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颈微偏腺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0-07-18出树强陈玮姗陈少华徐艳娟黄种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子宫颈腺体黏液

出树强,陈玮姗,陈少华,徐艳娟,晋 龙,黄种心

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MDA)又叫恶性腺瘤,是一种分化良好的胃型黏液腺癌。MDA非常少见,在所有子宫颈腺癌中仅占1%~3%[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出血或黏液样物,最常见的体征为子宫颈肥大,因肿瘤病灶位置较深且病理形态分化良好,常规检查无特异性表现,因此临床和病理误诊率、漏诊率均较高[2]。MDA比普通型子宫颈腺癌预后更差,侵袭性更强[3],临床和病理医师需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才能准确诊断该肿瘤。本文报道4例子宫颈MDA,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以期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006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4例子宫颈MDA,HE切片及免疫组化切片均由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复阅确认;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随访。

1.2 方法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法,DAB显色,苏木精复染。一抗包括Ki-67、MUC6、CK7、CEA、p53、p16、ER、PR。所选抗体及试剂盒均为即用型,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4例患者年龄33~52岁,平均42岁。有阴道出血史者2例,黏液样白带增多者2例。妇科检查4例患者均表现为子宫颈肥大,其中1例子宫颈外口见菜花状肿物。影像学检查中,4例妇科彩超均未发现子宫颈病变,1例通过MRI可见子宫颈占位性病变(图1)。4例病理诊断均为MDA,其中1例伴中分化胃型腺癌。肿瘤最大径2~6.2 cm,平均4.4 cm。3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助放疗;余1例因拒绝行手术治疗,仅行活检+放疗+化疗。4例患者随访时间12~40个月,在随访时间内2例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其中1例33岁患者在术后3年转移至右侧盆腔壁;另1例未行根治性手术患者随访1年后出现膀胱转移(表1)。

图1 MRI示子宫颈占位性病变

2.2 眼观4例患者子宫颈外观均明显肥大,外翻呈桶状或拳头状(图2)。3例表面黏膜光滑;1例轻度糜烂,可见一菜花状肿物。切面均呈灰白色,质地较硬,可见黏液。

2.3 镜检4例镜下形态大致相同。肿瘤腺体由黏液腺上皮细胞构成,位于子宫颈黏膜下,向深层呈浸润性生长(图3),3例浸润至子宫颈纤维肌壁深层,1例浸润子宫颈全层,并累及左右子宫旁组织;肿瘤腺体形状多样,2例呈圆形、卵圆形,2例成角、扭曲状(图4);腺上皮细胞分化良好,均为高柱状,核位于基底部,无明显核仁,核分裂象罕见(图5);肿瘤周边均可见明显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和轻微的炎症细胞浸润。其中例2大部分区域分化良好(MDA区域),局灶区域异型明显(胃型腺癌区域),异型明显区域腺体大小不等,呈乳头状、管状或筛状(图6),胞质可见黏液,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大,呈泡状核,核仁明显,核质比增高,核分裂象易见(图7)。

2.4 免疫表型4例MDA腺上皮MUC6(图8)、CK7、CEA、p53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10%~30%,而p16、ER、PR均阴性;其中例2胃型腺癌区域Ki-67增殖指数达80%,其余免疫表型同MDA区域。

3 讨论

MDA于1870年由Gusserow首次报道,并命名为恶性腺瘤。1975年Silverberg和Hurt[4]重新定义该疾病,并将其称为子宫颈MDA。WHO(2003)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首次命名该肿瘤,并将MDA归类为子宫颈黏液腺癌的特殊亚型,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新增胃型黏液腺癌亚型,并将MDA定义为分化极好的胃型黏液腺癌[3]。由于MDA极少见,目前该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MDA的发病与HPV感染无关[5];有研究发现MDA患者常合并有Peutz-Jeghers综合征,两者可能由同一种基因突变引起[6];也有学者研究发现MDA常伴有小叶状宫颈管腺体增生,两者具有相似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以及相似的分子遗传学特征[7],因而推测小叶状宫颈管腺体增生可能是MDA的癌前病变。

