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0-07-22周海涛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深厚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幻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变革精神、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最善于学习的政党,重视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优秀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沃土和价值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人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光大者和创新者。

一、天下為公

天下为公是儒家最重要的社会理想。这一思想见于《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发展史上,真正能践行这一社会理想的,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盛世王朝,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这种社会理想有几个典型性的标准:统治集团施政有方、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等。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即便是这些盛世王朝,最终也未能逃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天下为公最终成了昙花一现的时代幻影,继而又陷入治乱的更替和轮回之中。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建党之日起,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以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私有制为己任。在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无数劳苦大众拥有了土地,享有了平等的政治权,翻身做了主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新中国在政治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经济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文化上大力发展为大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才是“天下为公”思想的真正、彻底的践行者。

二、为政以德

把政治与道德联系起来,强调官德,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区别于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道德和施政上的道德诉求。儒家对这一思想论述较为完备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公。鉴于商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候,不断强调“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尚书》一书中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等篇目中。后来孑L子、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把其发展为“仁政”。我们读《论语》《孟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二人对道德的崇尚,不但施政者应该是道德君子,即便是普遍人,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道德修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强调对每一位共产党员道德品质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德”的主要表现为爱民、自律、服从组织、保守党的秘密等行为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德”作为选拔和提拔党的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尺,强调党员要率先垂范,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其集中体现。

但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德的要求,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远远超越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官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涵不同。古代士大夫的“官德”,强调个人品德的完备,更多意义上讲是一种“私德”,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德”,除了包括个人私德之外,还包括明大德、守公德。习近平在谈到“明大德”时讲:“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可见,共产党人讲的“德”,首先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如果在这种方向性的问题上没有把握清楚,再好的“私德”也无济于事。二是方式不同。在儒学系统中,提升道德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便是研习经典。这种方式最集中的表现便是以科举为主导的“学而优则仕”的选拔制度。在古人看来,儒学经典的娴熟将大大有助于道德品质的提升,所以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获取功名的,出仕为官应该也不会有大问题,因为至少其个人道德是较为出色的。从整体上看,这种用考试打通“学”和“德”的做法,为中国古代培养了一大批道德出色、精于经典的士大夫,尤其是宋、明时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方式也大大束缚了一个人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甚至造成知行脱节。中国共产党人提倡加强道德修养,除了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方式就是深入群众,强化宗旨意识,把改善人民生活、造福群众作为从政的毕生追求。三是保障机制不同。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官德”,往往因为缺乏法治保障而难以落于实处,而中国共产党人提倡“德”的同时,更强调法治的约束,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

三、变革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变革精神。《周易》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孔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了宋代的程颢,他指出:“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在政治实践上,秦代商鞅变法奠定了泰国一统天下的制度和物质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发生的变法运动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求变的民族性格和时代精神。

中国共产党不但继承了这种变革精神,更是把这种变革精神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一次次成功,实现了一次次超越。在理论创新上,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构建“理论中国”,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理论”。

在实践发展上,中国共产党不故步自封,不止步不前,不因循守旧,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伟大征程。1978年,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邓小平讲,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整体性的结构性转型,到现在还处在转型之中。经过了一段时间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科技等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邓小平所讲的“发展起来以后”时期。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尽管这一说法被明确提出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但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整体转型升级时期,或者说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其表现有:在党的建设上,由从严治党走向全面从严治党时期;在奋斗目标上,由实现“三步走”战略走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生产力上,由靠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在社会分配方面,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在社会矛盾方面,由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向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国家治理上,由国家主导体制走向更加注重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意识形态上,由注重打破“思想僵化”走向更加注重解决“思想分化”、要更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治理方针上,由以前的“摸着石头过河”走向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的“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和整体布局;在国际地位上,由“大国”走向“强国”;在对外开放上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注重提升国际话语权。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整体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变革精神,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民为邦本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世界政治文化的又一大贡献。“民本”二字最早见于《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对这一思想在理论上继承最为彻底的当属儒家。孔子在《论语》中有大量的相关论述,孟子甚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在政治实践上,以民为本的思想一直作为国家昌盛、经久不衰的治平之道,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但是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实质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民众、幻想江山永固的,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最大局限性。

中国共产党人向来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对如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了进一步阐述,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产党人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己任,以共产主义—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共同体的实现为最终目标。毛泽东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领导的最高标准,并在领导实践中切实为人民造福,率领人民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领导活动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切领导工作的根本宗旨。无论是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邓小平提出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还是习近平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堅持人民立场,这是其区别于封建王朝和世界其他政党的最根本标志之一。

五、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自然观。其主要观点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对自然取予有度。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类似的表述。如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庄子那里,表现为人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应持万物平等的观念:“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对于人来说,“毛嫱丽姬”是美的,但对于鱼鸟麋鹿,这种美不仅不存在,反而吓跑了它们。万物各不相同,但是都“有所然”“有所可”,都是“道”的化身。需要指出的是,古 人“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朴素认识,并不是科学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传统智慧。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单以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为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后发赶超优势,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水资源紧张、土地流失、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健康指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生态观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创新性发展。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以外,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还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比如从从严治吏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大同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经世致用到实干兴邦,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中走出来的。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节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深刻的思考:人和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人应该如何安顿自己的灵魂、人和国家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使世界很多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其中许多优秀的品格是以“和”为旨归的,天人合一、与人为善、集体主义、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正是亿万中华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勤俭奋斗、团结协作,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近来年,一些学者把中国的发展奇迹称为“中国模式”或“中国方案”,也总结了不少优秀的经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经验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我们宝贵的民族遗产,有待我们中华儿女一代代接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3-11.

[2]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卷)[M].北京冲华书局,200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周海涛(1983-),男,河南信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李琳)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