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经验启示

2020-07-18陈雪钧

社会科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康养旅游发展

李 莉,陈雪钧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一、中国康养旅游产业的兴起

新时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我国康养旅游产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经济业态。这既是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和旅游产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旅游市场需求端来看,市场对健康与旅游的双重需求推动了康养旅游市场需求迅猛增长[1]。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2]。人口老龄化趋势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造就了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同时,中青年群体成为康养旅游的重要潜在市场[3]。亚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现代人的健康观既重视“治病”,更突出“治未病”,直接催生了巨大的医疗旅游、养生保健旅游、体育旅游等康养旅游市场。我国康养旅游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其直接推动了康养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其次,从旅游产业供给端来看,康养旅游产业内部竞争驱使产业转型升级。康养旅游产业企业为了开拓新的市场,争夺市场份额和追逐更大利润驱使康养旅游企业不断投入经营资源用于产品创新,投入营销资源用于扩大市场边界,投入研发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同时,新经济环境下康养旅游产业在市场环境中面临的替代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潜在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供应商的竞争压力以及购买者的竞争压力。产业竞争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竞争格局,使得跨产业间的竞争方式、范围和程度发生重大改变,进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竞争格局,促使康养旅游产业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影响康养产业发展的范围、方向和程度。

最后,从外部环境来看,政策叠加效应、经济转型效应、社会文化变革、科学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康养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环境动因。在政策环境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康养旅游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涉及投资、审批、税费、土地、管理、人才等方面,不仅给予康养旅游产业多种政策红利,而且能够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形成市场引导机制。在经济环境方面,新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康养旅游产业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国民社会福利等优势,其成为新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兴战略支持产业。在社会环境方面,新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中国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空巢化,家庭功能趋于核心化,这导致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寻求社会服务来满足养老需求[4],这直接推动了养老旅游、医疗旅游、养生保健旅游等康养旅游业态的发展。在科技环境方面,互联网技术、LBS定位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支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其既更高效地满足康养旅游市场需求,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其成为推动康养旅游产业兴起的重要动因。

二、中国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行政主导事业接待型阶段(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初)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行政主导事业接待型阶段,其典型特征是政府行政主导下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保障国家干部、军人、劳动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及各省市的工会系统率先开办疗养事业;同时,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的事业单位逐渐开办各种类型的疗养院、休养所等,这成为我国康养旅游产业的起源,尚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产业范畴。期间,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资源特色的大规模疗养区,包括海滨气候疗养区(如北戴河、青岛、大连、厦门等)、矿泉疗养区(小汤山、从化、重庆南温泉、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山地气候疗养区(如庐山、黄山等)、湖滨疗养区(如无锡太湖、杭州西湖、武汉东湖等)。至1982年底,全国各级各类疗养院、休养所数量达到5931所、床位7794张[5]。在行政主导事业接待型阶段,我国康养旅游局限于单一的福利型疗养模式,服务对象主要是各部门和单位的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干部等;管理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疗(休)养院(所)完全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指令开展业务。

(二)市场化改革规模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国内疗养事业和旅游业逐步开展市场化改革,康养旅游产业开始孕育和逐渐发展壮大。期间,全国总工会先后出台了《关于职工疗(休)养事业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职工疗(休)养事业深化改革几个问题的决定》(1990年),提出指导疗养事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方针。此后,国内疗(休)养院(所)逐渐由单一疗(休)养型向多功能经营服务型转变,由行政管理体制向企业化经营机制转变,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从而推动了我国疗养事业的多元化转型发展。国内疗(休)养院(所)逐渐转型发展成为以疗(休)养为主,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医疗、康复、保健、体检等多功能综合服务[6],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康养旅游产业的重要业态之一。

此外,国内旅游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接待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事业型转变。1995年以前,旅游行业主要经营入境旅游业务,很少接待国内旅游者。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05号),旅行社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同时,允许旅行社的所有制形式可以为非公有制[7]。政策的放开以及国内大众旅游的兴起使得大量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产业。而随着银发旅游市场的形成,国内旅游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各种主题的“夕阳红”观光旅游,这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康养旅游产品之一。在市场化改革规模发展阶段,我国康养旅游业逐渐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过渡,政府主管部门逐渐从经营转变为宏观管理和制度供给;康养旅游的所有制形式更加多元化,社会和民间资本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康养旅游产业供给迅速扩大,康养旅游产品以老年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类型单一,但市场规模大。

(三)市场深化改革提档升级阶段(21世纪-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新发展时期。国内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市场逐渐成为影响旅游经济运行的主导的力量,我国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由粗放式规模发展阶段逐渐转向集约式提档升级阶段。