3.1 临床特征MDA好发于中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42岁。常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临床症状主要为阴道出血或黏液样物;体征主要为子宫颈肥大,可达正常子宫颈的数倍[8]。影像学检查中,MRI推荐为首选检查方法,可见子宫颈肥大以及子宫颈深层间质内有多囊性损害,肿物在T1W1呈低信号,T2W2呈高信号[9-10]。本组病例特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本组4例患者术前彩超均未发现子宫颈明显占位病变,其中1例行子宫颈MRI进一步检查提示恶性可能。因此,对于阴道出血或多量排液而常规检查无异常的患者可建议行MRI检查。

表1 4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资料

②③④⑤⑥⑦⑧

3.2 组织病理学特征MDA大体观察表现为子宫颈明显肥大,呈桶状扩张,表面可见较多黏液或出血。镜下可见MDA由黏液腺上皮细胞组成,常浸润子宫颈深层间质,肿瘤腺体形态多样,呈卵圆形、扭曲状、乳头状、小巢片状等;肿瘤细胞多呈高柱状,胞内含丰富黏液,核位于基底层,无明显核仁,核分裂象罕见,异型性小;肿瘤周边可见间质反应。本组4例患者子宫颈均明显肥大,2例肿瘤腺体分化良好,1例轻度异型,另一例与胃型腺癌相混合,其中MDA区域分化良好,胃型腺癌区域异型明显。目前国内外仅2篇文献[11-12]报道MDA伴胃型腺癌,McCluggage等[12]认为MDA和胃型腺癌具有相似的分子遗传学特点,这两种形态本质上均属于胃型腺癌,只不过分化程度及生长方式不同。需特别注意的是,子宫颈内膜隐窝、隧道样腺丛等子宫颈良性病变亦可深入到子宫颈深层间质,需与MDA具有欺骗性的镜下形态相鉴别,有学者认为如果子宫颈腺体浸润超过上皮下(>5 mm),恶性肿瘤的可能大,李彦敏等[13]通过研究亦发现子宫颈粗针穿刺活检深度(>5 mm),有助于MDA的早期诊断。

3.3 免疫表型和黏液染色由于MDA的组织形态学具有欺骗性,常导致误、漏诊,因此需联合免疫组化和黏液染色协助诊断。免疫表型:MDA通常表达幽门腺黏液标志物MUC6和HIK1083,并表达CK7、p53和CEA,且Ki-67增殖指数高于正常子宫颈腺体,但p16与普通型子宫颈腺癌弥漫阳性相反,MDA通常呈阴性或局灶阳性[14]。MDA肿瘤细胞内黏液与正常子宫颈腺上皮相反,MDA腺体主要分泌中性黏液及少量酸性黏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黏液染色有助于鉴别,MDA腺体呈红色,而正常子宫颈腺体呈紫色[15]。本组病例MUC6、CK7、CEA和p53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10%~30%,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3.4 鉴别诊断(1)子宫颈高分化腺癌:腺体结构紊乱,存在腺体背靠背或共壁现象,肿瘤细胞异型明显,免疫组化p16常阳性,MUC6阴性。MDA腺体结构异型小,无共壁现象,肿瘤细胞核质比低,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标记p16阴性或斑驳阳性,MUC6弥漫阳性。(2)子宫颈良性腺体增生:如小叶状子宫颈腺体增生、子宫颈腺体隧道样腺丛等。腺体主要集中在子宫颈表面,缺乏浸润特征,腺体结构和细胞无异型,且Ki-67增殖指数低。(3)其他:如子宫颈内膜异位、子宫颈微腺体增生、中肾管残余或增生等,通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易于鉴别。

3.5 治疗及预后因子宫颈MDA较少见,目前该病尚无规范化治疗方案,多按同期子宫颈腺癌治疗。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辅助放、化疗[2]。晚期患者原则上宜采用放疗为主的治疗方式,但由于MDA作为特殊类型的子宫颈腺癌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仍首选根治性全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术后辅助放、化疗[16]。MDA预后差,临床分期及手术范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本组2例患者发生转移,其中例3转移至盆腔壁,可能与该患者临床分期高、手术切除不完整相关;例4转移至膀胱,可能与该患者未行根治性手术有关。

猜你喜欢

子宫颈腺体黏液
经阴道子宫颈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评估孕晚期早产中的应用*
子宫颈扩张双球囊与欣普贝生在孕晚期促宫颈成熟中的应用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春蚕吐丝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