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名为自由的“出走”

2020-07-23熊子意

商情 2020年25期
关键词:王安忆自由女性

【摘要】《富萍》是王安忆新世纪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作者以富萍为第一视角,讲述富萍从农村来到上海寻找李天华奶奶后的故事和思想上的变化,反映了外乡人来到上海后的底层生活和以富萍为代表的女性群体追求自由和独立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折射出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的发展变迁。

【关键詞】王安忆  富萍  自由  女性

一、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形象“富萍”

《富萍》是王安忆新世纪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富萍》和《长恨歌》一样,都是作者艺术新境界的体现,自《富萍》创作以来,王安忆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探索过程中。王安忆在20世纪50年代时随母亲来到上海,开始了她在上海的生活,《富萍》就是她对自己在上海所经历生活的描摹,在这一副描摹画中,记录了老上海酸甜苦辣的回忆。

《富萍》描写了大都市与农村之间的壁垒,讲述的是“文革”前人们来到上海定居所发生的故事,作者通过女主富萍的视角,描述外来上海人是如何聚集在这个城市的,写下自己对上海普通百姓底层生活的感悟。王安忆以富萍的乡村身份为代表,写出了广大农村女性移居大城市后思想上发生的改变,讲述女性生活环境改变后思想的解放以及对自由的崇尚和追求。

女主人公富萍,自幼失去了双亲,从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富萍的叔叔婶婶把她养大成人,给了她一个表面意义上的家,却也给她内心深处蒙上了无法挥去的关于家庭,关于负担的阴影,富萍可以承担,却仍然有一种想要极力摆脱的本能。在收到未婚夫李天华奶奶的邀请后,富萍便只身一人从扬州的小乡村来到了上海,和奶奶住在了一起。富萍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看似呆板,但内心深处却拥有自己的小小宇宙,外表是温顺柔弱的,内心却坚强刚毅,与其他农村思想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富萍不会因为受人影响而左右自己的生活,相反她很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虽然富萍在上海的生活简单又枯燥,看起来与上海的繁华没有什么关联,但在与奶奶和舅妈的相处中,富萍渐渐感受到对未来的迷茫,与身边奶奶和舅妈隔阂的加深让她对指定婚姻产生了不满情绪,也逐渐推动了富萍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人生的破茧之旅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富萍的人生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在她从扬州的农村来到大都市上海,寄居李天华奶奶家时,她的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在叔叔婶婶家就总是表现出自己勤劳能干一面的富萍,自从来到上海之后就通过帮别人干活挣钱,这也让富萍觉得她可以靠自己在上海活下去,产生了自己能够选择自己人生的想法,在这一阶段中,富萍逐渐适应了上海的生活。第二阶段,富萍来到了舅妈家,这时的富萍已经与仍然保有农村思想的奶奶和未婚夫李天华渐行渐远,而去到舅妈家里正好为富萍躲避与李天华的婚姻提供了机会。第三阶段富萍去到了以糊纸盒为生的母子家中,这时的她不仅“背叛”了奶奶和李天华,还“背叛”了想要将侄子工人光明介绍给她的舅妈,最后她放弃了与李天华的婚姻,也拒绝了舅妈的说媒,与身患残疾的男青年在一起了,并且将作为一名母亲,正式开始她的上海生活。

在富萍在上海生活的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居住场所从淮海路到闸北旱桥下再到梅家桥的转变。在我们看来,她居住场所档次的变化是由高到低的,但她三次姻缘却是从被动转向了主动,正好与居所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富萍发生转变的这段时间里,她的独立自主意识慢慢地苏醒,行为上体现出的独立意识也更加强烈,最终成为了王安忆笔下的自由女性代表之一。

