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融合视角下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利用新途径

2020-07-21李慧芳杨效忠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生黄山市遗产地

李慧芳,杨效忠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引 言

1979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黄山谈话”以来,黄山旅游开发快速推进,山外空间不断拓展,“走下去、走出去、实现二次创业”战略逐步落实,年接待游客量从10.4 万人次增加到336.87万人次。尽管“黄山模式”成效突出,但是黄山旅游发展带来的问题仍无法避免,森林植被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自然水平衡被打破、城市化不良倾向、旺季景区超负荷等问题依旧影响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4]。自2004 年胡锦涛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作出首次倡议至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示——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三生”融合发展正逐渐发展成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态势[5]。

“三生”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6],倡导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提高和生产发展应兼顾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促进区域整体性保护和协调发展。近年来,该理念频繁被引用到大中小尺度的城镇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振兴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中[7-24]。研究发现,多数学者在将“三生”融合理念与实例结合分析总结出不同于传统途径的发展路径的同时倾向运用“三生”空间理念辅助论述。其中鲁燕清构建“三生”融合理念下的特色小镇三维空间[6];陈方丽、孔祥炎运用“三生”融合理念指导小镇内部空间系统设计;高星、刘翰等基于“三生”融合理念提出普兰县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17,24];陈腾、王忠锋一行分别以汉中市、寿阳县为例以“三生”融合理念为核心,对两地产业布局、绿地景观设计、综合交通进行规划设计[10,12];方斌等人利用“三生”融合理念探究乡村振新途径[15]等。

将“三生”融合理念引入世界遗产地研究中,以“三生”空间理念为媒介,解析世界遗产地空间组成特征,并以黄山遗产地为案例地探寻黄山世界遗产地发展与保护的新途径。

一、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

(一)“三生”融合与“三生”空间

“三生”空间即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生产空间指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生活空间为人类进行生存和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生态空间是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生态”前提[25]。“三生”空间对应“三生”用地,而土地作为一个多功能综合体,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相互融合的载体[26],又因每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强弱和使用对象不同,故而常使土地呈现出生产、生活、生态不同主次组合的空间类型[27],例如以生活休憩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园同时属于生态空间;再如耕地,既是生产空间但又影响着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基于此,张红旗、刘继来、程婷等人相继提出了生态、生态生产、生产生态、生活生产用地四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空间、生态生活空间、生态生产空间七类以及半三生用地与弱三生用地等“三生”空间分类方法及评价体系[27-29]。因此,“三生”融合理念与“三生”空间密切相关,且“三生”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应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的和谐共生。

图1 世界遗产各类别关系图(IUCN)[32]

表1 世界文化遗产类型及名录表[34-35]

(二)世界遗产“三生”空间分类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又称混合遗产)四类,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30-31],如图1 所示。[32]截至2018年,全球世界遗产达1092 个,总占地323198087 公顷[33],其中文化遗产845 个,占比最高且组成多样。细读文化标准发现,世界文化遗产用地功能较其他遗产而言具有显著历史性,即用地功能随时空演变发生转换,部分如玛雅文明遗址等已经在过去某段时间完结了其发展过程的遗产,用地功能从生产、生活功能转变为精神生活、生态功能;部分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等从过去持续演化到现在的遗产,它们的生产功能正逐渐减弱。所以在世界遗产“三生”空间分类过程中应将文化遗产土地功能转变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遵守世界文化遗产土地功能转变的基础上,借鉴刘继来等人国土“三生”空间主类分类方法,采用THE WORLD HERITAGE LIST: Filling the Gaps:An Actions Plan for the Future(简称Gap Report)中界定的14 类文化遗产类型(详见表1)为亚类依据,以世界遗产3 亿公顷用地为对象,进行世界遗产“三生”空间类型划分并以1092 个世界遗产评定标准细则作为检验数据。分类归纳显示(详见表1—表4),以世界遗产生产空间为例,主要形成两级,主类分为世界遗产生产空间、世界遗产半生产空间、世界遗产弱生产空间三类,亚类为14 类遗产中与之对应的遗产类型空间并附以归类依据,世界遗产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类结构与生产空间相同。在分类体系中,文化遗产与混合遗产空间类型多样、三生俱全,自然遗产空间生态功能突出,在世界遗产空间内“三生”融合显著。

表2 世界遗产生产空间分类及归类依据

表3 世界遗产生活空间分类及归类依据

表4 世界遗产生态空间分类及归类依据

(三)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

众所周知,世界遗产地大至跨域多国,小至建筑单体,无论空间大小,在世界遗产空间维度中均有确切的范围边界,并根据范围边界所在的行政区域设定管理机制。国内世界遗产地实际管理责任多被分解到当地政府或景区管理机构[36]。遗产地常作为当地旅游发展的“顶梁柱”,“就遗产论遗产”点状式保护与发展为主要方式。面对黄山遗产地现存多种挑战,为探索不同途径,立足中观区域尺度,跳出遗产空间边界,将点状遗产地放置于面状世界遗产区域空间内,从“三生”融合视角出发,结合世界遗产“三生”空间类型,构建世界遗产地所在区域的世界遗产“三生”空间体系,即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详见图2),通过调整目标遗产地所在区域的世界遗产空间组成结构以及利用遗产地之间的联动合作效益,缓解目标遗产地发展压力,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图2 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概念图

