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锐意实验”整体育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学校实践

2020-07-20葛军王春玉

中小学管理 2020年6期

葛军 王春玉

摘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在多年办学积淀的基础上,启动新时代背景下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新探索。一是基于丰富办学积淀,形成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的独特理解;二是以六大领域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德育范式、促进课程融通、深耕课堂教学等,构建起具有百年文化特质的整体育人生态系统;三是完善系统运行机制,推动学校发展走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

关键词 高品质学校;高品质示范高中;迭代生长;终身学习力;“思维化教学”;整体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6-0008-04

为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趋势、提升高中教育品质,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实施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行动,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学校构建自我评价和不断改进提升机制为着力点,推动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品质持续提升。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师附中”)成为20所“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之一,由此开始了新时代背景下的高品质学校建设探索。

南师附中在118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将“锐意实验”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之一,将“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力的获得与提升”作为学校教育探索的基本要求。学校在先行先试的实践中积极实验,在课程建设、课堂育人范式变革、教师卓越发展以及学校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创生了许多开拓性范例,形成了可资借鉴和推广的高品质示范高中样态,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的独特理解。

一、基于丰富办学积淀,形成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的独特理解

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定义,取决于人们对“高品质学校”的认识。如裴娣娜认为,高品质学校是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空间,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学校。[1]有的学者认为,可以用“三高”(即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来表述高品质学校,所谓高定位就是要让学生有个性发展的空间,要给予学生多样化、自由选择学习的权利;高品位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一定是优秀的,能够极大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是指教育质量是高水平的。[1][2]也有校长描述了高品质学校的精神气质,包括教育人本化、课程多元化、教学个性化、校园生态化、办学特色化、服务精细化等方面。[3]

南师附中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在积极探索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内涵与路径。我们认为,无论在理论上如何界定,高品质示范高中都应具有学校教育目标与育人成就的高度适切性、基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提升的层级相对性和学校教育系统与师生成长持续充满活力的迭代生长性,即教育目标的适切性、学习层级的相对性和迭代生长性这三个基本特性。基于对办学实际发生状态的描绘,我们认为高品质示范高中应该是这样的:一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目标能与学生的发展状态高度契合,且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二是拥有一支品行纯良、心系学生、业务精湛、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的教师团队;三是学校经验具有可推广性,其他学校可借鉴、仿效其相关做法。

二、依托六大领域工程,整体推进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

在建设高品质示范高中过程中,南师附中以全面立德树人为基础,以学生的持续生长为目标,以全e教育生态系统为支持,坚持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并重,指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勇立潮头的社会中坚。我们以六大领域的工程建设为抓手,分层推进、分类实施、重点突破,努力构建具有百年文化特质的整体育人生态系统。

1.“精神明亮”:重构德育范式

南师附中的教育首先追求的是培育人的精神,使之成为“精神明亮”之人。学校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德、智、体、群(团体精神)”全面发展的理念,造就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材。我们通过系统分析学校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聚焦新时代、新问题,完善学校的德育范式,形成了包含文化审美、生命健康、意志训练、责任创造、生涯规划、沟通合作6大类,指向审美、艺术、情怀、尊重、仁爱、感恩、坚毅、诚信、持恒、责任、创造、领袖才能、参与、选择、奉献、合作、思辨、分享共18种品格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学校同时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和学习生活中的德育资源,针对每一类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方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活动课,形成立体式全覆盖德育浸润,整体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学校还充分建立与时代精神和学生生长规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系统,在江苏省新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基础上构建起更具覆盖性和融通性、三年一体化的新综评系统等。

2. 融通生长:课程体系的优化

为更好地顺应与贯彻新高考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学校课程构建需要与时俱进,在高位精品的基础上促进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机整合。南师附中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突破学科间界限,将核心基础课程与其他领域课程进行融通,形成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度关联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除已逐步建成的学科课程群、综合课程群以及与高校合作组建的实验班和科普基地等之外,我校还将着力推动实施以下课程计划,以实现更大范围、更为深入、更有品质的课程融通,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适切性,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一是打造高品质数字课程,二是实施国标理科课程重构计划,三是实施全科阅读计划2.0,四是推動校本课程互联化—全景微课计划,五是打造高质量的国际交流课程。

3. 思维飞扬:课堂教学的深耕

南师附中的课堂教学始终注重研究学科独特的价值内涵,聚焦“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积极推进从“知识化教学”向“思维化教学”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阅读、重思维、重合作交流、重自主探究的常态化教学特点。

2018年,我校在全省率先推出新课标下单元化教学的探索行动,并将初步的探究成果汇编成册。我们认为,围绕“大概念”开展任务型或项目式的单元化教学,既指向学科内生长,又指向学科间交叉融通,由此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接近核心问题,形成整体知识脉络和系统思维,成就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带得走、用得上的能力。我们还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让学习成为充满质疑和反思、交流和讨论、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以此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开展“让我们一起想”课堂教学的深耕计划系列探究,推动课堂教学不断走向高效优质。

