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开腹肝癌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研究

2020-07-25蔡广雄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开腹肝癌平面

蔡广雄

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柳州市工人医院麻醉科,广西柳州545005

肝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发病早期并无典型临床症状,病情发展至中晚期可见肝区疼痛、黄疸、肝大、腹水及发热、消瘦、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随病情发展可见远端转移,治疗预后较差,且极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严重[1-2]。临床治疗中,肝癌对药物化疗及放射线治疗均不敏感,治疗措施多以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开腹肝癌根治术是较常用的手术治疗措施,虽效果较好,但术中创伤较大,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剧烈,对神经末梢产生强烈刺激,进而使患者疼痛加剧[3-4]。因此,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超声引导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开腹肝癌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效果,特选取140 例患者资料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行开腹肝癌切除术治疗患者14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70 例。观察组女37 例,男33 例,年龄40 ~70 岁,平均(52.8±7.2)岁,病程1 ~5 年,平均(3.23±0.42)年;对照组男31例,女39 例,年龄42 ~70 岁,平均(52.6±7.3)岁,病程1 ~4.8 年,平均(3.33±0.39)年。本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同意,已经本院通过并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肝癌,且符合手术治疗指征者;(2)年龄40 ~70 岁;(3)原发性肿瘤病灶,无明显转移、腹水或黄疸者;(4)术前未见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排除标准:(1)严重脑血管、心、肾功能异常者;(2)其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疾病者;(3)术前检查证实存在其他部位病灶转移者;(4)精神疾病,或严重认知功能异常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镇痛,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镇痛,在实施诱导麻醉处理后,开展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协助患者侧卧位,消毒后铺垫巾,在M-Turbo 超声仪,设置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7.5 ~12MHz,纵向放置在患者的T9棘突旁3cm 水平处,由下向上可显示患者的T9横突尖端、竖脊肌及斜方肌,根据短轴平面技术,由头侧向尾侧以22G 针穿刺,以0.9%氯化钠注射液确认针尖所到部位后,将0.375%罗哌卡因(瑞典AstraZeneca AB,注册证号:H20140764,规格:10mL×75mg)20mL 注射入患者的竖脊肌深部,完成麻醉。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与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后4、12、24、48h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5]情况,标准为:0 分,无痛;1 ~2 分,镇痛良好;3 ~4 分基本满意;5 ~9 分,效果较差;10 分,最痛。

(2)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时间情况。

(3)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额外镇痛药物补救率及呕吐恶心、头晕、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双侧检验所有统计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4、12、24、48h 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术后4h 术后12h 术后24h 术后48h对照组 70 6.48±0.87 5.89±0.79 4.47±0.32 3.66±0.45观察组 70 5.99±0.75 3.78±0.41 2.98±0.39 2.59±0.31 t 3.569 4.237 24.711 16.383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较(±s)

组别 n 首次排气时间(h)术后下床时间(h)住院时间(d)对照组 70 38.56±5.01 64.53±8.42 10.97±1.01观察组 70 31.62±4.20 45.64±5.99 8.78±0.84 t 8.882 15.295 13.948 P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的额外镇痛药物补救率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额外镇痛药物补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额外镇痛药物补救率及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我国是肝癌发病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肝癌发病人数逐年增多,肝癌患者发病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故早期较难确诊,且肝癌疾病本身的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难度大,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较差[6-7]。肝癌开腹手术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肝癌根治性手术,在实施手术过程中,产生创伤大,可诱发炎症及水肿反应,直接刺激机体的伤害感受器,并对周围神经组织造成敏感与活化,进而诱发剧烈疼痛。同时,疼痛刺激可增加机体自主神经反射及手术应激性,增加恶心、头晕及肠麻痹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器官功能衰竭,肝癌根治性手术对患者的胃肠道消化功能影响严重[8-9];故防治胃肠道功能障碍是术后诊疗工作的重点内容,避免或减少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以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10]。临床上,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应用是常见镇痛措施,但该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下患者的需要,因此,控制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康复是当今临床研究重点内容[11-12]。

本研究显示,经超声引导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后,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下降,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额外镇痛药物补救率降低,呕吐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较少发生,与常规镇痛措施相比优势显著(P <0.05)。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镇痛技术,主要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患者的竖脊肌横突表面与深部,凭借椎间孔不断扩散,逐步达到神经根并产生阻滞作用[13-14]。该镇痛方式可通过降低痛觉中枢神经及感觉神经敏化,影响神经可塑性而达到减轻机体疼痛的目的[15]。文中结果可见,采用超声引导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后,呕吐、恶性等药物不良症状显著降低,可与药物通过筋膜扩散,经椎间孔对神经根前后支有阻断作用,可完善内脏及腹壁止痛效果,且经脂肪与筋膜扩散的药物,可延长作用时间,降低药物需求量[16]。在予患者镇痛药物后,可鼓励患者尽早恢复活动,且改变体位可刺激患者肠道蠕动,使肠道内废物可顺利排出,以缩短患者卧床时间[17]。同时,在超声引导下开展阻滞技术后,操作过程简单方便,风险相对较小,定位准确性更高,创伤小,且超声下实时动态观察穿刺过程,可广泛用于多种开腹手术的镇痛[18]。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超声的动态、实时等优势,局麻药物能够在肌间隙中逐步扩散至相邻阶段,其分支受到一定程度阻滞,从而能够减轻手术切口部位疼痛,使周围肌肉组织逐渐松弛,降低松弛肌肉类药物的给药剂量,减轻药物的副作用[19-20]。

综上,对开腹肝癌根治术治疗患者开展超声引导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后效果较好,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疼痛水平,不同程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极其重要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开腹肝癌平面
玩转高考真题——平面解析几何篇
XB13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隐源性肝癌与病毒性肝癌临床特征比较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