(1)业务范围跨界延伸

基于应对市场竞争、获取利润、分散风险、强化品牌效应等目的,国内康养旅游产业的业务范围普遍跨界延伸至多元化业务领域,不仅涵盖老年餐饮业、老年房地产业、旅游交通服务业、景区景点业、娱乐业、日常生活用品业、医疗与养生业、教育文化业等康养旅游核心业务,而且涵盖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业务领域[8];产业业务边界日益模糊化,产业融合发展与混业发展渐成趋势。国内康养旅游产业业务多元化延伸首先在康养旅游的核心业务领域开展横向延伸,通过扩大康养旅游业务的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9];然后以品牌、市场、资本等为纽带,实施业务纵向延伸,向康养旅游上下游的食品生产与加工业、旅游咨询服务业、老年用品制造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劳务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领域延伸,以获得旅游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利润。在积累了足够的经营资源以后,康养旅游产业向相关产业的先行产业和后续产业延伸,包括原材料供给行业、保险业、金融业、建筑业、政务服务等。产业关联的增强和产业协同的深化促进了康养旅游产业业务领域多元化延伸,使其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例如,泰康人寿、合众人寿、中国人寿、万达集团、保利地产、首创置业、绿地集团等知名企业集团运用控股、参股、持股等资本运营手段经营旅游养老地产、老年公寓、康养度假酒店、体育与休闲俱乐部、医院和疗养保健机构、购物商业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多元业务领域。

(2)产品类型多元创新

国内康养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类型众多、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康养旅游产品体系,产品类型涉及养老旅游、养生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医药健康旅游等;在各大类康养旅游产品中又衍生出众多细分的子类型康养旅游产品(见表1)。目前,国内康养旅游产品类型主要以温泉康养旅游、森林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和体育旅游为主。以2016年9月国家旅游局评选出五个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为例,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河北以岭健康城属于中医药康养旅游类型;黑龙江五大连池、湖南灰汤温泉属于温泉康养旅游类型;贵州赤水属于森林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类型[10]。其他类型的康养旅游产品虽然数量多、规模大,但整体上产品品质较低、产品特色和吸引力不强,大多数康养旅游产品本质上仍以观光旅游功能为主,缺乏康养功能与特色。

表1 国内康养旅游产品类型

(3)产业发展规范管理

进入21世纪,我国康养旅游产业跨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一是国家部委出台康养旅游产业的国家规范标准。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051-2016),其首次确立了康养旅游的国家标准[16],标志着我国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进入规范化发展道路。2017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温泉旅游企业星级划分与评定》(LB/T016-2017)、《温泉旅游泉质等级划分》(LB/T070-2017)等行业标准。国家部委出台的一系列康养旅游的规范标准,对康养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发挥着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国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了全面提档升级阶段。

二是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制订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新时期康养旅游产业逐渐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引导康养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如《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规划发〔2017〕30号)、《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林改发〔2019〕20号)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在投资、审批、税费、土地、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康养旅游产业多种扶持性政策,加速了国内康养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内各省市旅游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挑战。2012年,攀枝花市编制《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2012-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目标[17],正式拉开了国内政府主导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此后,国内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陆续出台了各省的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从全省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地方康养旅游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引导地方康养旅游产业走上规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标志着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全新时期。

三、中国康养旅游产业的演进规律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是一个新旧交织的动态演进过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动着我国康养旅游的产业驱动力、产业结构、地域分布、产业业态等发生规律性变化,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康养旅游产业动态演进规律。

(一)产业动力演进规律: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在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演进过程中,产业驱动力呈现出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规律。在行政主导事业接待型阶段,政府行政力量完全主导疗(休)养院(所)的经营和发展,管理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企业没有自主管理权和经营权,完全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指令开展业务。在市场化改革规模发展阶段,在国家社会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两种力量的耦合共同推动了康养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总体来看,由于体制的惯性和市场的不成熟,在这一阶段政府的行政力量仍大于市场力量的影响;康养旅游业逐渐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型,所有制结构更加多元化,企业逐渐拥有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在市场深化改革提档升级阶段,市场逐渐成为主导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多元社会资本共同推动国内康养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康养旅游企业在市场机制竞争法则下展开公平竞争;政府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和制度供给。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力量对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广泛和深远。

(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国内康养旅游产业结构演进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18]。在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在行政主导事业接待型阶段,疗(休)养院(所)占绝大部分比重,其属于社会福利事业,并不算严格意义的产业。在市场化改革规模发展阶段,疗(休)养院(所)和康养观光旅游占主要比重,产品类型单一,营业收入主要以基本旅游消费(游览、交通、住宿、餐饮)为主,产业附加值低、经济拉动效应低。在市场深化改革提档升级阶段,国内康养旅游产业的业务范围呈多元化延伸趋势,康养旅游产业边界向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领域拓展,其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多业共生、混业发展的模式。类似康养旅游小镇、旅游养老地产等康养旅游综合体的出现构建了完整的康养旅游全产业链,实现以第三产业全方位协同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及合理化演进。