王安忆花了全篇大量的笔幅去描写富萍被家人做主的前两次姻缘,而对富萍与残疾青年的爱情叙述只花了寥寥几个章节。在第一次姻缘中,富萍与奶奶的性格形成了对比,奶奶是典型的旧社会女性,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对别人的想法看得太重,看不起低档小区,做帮佣也是非高档小区不做,认为自己在高档小区做活,也能和有钱的雇主们成为一类人,但是却要靠孙子给自己养老送终。富萍与奶奶不同,她对在哪里干活,干的什么活都不以为然,甚至愿意无偿帮助低档小区的人做活,这也为后来富萍的“出走”埋下了伏笔。富萍拒绝了家人安排的两次在外人眼里是金玉良缘的婚姻,选择与残疾的修理工共度余生,在富萍面前,漂亮聪明的吕凤仙也显得有些局促。富萍女性意识的觉醒为小说中她的三次“出走”奠定了基础。

三、富萍的三次“出走”

富萍的第一次“出走”是在媒人送来彩礼后。富萍的命运是不幸的,父母早逝,她从小便跟随叔叔婶婶一起生活,婶婶怕被人落下话柄,一直对富萍的终身大事颇为上心,中国的传统一向如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萍自认为对叔婶的做媒不好说什么,便一直对上门的人避而不见,直到李天华的出现,大家都说李天华如何好。后来媒人送了彩礼来,其中有一份盘缠,是李天华奶奶给的,说让富萍去上海找她玩一趟,富萍决定出发去上海,便是她的第一次“出走”,也是富萍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王安忆对富萍“相亲”过程的描写,看似简短单一,实则别有用心。富萍心里很看重婚姻,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人生,却对婶婶安排的做媒很是冷漠,暗示富萍对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抵抗,直到李天华的出现,“那种扁扁的脚掌,巴得住泥和水的。她就晓得这不是一个吃力气饭的人。”她之所以选择李天华,是心底里觉着李天华是读书人,和其他人不一样。富萍也是不一样的,她深深知道只有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出走上海是她崭新人生的开端,也是女性追求自由解放思想的进步。

富萍的第二次“出走”是在被催促结婚后。富萍来到上海后,暂住在奶奶的东家家里,她渐渐开始发现这里与乡村的不同,她开始融入上海的生活,与街坊邻居熟悉起来,有了新的朋友。虽然富萍的反应依旧冷漠,但旁人亲切的关怀,充满风趣的人们和活泼充满生机的同龄人使富萍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但是奶奶希望她回去和李天华结婚,可是这时候的富萍早已不是当时那个单纯如白纸的农村小姑娘,她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一旦回去和李天华结婚曾经的种种努力就会化为灰烬。这时的富萍思想早已发生转变,对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抵触开始显现出来,她渴望真正的爱情和自己做主的婚姻,开始了追求自由的道路,她想到了自己在上海的舅舅,于是便有了富萍的第二次“出走”。

《富萍》的人物情节看似单一,实则每个人之间都充满关联,互相之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富萍的形象看似刻板呆滞,却是无数女性的典型代表。在王安忆眼里,上海是女人组成的,一个富萍的背后是无数带着满腔希望,为了追求自由来到上海的女性,《富萍》讲述的虽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出王安忆对底层百姓的怜悯和期盼。

自小失去双亲的富萍孤苦无依,她被逼无奈与叔叔婶婶一起生活,在应该享有父母疼爱的年纪,却找不到一个能说话的亲人,她的童年是几乎没有欢乐可言的。富萍在十八岁未到就被婶婶急于推出家门而到处找人做媒,身边没有真正为她考虑的人,在这个年纪本来不懂情爱,却匆匆订下了婚约,在出走上海后好不容易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却被旁人的催婚无情打入冰窖。

富萍的第三次“出走”是在被舅妈逼迫后。在奶奶和婶婶的逼迫下,富萍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来到了上海的舅舅家。舅妈见到富萍很是欢喜,连忙将自己娘家侄子介绍给了她,本来充满希望到来的富萍知道了自己舅妈的真正意图后,又再一次被无情地推向尴尬的境地。但是奶奶的及时到来化解了富萍的危机,将她带回到自己的老东家,富萍却发现奶奶和老东家待她早已不像从前那般热切,心灰意冷的她决定第三次“出走”。

