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奉贤1960—2019年冷暖冬气候特征分析

2020-07-17徐相明顾品强姚寅秋王正大汤晨阳尹荔阳

陕西气象 2020年4期
关键词:奉贤暖冬冷暖

徐相明,顾品强,姚寅秋,王正大,汤晨阳,尹荔阳

(奉贤区气象局,上海 201416)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也呈现出明显的增温趋势,如孔祥伟等[1]发现大气环流异常和城市化共同导致兰州冬季显著增温,张博宇[2]、王淼[3]、纪凡华[4]、刘炳涛[5]等分析发现陕西、山东、上海等地冬季、春季增温比秋季、夏季显著。冬季升温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取暖能源消耗降低[6],但导致油菜等出现冬季旺长[7]、蔬菜抽薹及果树萌动提前,提升农作物遭遇“倒春寒”及低温冻害致灾风险[8],加剧病虫害爆发[9],且不利于蜜蜂安全越冬[10],并增大人类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病概率[9]。

奉贤作为上海南部郊区,年平均气温也呈升高趋势,主要由冬季、春季增温引起[11],与上海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且导致近年暖冬出现频次趋多。而随着暖冬的持续,作物栽培品种及农户管理模式等亟需转变,以适应气候变化对奉贤农业安全生产带来的影响。目前针对奉贤地区暖冬现象的研究极少,因此,本文在统计分析1960—2019年奉贤冬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冬季冷暖事件发生特征,为更好地服务当地冬季工农业生产、城市运行及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960—201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均来源于上海市奉贤区气象台。采用线性分析、累计距平等方法对温度特征进行分析。冬季为上年12月—当年2月,即2019年冬季是指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常年冬季气候值统计时段为1981—2010年。暖冬、冷冬等级采用《GB/T 21983—2008暖冬等级》《GB/T 33675—2017冷冬等级》中的单站暖(冷)冬等级划分指标,即:Δt≥1.29δ为强暖冬,0.43δ≤Δt<1.29δ为弱暖冬,-0.43δ<Δt<0.43δ为常冬,-0.43δ≤Δt<-1.29δ为弱冷冬,Δt≤-1.29δ为强冷冬,Δt为当年冬季气温与常年冬季气候值的差值,δ为冬季气温标准差。通过对1960—2019年奉贤地区冬季气温求标准差,得出δ=1.04 ℃,即0.43δ、1.29δ分别为0.45 ℃、1.34 ℃。

2 奉贤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2.1 冬季及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年际变化

经统计,奉贤地区1960—2019年冬季平均气温最低为1.8 ℃(1968年),最高为7.4 ℃(2017年),常年气候值为5.4 ℃。奉贤地区近60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2 ℃/10 a(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21世纪00年代中期至10年代前期气温偏低。以1980年、2010年为界,对奉贤地区60年冬季平均气温分段求线性趋势(图1),得出1960—1979年、1980—2009年、2010—2019年三段温度序列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7 、0.54、1.62 ℃/10 a,即奉贤地区冬季气温增温速率呈增大趋势,但仅1980—2009年气候倾向率通过了α=0.01显著性检验。统计1960—2019年历年冬季平均气温的距平值(以常年值为基准,下同),可发现距平累计值从1960年开始逐年下降,1986年达到最低值(-19.6 ℃),随后开始逐年振荡回升(2019年回升至-2.9 ℃),即近60年冬季平均气温以1986年为界,之前各年基本低于常年值,而之后则相反,与图1冬季平均气温年际间变化趋势相一致。同时,发现60年冬季平均气温排序前三位的年份均出现在21世纪,即2017年(7.4 ℃)、2001年(6.9 ℃)、2019年(6.8 ℃),可以看出奉贤地区近年遭遇冬季偏暖的气候概率越来越高。

奉贤地区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平均气温常年值分别为6.4、4.1、5.6 ℃,即1月是冬季气温最低月份。各月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4、0.32、0.41 ℃/10 a(均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说明2月增温最明显,12月增温不明显。统计冬季各月平均气温距平值,发现各月距平累计值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最低值分别为-18.5 ℃(1988年)、-22.2(1986年)、-34.7 ℃(1996年),即12月、1月最低值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冬季平均气温累计距平最低值出现年份相近,而2月最低值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表明12月、1月增温较早,2月较晚。

图1 奉贤地区1960—2019年冬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虚线为趋势线)