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应用于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引导世界遗产“三生”空间完备的区域运用“三生”融合理念实现区域的世界遗产地整体保护与发展,加强世界遗产地间合作保护、遗产旅游联动产品的开发以及专题活动的开展;对世界遗产“三生”空间不全的区域,可指引该区域抉择申报遗产的类型,增加对具有成为世界遗产潜力的缺失空间类资源的保护。

二、黄山市世界遗产地“三生”空间分析

根据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原理,以黄山市作为黄山世界遗产地研究区域,展开黄山市世界遗产“三生”空间现状分析。

黄山市世界遗产地共有黄山风景区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两处。黄山风景区属于混合遗产,具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大规模的花岗岩石、古松、云海而闻名于世,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同时,自唐代以来,黄山一直备受文人与艺术家的推崇,承载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古建筑近百座、古道近千米、古桥40 余座、摩崖石刻230 余处。根据世界遗产空间分类,黄山风景区空间主要由生活和生态空间组成;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符合标准(iii)(iv)(v),为文化遗产,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在20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面貌,是半生活空间、半生产空间、弱生态空间并存的世界遗产地。近两年,黄山风景区陆续开展东黄山小镇、花山谜窟、太平湖等合作项目,扩增生活、生态空间;西递宏村古村落开发宏村艺术小镇、西递遗产小镇、《阿菊》、主题民宿、各类赛事等新兴业态,逐渐拓展了生活空间。

表5 黄山市世界遗产“三生”空间分类表

三、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利用新途径

综上分析可知,黄山市世界遗产生产空间占比偏低,“三生”空间整体呈现为以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为主、生产空间为辅的不平衡分布格局。依据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应用原理,黄山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可从增加黄山市世界遗产生产空间比重着手,即申报生产空间类遗产开辟新径。比照世界遗产生产空间类型与黄山市现有文化资源,申遗“徽州古道”在填补黄山市世界遗产生产空间、作为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方面较为适宜。

(一)徽州古道空间分析

徽州古道指古徽州地域(一府六县)及其周边地区存在的近代以前、采用传统技术修建的青石板山路[37],由徽杭古道、徽腹古道、徽安古道、徽池古道、徽婺古道、徽开古道、徽泾古道、徽宁古道、徽青古道、徽昌古道等多类线路组成,每类线路又包含多条古道,与印加路网遗产相似,徽州古道也是覆盖面广的网状运输系统(详见图3)[38]。据2013年黄山市地方志统计,现存古道约124条,保存完整的有50多条,总长度约442公里。如图4所示,多数古道地处省、市、县交界处,顺山势、沿溪水而建,与自然和谐相融,生态环境绝佳。由于徽州地处群山之中,旧时四通八达的徽州古道成为徽州村民上山下地劳作、人员交流、商贾往来、货物流通的通道,主要提供通行运输功能,沿途尽管有古民居、古建筑、古牌坊、古关隘、古墓葬等文化遗存,但其原始功能依旧以生产功能为主。依据世界遗产空间分类,徽州古道归属生产空间。

图3 徽州部分古道分布示意图[38]

图4 部分徽州古道现状图

(二)徽州古道申遗影响效益分析

大量的古道遗存反映当时自然生态、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状况的同时也构成了徽州陆路交通研究的最基本的材料[38],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徽州古道普世价值与申遗潜力的所在。徽州古道申遗能够平衡黄山市世界遗产“三生”空间比重,于内对外皆产生重要影响。

于内,经济发展、地质灾害以及现代交通建设尤其“村村通”“美丽乡村”的推进,多数古道遭受损毁或转为现代公路基础,传统的功能逐渐消失[39]。徽州古道申遗则利于获得多方力量,设立专项资金,制定总体政策框架与管理框架等,在专业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现对徽州古道更好的利用与保护,降低现存古道进一步被破坏的风险。

对外,徽州古道申遗可极大增加黄山市世界遗产生产空间,助力黄山市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构建,合乎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应用类型第二类;因而,将黄山、西递宏村巧妙串联的古道遗存可以推动西递宏村古村落和徽州古道与黄山功能互补,打破黄山遗产地“独斗”模式;丰富黄山市遗产数量,给予游客第三种等价选择,分流旺季旅游人流,降低旺季黄山景区负荷,促进黄山遗产地保护;激活徽州古道文化创意、研学、自驾、体育、休闲、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加快联动黄山遗产地发展,丰富黄山遗产旅游产品类型,促进黄山遗产地利用与发展。

四、研究结论

目前,黄山已是“三冠”加冕,旅游人数仍在不断上升,黄山遗产地未来面临的发展问题将只增不减。为寻求不同途径,基于“三生”融合视角,尝试借用“三生”空间理念梳理世界遗产空间类型,构建出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并实践于黄山遗产地;通过该体系指引,探索出“徽州古道”申遗途径,此途径在保护徽州古道的同时利用徽州古道平衡了黄山市“三生”空间,增加游客等价选择,削弱游客的“执念”,转移游客注意力,在旅游旺季源头处分流部分黄山风景区游客,推动遗产地的保护,并利用徽州古道遗产地空间联动优势拓宽黄山遗产地发展途径。

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探寻黄山遗产地保护与利用新途径,基于世界遗产三生空间构建出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限于主题,仅以世界遗产“三生”空间不平衡区域——黄山市为例进行了例证,对于世界遗产“三生”空间完善以及“三生”空间残缺类区域,区域性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如何推动发展,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世界遗产“三生”融合空间体系区域内三类空间内部所占比重多少为宜以及三类空间联动模式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三生黄山市遗产地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高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关于高中阶段函数教学的几点思考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
浅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