(三)地域分布演进规律:由“大分散”向“小集中”转变

受地区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国内康养旅游产业的地域分布演变呈现出由“大分散”向“小集中”演进规律。在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21世纪以前),国内各省市的康养旅游发展处于一种自发且无序的状态,在地域分布上呈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散点状地域分布格局。

进入21世纪,在政策、需求、资本等多重驱动下,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呈现大规模同业态聚集分布。一方面,康养旅游产业围绕康养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集聚分布。如东北长白山区域、西南云贵川区域、山东的“济青烟”区域、海南三亚、河北省以张家口为中心的运动康体休闲旅游区域[19]等。围绕着资源禀赋优质的区域,康养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康养旅游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格局,促使康养旅游产业的集团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康养旅游产业聚集于经济发达区域。如环渤海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珠三角区域。上海凭借其丰富的医疗资源大力发展医疗旅游产业,其在2010年推出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标志着国内开发国际医疗旅游的开端[20]。

(四)产业业态演进规律:由单一低级业态向多元复杂业态转变

国内康养旅游产业业态演进是一个新旧交织的过程,其演进规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组织形态演进沿着类型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组织——类型单一、规模中等的企业组织——类型多元、规模集团化的企业组织——类型专业化、规模集群化的新组织业态方向演进。新时期康养旅游新组织业态出现的周期缩短、规模扩大,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在线旅游运营商、康养旅游联盟、康养旅游综合体等新的旅游组织业态逐渐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旅游产品形态由单一疗养观光旅游向多元复合型新业态演进。随着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康养旅游产品的类型日益多元化和细分化,沿疗养观光旅游——康养休闲旅游——康养体验旅游路径演进。在产品功能上,康养旅游产品的功能日益转向复合型,沿着医疗功能——“医疗+旅游”功能——“医疗+旅游+N”复合型方向演进。康养旅游产品由满足旅游者的基本康养旅游消费需求,向满足其非基本康养旅游消费需求演进。三是旅游经营形态由单一经营向联合经营、网络经营方向演进。随着康养旅游产业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康养旅游产业的经营业态沿着单一企业——集团企业——超级企业集团(产业联盟)——产业集群等经营形态演进。

四、借鉴与启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经验

(一)协调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

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有机协调是促进康养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基础。在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相互补位而不越位,形成了市场、企业、产业、政府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市场化改革阶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由于成熟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政府行政驱动的疗(休)养院(所)市场化改革成功实现了企业化经营机制转型,培育了国内最早的一批公有制经济的康养旅游企业,奠定了国内康养旅游产业的基础。而进入21世纪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日渐成熟的背景下,政府行为转向宏观管理和制度供给,微观市场的经营则由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宏观产业发展战略的正确方向,又实现了微观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提供系统的政策法规支撑

系统的政策法规为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新时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文件,从宏观层面确定了康养旅游产业的重要产业地位和战略定位;垂直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完备的“国家-省(部委)-市(厅局)”康养旅游产业政策体系,从而保证了国家战略和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有效执行和落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扶持和推动康养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国内康养旅游产业通过产业延伸与融合,产业协同的深化和产业关联的增强促进康养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一是康养旅游产业的纵向延伸和多元化延伸,构建了以康养旅游核心产业为中心,以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为辅助的康养旅游产业体系。二是非相关产业通过“+康养旅游”方式实现产业融合与产业转型,通过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实现价值聚合效应。三是夯实康养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系统。国家及各省市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建设公共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专业人才教育机构等,为康养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完整的康养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拓展了我国康养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宽度和深度,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四)创新特色化康养旅游产品

根据市场需求创新特色化康养旅游产品是国内康养旅游产业成功的重要经验。随着旅游者的日渐成熟和旅游需求的提升,国内康养旅游产业从康养旅游产品类型、产品功能、产品形式等方面进行特色化创新[21],构建了特色化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在康养旅游产品类型方面,国内康养旅游已形成养老旅游、养生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医药健康旅游等完整产品类型,并沿着大类产品深度开发子类型康养旅游产品。在康养旅游产品功能方面,国内康养旅游创新食、住、行、游、娱、用、医、养、学等全方位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康养旅游者的复合型旅游需求。在康养旅游形式方面,信息化、智能化高科技广泛运用于康养旅游产品创新,主题文化的植入使得国内一些地方的康养旅游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化和差异化特色,逐渐形成具有市场效应的康养旅游特色品牌。

(五)选择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

国内各省份依据自身的优势与产业实际,因地制宜地灵活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包括具有康养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选择开发特色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经济发达和旅游市场基础好的地区选择资本驱动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选择“传统旅游+康养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健康产业基础好的地区选择“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的产业转型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国内各省市有效地将地方优势与康养旅游进行嫁接与整合,实现了康养旅游的借势创新发展,从而探索出众多具有活力和特色的地方康养旅游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康养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