王安忆作品的特点就是充满对弱小者的深切关怀,在王安忆的笔下富萍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们所悲悯的弱者形象,也正是这样的弱者形象,才能为大多数人感同身受。王安忆喜欢创造出弱小者,也善于给予他们重生的希望,这不仅仅是富萍的希望,而是千万个为了追求自由而付出的女性的希望。在王安忆笔下的富萍,虽然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历经坎坷,但终究能收获自己的幸福。

富萍在“出走”到舅舅家的日子里,出门闲逛的时候偶然在“梅家桥”遇见了曾经给她让座的母子,当年拄着拐杖的小男孩已经变成了一名修理工,虽然母子生活并不富足,但在之后朝夕相处中所流露出的踏实稳重打动了富萍,富萍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属。

四、俯瞰世俗生活中的女性生活画卷

富萍对人生的见解,也体现出了作者王安忆对女性思想解放的簇拥。在描写富萍前两次姻缘时,王安忆写出了富萍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与奶奶和舅妈的经常性争吵,也对读者们透露出富萍对寄人篱下生活的不满和谨慎。富萍是一个坚强和固执的人,对于别人对她或善意或调侃的帮助,在她眼里多少有些施舍的意味在,富萍对于她眼中的施舍向来都是拒绝的。在与周围人的相处中,富萍逐渐感受到想要在上海立足的不易和世态的炎凉。但当她来到梅家桥后,感受到了善意的温暖和同为上海社会底层的惺惺相惜,富萍在修理工身上感受到了爱情,在她眼里梅家桥的生活才是她向往的,她和修理工互相依赖、互尊互爱,这让富萍心中的长久以来积攒的伤痛得以抚平。

王安忆的笔风展露出一种温暖的生活气息,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叙述故事,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可谓大动笔墨,小说中的风土人情,已然成为了作品的主体,与主角的际遇密不可分。她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能将生活中的某一件平凡小事描绘地让人颇有兴致,人物像活人被关在密封的小小微缩景观里,你看他们生动无比,纤毫必现,让时代潮流下的平凡的人物也能闪熠着自己的光辉。王安忆塑造了富萍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讲述富萍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对婚姻自主选择的主题,她也对富萍独立自主女性形象的塑造花了不少的心思,对富萍自主选择婚姻道路的故事描写让人眼前一亮,这一主题不仅是对当今社会物化女性的反对,也是对自由女性的歌颂和赞美,富萍的三次“出走”,让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富萍生活在每一个年代,而不单单是作者笔下的旧上海,虽然富萍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但是和富萍一样,孤苦无依来到上海寻找自由和归属的女人们,却依然在苦苦挣扎,努力地爬出淤泥,走向曙光。富萍,“浮萍”。“‘泛泛江汉萍,飘荡永无根。在王安忆的这部小说中‘浮萍的意象并无贬义,它只是喻示了一种漂泊的生存状态,一种无根无定的无奈而又苍凉的命运。”王安忆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使富萍生动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为追求自由的女性们所斗争,她成功了,给予其他依然身陷泥潭的人们力量。“浮萍”都找到了归宿,女性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还会走太远吗?

参考文献:

[1]乔丽华.寻找城市的根-读王安忆新作《富萍》[J].新作拔萃.2001(02).

[2]唐晓丹.解读《富萍》,解读王安忆[J].當代文坛.2001(04).

[3]李惠敏.故事和讲故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1).

[4]赖玉芳.细读《富萍》:一个女人扎根上海的故事[J].东京文学.2009(07).

[5]黄昕烨.日差生活与女性话语的同构[J].安徽文学.2009(09).

作者简介:熊子意(1997.08-),女,汉族,江西丰城人,学士学位,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王安忆自由女性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王安忆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忧伤并美丽着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