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2020-07-26袁姣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傅雷

摘  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

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

一、引言

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

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 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正因为他具有美术学的功底,才有他在1951年,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的观点: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957年5月,傅雷在《文艺报》上《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提出了“神似说”翻译观的实质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此种观点正体现了傅雷文艺思想中和谐美的审美观。傅雷具有美术功底和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应该是他“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观提出的背景。

傅雷的法语译作闻名海内外,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是 “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并不是“保留神韵而放弃形貌”,而是“形似与神似”兼备的翻译美学观。傅雷翻译法国名著的译作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的“译作的生命不会超过二十或三十年”的论断。从这里看出,傅雷的“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似乎开创了一种新局面。事实上,傅雷以其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翻译观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也来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就是形具而神生,形灭而神息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观点看待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即就是翻译理论来源于其大量的翻译实践,又能回到翻译实践中进行检验。因此,“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对于现代的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文学翻译界借鉴和学习。

三、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

傅雷先生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当然不是指傅雷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白话文。他生活的新文化时代,刚刚提倡使用白话文,白话文处于试运行阶段,词汇和句法还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存在着一些缺陷,要表达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变化比较困难。但是,传统的文言文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相对于那时候的白话文,词汇和句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文言文在这一点上比白话文有优势。所以,他在翻译法国文学名著时,就采用了将白话文与文言文糅杂在一起的翻译策略。正因为这样,傅雷先生提倡翻译界的后起之秀认真研读旧小说。傅雷不仅将白话文与文言文进行完美结合,还提出要想使译作内容生动丰富,必须糅合地方方言的新观点。其目的是使译文符合原作的风格,原汁原味的传达原文的风格,使译文水乳交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傅雷翻译时在利用本国语言固有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他还主张汲取西方语言中的精华,对中国语言进行再创造,丰富发展中文句法。但他并不是主张完全照搬西方的语言结构和句法,而是要找到两种语言的平衡点,既要吸取法语语言中长句的特点,又要发扬原有中文的语法和特征。在探索文学翻译的语言问题时,老舍的小说、散文中的许多词汇、句法给予他很多的灵感。因此,傅雷下了很大的功夫分析了老舍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态,个性化的老舍的文学语言修辞表达,使傅雷在文学翻译中受益匪浅。当他在翻译法国名著时,个别地方就采用长句进行翻译。现如今,现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式及修辞法,其中许多是受外语影响的结果。

四、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且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和修养,为了能使他的翻译传达出原作风格,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翻译的神圣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写道:“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在这方面傅雷先生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他一生视文学翻译为神圣崇高的事业,翻译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并主张译者应该深刻地理解、体会原作,然后忠实生动、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的思想神韵。

(二)译者修养

1、知己

傅雷先生还对译者提出要求,指出译者必须要认清自己,即“知己”。他认为“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弱势;翻译最擅长的文学流派;不要勉强自己。他强调译者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原作。但是,针对傅雷先生的“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这一观点,本文作者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是诗人翻译诗歌的话,就很有可能存在改译的嫌疑。因为如果译者本人就精通诗歌,在翻译时,认为原作者诗歌的有些地方可以提升,很有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翻译。因此,有时会产生一种结果:译作胜过原作。其实,译作和原作是没有可比性。翻译是文字表达,而作品不仅是文字,翻译的文字是无法和原著的作品来比较的。仅以文字之间的好坏来论,不同语言的文字不具有可比性的。你觉得译著比原版好,或许不是因为它真的好,也可能是你没读懂原文而已。所以,不同的译本之间可以比较好坏,但说译本比原作还要好,是不成立的。但是我们可以说:翻译过来的文字具有更大的价值和美感。例如: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郭沫若主张译诗应该让那些精通外文的人先把外文原诗翻译成汉语,再请诗人重新修改译文并加以润色使译诗更为诗化,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的观点。以他翻译的《鲁拜集》为例,在该诗翻译的过程中,他有意改动了原文中塑造的形象,创造了新的形象来描绘诗集中的诗风和诗韵。

2、提高自身修养

同时,傅雷先生还要求译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说:“使我郑重将事的第二个原因,是学识不足,修养不够。虽然我趣味比较广,治学比较杂,但杂而不精,……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无所不包。”这一番话,讲的是对译者自身的要求:要学识渊博,趣味广,修养高,学杂且精。一般来说,文学本来就是一种广泛的分类,文学作品就是将真实的社会历史事件以虚构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读者。译者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可能会涵盖历史、地理、医学、美术等等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译者对其中之一方面不了解的话,就可能导致翻译不能正常进行。因此,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必修在翻译方面精益求精,又要熟读百科全书,成为涉猎其他专业领域的杂家。

五、结语

傅雷先生“神似”说的翻译理论的实质,即是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词汇及句法结构前提下,通过表面文字,把握原作深层次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以形似与神似兼备为追求目标,进行其文学翻译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傅雷的译文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并在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说明傅雷的翻译理论并未过时,仍能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傅雷先生对世界名著的翻译,其注重原作内涵的挖掘,成为翻译界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傅雷.傅雷文集.文艺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金圣华.江声浩荡话傅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罗新璋.翻译论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1日.

[5]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肖红.许钧.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四川外语学院學报,2002(3).

[7]周岷.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J].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2013(19).

猜你喜欢

傅雷
记傅雷
傅雷的称赞
未寄出的信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没有寄出的信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傅雷之子起诉《傅雷家书》被侵权案开审
那是我的错
傅雷成功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