4.“青春是美丽的”:建设青春文化校园

南师附中校友巴金先生曾说:“青春是美丽的。”镌刻在校园内巴金铜像上的这句话作为对青年成长的重要价值定位和信念导引,影响了一代代南师附中人。为此,我校探索开展青春文化校园生活建设,作为对这一主题的校本化解读和落实,学校的“青春文化校园生活行动计划”也将成为未来三年引领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总纲。

我们还将设立以学生为管理和参与主体的“青春文化研究中心”,使其与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紧密配合,紧抓“青春”“文化”两个关键主题,围绕树立理想信念、洋溢蓬勃活力、展现创造能力、分享生命乐趣四个方面,通过打造精品社团,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学生艺体活动等,不断丰富校园生活场景,优化学习生态,最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人人名师”:教师团队共进

在网络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只有持续行进在求学问、有学术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为此,我们将教师定位于参与者、陪伴者、示范者、引导者、课程开发者等多重角色,并在着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人人名师”的目标要求,即教师专业水平高、工匠意识强、综合素养厚。

我们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心态,以充满师德魅力的人格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以精深的专业令学生信服。我们还倡导民主、平等、交流、分享的教师文化,以民主、科学、创造的教师发展机制为保障,努力抓常规、抓学习、抓宽基、抓积累、抓递升,加强跨学科同课异构,组建微课骨干教师团队,促进教师横向联合,实现教师广泛知识面和良好思维的养成。

6. 智慧治理:構建民主科学的学校发展生态

南师附中努力追求智慧的学校治理。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宜疏不宜堵,既要有效整合行政、党委、工会、民主党派和共青团的力量,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还要特别关注师生问题背后的发展诉求,找准思想的共鸣点精准施策。

为此,我们基于对每位教职员工的尊重与理解,构建起科学规范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力求为大家建设求真求善、民主和谐的精神家园。学校坚持依法治校,通过完备的制度规范守住“教育底线”,确定“预在先、议在先”的议事规则,要求管理者养成并保持团队议事思维,但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先进行合议做好备忘录,再在实施过程中适当调整形成反思,经过再调整后形成最终方案,同时拿出来的任何方案都必须目标清晰、分工明确、到位可执行、结果可预见。

三、完善系统运行机制,推动学校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健康可持续,我校以办学理念为指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不断探索完善相关运行机制。

1. 以学生的健康生长为中心

学校教育的内在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健康生长,不论是体质上、心理上、智力上,还是道德意志上,都要极大化地、最优化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积极生长。[4]这需要学校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要素:兴趣、尝试、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开放、多元、自由选择的学习内容。一直以来,南师附中除着力构建高位整合的课程体系,还着力营造丰富的学校文化环境,培植适合学生生长的评价土壤,切实贯彻“低起点,小步子,树信心;引方法,勤反馈,上台阶”的教学思路等,其宗旨就是以学生的健康生长为中心,努力实现“让每个孩子各有兴趣,各有特长,各自尊重,成为各自选择方向路径上的领导者”。

2. 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

建设高品质示范高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要素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南师附中尝试将学习置于更为广阔和开放的时空范畴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成果为导向,实施项目式、统整性课程,深入挖掘课程内涵,扩展课程外延,建立贯通和分享渠道,使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创意学习共同体,成为学习资源的“重构者”“创造者”。

后续我校将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强化劳动教育,利用学军学农、科学考察参观、志愿者服务、游学等机会,以任务驱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培养学生关爱、责任、发现与创造等品质。

3. 以实现课堂的拓展性为主脉络

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因子是教师、课堂、课程与学习环境,而课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随着科技的进步,课堂在空间设置上,将不断从狭小、方格化状态,扩展为或小或大、无处不在的状态;在时间序列上,将会从有序、机械化的限定,向体现个人选择意愿的灵活化呈现转变;在内容设计上,将会有高屋建瓴的精讲式核心课堂辅之以不同类型的“微课堂”。这些改变自然涉及学习内容的高度整合,即课程内容的高品融通,其展现方式是“核心+多层级理解”和“核心+综合探究”等;课堂从多位教师主导下的“一个课堂”逐步变化为少数教师的“核心课堂”,辅之以多元化的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全球范围内其他可能人士进行讨论交流的具有“随时性、随处性”的微课堂,这样的课堂空间或显或隐,但都在进行高效的学习交流。

由是,我校的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运行机制是以学生的健康生长为中心,以学习方式变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课堂的拓展性为主脉络,全方位、多层级、分阶段地促进课程高品融通、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教师专业不断精进的持续迭代生长的动力系统。在此过程中,我们遵从系统性原则整体化调节各关键性因子,而不是简单、单一地停留于教室中部分设备的改善、课程种类的丰富、学习环境的改造等。正因如此,才自然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拓扑性联结,使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一流卓越、担当大任的社会中坚力量的过程成为“高品质下的‘教育纠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能,提升了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岳伦雯.高品质学校的建设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9,(8):18-21.

[2] 李政涛.“高品质学校建设”—基础教育改革的四川经验[J].教育科学论坛,2019,(10):3-7.

[3] 张必友.高品质学校的精神气质[J].教育科学论坛,2018,(10):46-48.

[4] 葛军.试论生长教育观[J].中国成人教育,2011,(7):57-59.

注释:

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与大学共建促进创新型学生培养的高中课程”(课题编号:D/2013/02/46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