2.2 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年际变化

经统计,奉贤地区1960—2019年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常年值分别为9.7、1.9 ℃,两者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4、0.34 ℃/10 a(表1),均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表明最低气温对奉贤地区冬季增暖贡献大于最高气温,且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性变化导致气温日较差趋小(气候倾向率为-0.11 ℃/10 a)。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也均呈升温趋势,且各月平均最低气温均较平均最高气温升温明显,尤其是1月。

表1 奉贤地区1960—2019年冬季及冬季各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 单位:℃/10 a

3 奉贤地区冷暖事件变化特征

3.1 冷暖冬的变化

对奉贤地区1960—2019年进行冷暖冬划分(表2),发现奉贤地区冷冬、暖冬、常冬均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之前冷冬偏多,之后暖冬偏多,与潘先洁等[12]得出的淮南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一致。各年代常冬发生概率为20%~40%,其中90年代之前为20%~30%,之后为30%~40%,即奉贤地区随着年份推移,常冬出现频次有所增多。各年代冷冬发生概率为10%~60%,90年代之前各年代均为60%,之后各年代均下降至10%。其中,弱冷冬、强冷冬发生概率分别由30%~40%、20%~30%下降至10%、0%,最后一次强冷冬出现在1986年。暖冬出现的趋势与冷冬相反,各年代暖冬发生概率为10%~60%,90年代之前为10%~20%,之后上升至50%~60%。其中,弱暖冬、强暖冬发生概率分别由10%~20%、0%上升至20%~40%、10%~30%。第一次强暖冬出现在1999年,之后再相继出现5次强暖冬。总之,奉贤地区60年冷冬逐渐减少,暖冬逐渐增加,且1987年以来未出现强冷冬,1999年强暖冬开始出现并趋多,即奉贤地区1960—2019年冬季升温导致暖冬频率及强度均有所增加。

表2 奉贤地区1960—2019年各年代冷暖冬出现年份

3.2 冷暖冬对气象要素的响应

计算1960—2019年逐年冬季气温与上年、当年、下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年日照时数、年极端最高气温、≥35 ℃日数、汛期(6—9月,下同)降水量、汛期降水日数、汛期气温等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表3),发现年日照时数与冬季气温呈负相关,其余气象要素均呈正相关;上年、当年、下年的年平均气温与冬季气温的相关性最好,均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但降水日数、极端气温与冬季气温相关性均较差;当年的气象因子与冬季气温的相关性大多强于上年、下年,仅当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日数、汛期气温与冬季气温的相关性略弱于上年。冬季气温与当年的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均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说明奉贤地区冬季气温对年平均气温及当年的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具有指示性意义。

表3 奉贤地区1960—2019年逐年冬季气温与上年、同年、下年的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

奉贤地区汛期正处于作物生长、生殖关键期,如汛期降水的多寡直接影响水稻等生长及品质的形成[13],且汛期降水占年降水量比率大,年际间降水差异性大,对作物生产、城市安全运行等带来诸多影响。奉贤地区1960—2019年汛期降水量(R汛)常年值、标准差分别为597.9、201.6 mm,以597.9±0.43×201.6 mm为阈值对汛期降水量进行划分,取R汛≤511.2 mm为偏少、511.2 mm

表4 奉贤地区1960—2019年冷暖冬的当年汛期降水量分布情况 单位:a

4 结论与讨论

(1)奉贤地区1960—2019年冬季及冬季各月的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其中2月增温最明显。最低气温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冬季及冬季各月平均气温距平累计值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在21世纪以来遭遇极端偏暖的气候概率偏高。

(2)奉贤地区1960—2019年冬季升温导致暖冬频率及强度均有所增加,呈现出以冷冬为主转为以暖冬为主。奉贤地区常冬、冷冬、暖冬均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常冬、暖冬呈增多趋势,冷冬则大幅减少,且1987年以来未出现强冷冬、于1999年强暖冬开始出现并趋多。奉贤地区冷暖冬变化趋势显示近年出现暖冬属于大概率事件,2020年奉贤冬季气温创1960年以来新高,再次出现强暖冬。

(3)冬季气温与上年、同年、下年的年平均气温及当年的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冷冬年汛期降水量以正常至偏少为主,暖冬年汛期降水量以偏多至正常为主。今后,可利用冷暖事件及其变化特征对年平均气温、汛期降水量等开展预报预测,有效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奉贤暖冬冷暖
奉贤第一水厂生产废水处理特性研究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为全球城市建设奉献奉贤新高度
交织冷暖
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蚕要暖”与“麦要寒”——在冷暖中成熟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我的家乡叫奉贤
暖冬
趣味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