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化县糖蔗低产原因分析及双高栽培措施建议

2020-07-17徐为

南方农业·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对策措施

徐为

摘   要   甘蔗是广西大化县农村脱贫攻坚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由于大化县蔗田灌溉设施较差,加上抗旱良种覆盖率低,施肥配方不合理,病虫防控不到位,导致蔗糖单产与效益较低。通过对大化县蔗区低产的调查,总结提出“利用山塘水柜集雨补灌、选植双高抗旱抗倒蔗种、深耕垄作覆膜保墒栽培、推广蔗田专用配方肥料、加强中后期病虫防控”等措施。

关键词   糖蔗;低产原因;对策措施;广西大化县

大化县地处广西中部偏西北地区,地跨北纬23°44′~23°45′,东经107°58′~108°,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以峰丛谷地和低山丘陵为主,红水河贯穿全境,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大化县年均气温20.7 ℃,年降雨量1 639 mm,年日照时数1 568 h,无霜期336 d,相对湿度78.1%,自然光、温、水等气候条件适宜甘蔗作物生长。甘蔗是大化县农村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之一,2019年甘蔗种植面积0.59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9.8%。为稳定蔗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大化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扶贫信贷等措施,大力推广甘蔗双高栽培技术,2019/2020年榨季入厂原料蔗达31.65万吨,农民种蔗收入1.58亿元,财税增收2 210.6万元,蔗糖产业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加、销衔接服务正在有序推进。但目前大化县甘蔗单产水平仍然较低,2019年全县糖蔗平均每667 m2产量仅3.57 t,产值1 731.5元,与水果、蔬菜、药材等产业相比,经济效益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化县甘蔗低产的主要原因除蔗田灌溉条件较差外,与栽培管理水平低有很大关系。因此,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已成为大化县蔗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大化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逐年递增

自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糖价的稳步回升,大化县甘蔗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播种面积从2013年的0.237万公顷发展到2019年的0.591万公顷,总产量从11.76万吨增加到31.65万吨,总产值从5 115.6万元增加到15 666.7万元(见表1),带动了周边马山、都安等县乡甘蔗产业的发展。目前,大化县除七百弄、板升、雅龙等乡外,有13个乡镇糖蔗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甘蔗已成为大化县农村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1.2 品种逐年更新换代

2016年以来,大化县以甘蔗双高示范为载体,以提升效益为核心,在重点蔗区的大化、都阳、岩滩、贡川、共和、江南等乡镇开展双高示范和培训,在区内外引进推广一些高产高糖新良种,如新台糖22号、新台糖25号、桂糖03-3089、桂糖07-494、桂糖29号、桂糖42号、桂糖06-1023、桂糖02-281、粤糖93/159等,使蔗区品种得到部分更新,示范区单产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2019年大化县共和乡古乔村甘蔗高产示范59.6 hm2,品种为桂糖42号和台糖25号,平均每667 m2产量达8.9 t,成为全县甘蔗的双高典型。

1.3 蔗糖产业效益初显

据2019年榨季统计,大化县已有13个乡镇、106个村种植糖蔗,涉及农村人口22.79万人。该榨季共进厂原料蔗31.65万吨,总产值1.56亿元,财税增收2 210.6万元,蔗农人均收入684.5元。制糖产业已成为大化县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

1.4 政策扶持力度增强

2017年以来,大化县财政以2017/2018年榨季原料蔗产量为依据,给蔗农每吨6元的财政補贴;对新增实施节水灌溉连片3.33 hm2以上的甘蔗种植户,县财政每667 m2一次性给予补贴500元;对贫困户种植的新植蔗(含翻种、扩种)按面积一次性以奖代补给予每667 m2扶持900元,并赊销种苗、肥料和农药,在榨季进厂甘蔗款中扣还,不计利息,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蔗积极性。

2 大化县蔗糖低产的主要原因

2.1 蔗区灌溉设施缺乏

由于大化县山区自然地形地貌的原因,甘蔗主要分布在中低丘旱地,能灌能排的蔗地面积只有0.072万公顷,占全县甘蔗面积的12.2%,87.8%的蔗区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大化县每年常有春旱和秋旱天气发生,甘蔗生长主要靠天然降水,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春旱常在2—4月出现,造成春植蔗断垄缺苗和宿根蔗僵苗;秋旱常于9—11月发生,对后期蔗茎伸长有重大影响,同时对秋植蔗的发芽生长也不利。严重的干旱天气会造成甘蔗减产20%~40%。干旱缺水是造成甘蔗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1]。

2.2 双高蔗种覆盖率低

近年来,受市场糖价波动的影响,加上甘蔗双高良种价格较高(每吨4 000~6 000元),蔗农品种更新投资较大,部分农民对新蔗种的投资不足,老品种多年连作复种,使大化县蔗区品种退化严重。一些乡镇蔗区至今仍保留有桂糖11号、粤糖63/237、新台糖16号等品种,老品种占蔗区面积73.6%。品种退化主要表现为主茎与分蘖茎高低、大小不一,抗病虫、抗倒能力下降,遇上大风、暴雨天气易折伏和发生病虫害。因此,甘蔗品种更新换代已成为糖料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3 养分配方不够合理

据调查,大化县甘蔗基肥每667 m2施用30%复合肥(N10、P10、K10)60~75 kg、尿素10~12 kg,追肥结合中耕培土每667 m2施用尿素18~20 kg。甘蔗整个生长期每667 m2施纯N 18.9~22.2 kg、P2O5 6~7.5 kg、K2O 6~7.5 kg,N∶P∶K之比为1∶(0.30~0.33)∶(0.30~0.33)。养分配方中磷肥偏少,钾肥施用量明显不足,加上常年缺少有机肥,使土壤养分供应严重失调,土壤酸化、板结加剧,最终造成甘蔗低产减收。

猜你喜欢

对策措施
推进贵州省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措施研究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探析道路因素对城市交通安全的影响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提高烟草基层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