清教的态度的集中体现。在刚进入森林时,布朗就看到自己的教义老师克劳伊斯老太太,她曾是布朗先生的道德和精神上的导师。作为老师,更应该恪守教义,可我们却在她的言语中听到了充满邪恶的声音。涂油礼是基督教中极为神圣的一种仪式,神化或者任圣职的象征,但她却用的是充满邪恶的新生儿的油脂,她甚至接受了来自魔鬼的手杖,不顾自己年迈体虚,快步赶向林中聚会。随后,布朗遇到在家中虔诚祭拜祈祷的顾金执事和在讲道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神圣的宗教教义的牧师。接下来,他又看到了许多镇上的人,这些人有些人“第二天可能出现在大省议会的会议桌前”,有些人“可以在一个个安息日看到”,甚至还有一些念过骇人听闻咒语的巫师,在这个聚会里,“善良并不拒绝与邪恶比肩为伍,而罪人也不因见到圣人而自惭形秽”。各种各样的人都加入的聚会更充分说明了这并不是一个神圣的聚会。霍桑透过布朗的视角对这些人的行动和语言的描写以及叙事者对布朗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对清教徒的讽刺。这些人表面上都是严格遵守清教教义的精神领袖,对教义了如指掌,实际也去参加了充满邪恶的森林聚会,充分体现的清教徒的虚伪,霍桑对此毫不留情的揭露。

聚会中魔鬼的一席话是霍桑对人性本恶的直接描述,毫不留情的批判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令人尊敬、虔诚正直的清教徒的罪行,教士们猥亵侍女,妇女们谋害亲夫,清纯的姑娘们埋葬婴儿。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清教所禁止的,然而,在这些虔诚的教徒的身上得以体现,足以说明清教虽然表面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但实际上却使人更加虚伪的活在世间。而魔鬼的演讲直接揭露了清教教义中的人性本恶。牧师、执事、教义老师和虔诚的清教徒均逃不开罪恶,他们都来参加了魔鬼的聚会,展现他们内心深处的恶,霍桑借魔鬼之口写出了自己对清教的态度,以及对虚伪的清教徒的厌恶。

二、对加尔文主义信仰的不懈追求

虽然林中之行是一次罪恶的旅行,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布朗对其信仰的坚持与维护。而一些评论家们凭借“我的费斯不见了”这句话以及布朗回到家中后的表现就断言其失去了信仰甚至认为他的结局是惨败的,是非常没有根据的。

文章中布朗的妻子其实就代表着他的信仰,单纯又美好,在布朗先生出门之前,他的妻子就一再恳求他等到日出之后再去,说明他的信仰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受到威胁,从而阻止他参加林中聚会。当魔鬼约他一同前行时,布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朋友,我已经履行了约定……但现在我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还得回到哪里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布朗本身的信仰并不希望他与魔鬼同行。

魔鬼继而纠正了布朗对他祖先的看法。布朗一直认为他的祖祖辈辈都是“诚实的好人,老老实实的基督徒”,但魔鬼将他们的罪行告知布朗。布朗先生显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的信仰告诉他,如果发生了上述事件,早就应该被逐出新英格兰了。由此我们看出布朗先生是正义的化身,坚持世间的真理。在对魔鬼话语有所怀疑后,他提出了断这件事,同时也想到了他的妻子,他担心自己再继续下去会伤害到妻子,由此可以看出布朗对信仰的化身----费斯是充满怜爱和坚持的。

当这个恶魔陈述他的下一个论点时,布朗先生的信仰慢慢有一点动摇了。魔鬼告知他克劳伊斯老太太也与他同行,布朗先生开始对清教中的一些教义产生怀疑。“她曾教过我教义呢”,随后叙述者又加了一句,话虽简单,个中含义却颇为丰富,克劳伊斯所教的教义并不是通往天堂,而是要去地狱。从此,布朗先生很快意识到他的信仰是有弊端的的。牧师和顾金执事选择与撒旦同行,使布朗先生明白了他所认知的信仰有一部分是邪恶的并不是神圣的。在布朗先生认出牧师和执事的时候,叙事者写道:“布朗先生差点一屁股坐到地上......像是生了大病一般......不知道有顶上是否真的有个天堂。但那里只有一片蓝色的苍穹,还有颗颗星星熠熠发光。”布朗先生心目中的怀疑从这开始叫嚣,但天空中的星星象征着他心中微弱的希望。因此他说“苍天在上,费斯在下,我誓与魔鬼对抗到底 。”但很快有一朵云匆匆飘过天顶,挡住了闪亮的星星。紧接着他听到了来自费斯的声音以及他妻子的粉丝带。粉丝带象征着他对自己信仰最初的认知,他深信能带领他进入天堂。而当这个粉色的丝带从乌云中坠落下来时,布朗先生痛苦的大喊道“我的费斯不见了”,而此时,他说指的信仰已经不再是最初的信仰了。他很快就得出了克劳伊斯教义课的宗旨:来吧,魔鬼,整个世界都给你了。

魔鬼在布道词最后指出“邪恶是人类的本性......再次欢迎你们加入到你们的族类中”。这里面的族类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早在布朗先生介绍他的父辈祖先时他就曾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诚实的好人。在听完魔鬼的布道后,布朗先生最后一次为维护能带自己走向天堂的信仰而努力,他大喊道:费斯,费斯,抬头看看上天,要抵抗这邪恶的家伙。

布朗先生并没有失去他的信仰,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他的信仰拯救了他。当他说出“抵制这邪恶的家伙”时,魔鬼的聚会突然烟消云散,可以说是他的信仰战胜了魔鬼。从他离开家一直到聚会结束,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信仰充满了依赖,即使已经面见过他的残酷及虚伪,他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去拯救它。正是对他的信仰有了充分的了解,布朗先生才会在牧师讲解神圣的宗教教义,圣徒的生活和英雄的死亡,对未来的赐福以及那些难以言表的痛苦时脸色苍白,战战兢兢,也正是这种觉醒使他的墓碑上没有镌刻任何表达希望的铭文。虽然布朗先生变成了一个哀伤无情的人,但我们发现他仍然没有抛弃那个充满了伪善和邪恶的地方,他仍然生活在与牧师为邻的环境中,也依旧参加家庭祷告。这些都说明他对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有着矛盾的情感。

参考文献:

[1]Connolly, Thomas E..“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An Attack on Puritanic Calvinism”[J]American Literature, 1956: 370–375.

[2]Jamil, S. Selina. "Carnivalesque Freedom in 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J]Explicator, 2007: 143-145.

[3]Williamson, James L. “‘Young Goodman Brown: Hawthorne's 'Devil In Manuscript'”[J]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981: 381-384.

[4]白岸阳,王岩,廖嵘君.《胎记》----霍桑短篇小说[M]. 上海: 华东理工出版社, 2010.

[5]尚晓进. 清教主义与假面剧——谈霍桑创作前期的宗教思想[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2):89-93.

[6]王培松. 后现代语境中作者作品读者关系的重构[J]. 学术交流, 2014(4):175-178.

[7]张晓毓. 论霍桑的罪恶观[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猜你喜欢

原罪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本我与超我的挣扎与对抗
信仰之花
解密金轮股份董事长陆挺发家“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