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化近15年降雹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2020-07-17王起唤彭艳青

陕西气象 2020年4期
关键词:比湿天气形势降雹

张 昆,王起唤,王 强,彭艳青

(怀化市气象局,湖南怀化 418000)

冰雹是一种由强对流系统所引发的剧烈天气现象,冰雹的出现具有典型的局地性和短时性,常给农业生产、通信电力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损失。怀化市地处湘中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地,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冰雹天气。2005年2月10日—2月17日出现了长达连续8天的冰雹天气。2013年3月19日,在怀化市南部的靖州县出现了最大雹径达50 mm的强冰雹天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许多气象工作者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也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许爱华等[1]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国近百次强对流天气个例的环境场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强对流天气5种基本类别:冷平流强迫类、暖平流强迫类、斜压锋生类、准正压类、高架对流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形势配置;孙继松等[2]研究了中国不同区域各类强对流天气的形势配置表现形式及特殊性;鲍向东等[3]对河南省冰雹天气环境参量特征进行了分析;赵强等[4]对商洛地区冰雹天气形势及潜势预报指标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针对某个特定地区的强对流特征研究。因此,针对怀化冰雹天气时空分布、形势配置和环境参量特征的研究,对本地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和防雹减灾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选用怀化地区11个国家气象站2004—2018年降雹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规定某日(20—20时,北京时,下同),某站出现一次以上的地面降雹时,记为一个雹日。由于有些站夜间无观测任务,只记录20—08时是否降雹,不记录降雹时间,故在做日变化统计分析时,不统计这些没有降雹时间的资料。冰雹大小只统计有记录冰雹直径的,无直径的不在统计范围内。对于怀化地区冰雹天气的形势配置和环境参量的研究,主要选用2004—2018年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

2 怀化地区降雹时空分布特征

2.1 空间分布

分析怀化地区11个国家气象站2004—2018年的雹日分布(图1),可以看出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最南部、最北部以及最西部降雹相对较少,其中新晃雹日最少为3 d。主要降雹区域位于怀化的中部一带,其中辰溪、鹤城、麻阳11个雹日,会同最多达13 d。

图1 2004—2018年怀化地区雹日分布

2.2 时间变化

2.2.1 月变化 怀化地区冰雹的月变化特征非常明显。2004—2018年怀化地区共计出现冰雹87站次,主要出现在冬、春季,其中2、3月出现频次最多,占总频次的83%(图2)。夏、秋两季不易出现冰雹,仅夏季的7月出现过一次。从中也可以得出结论,2、3月为怀化地区降雹期。造成这种明显季节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降雹与副热带急流、极锋急流及其锋系位置的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5]。在这一时段,预报员对冰雹的预报要有高度的敏感性。

图2 2004—2018年怀化地区降雹频次占比月变化

2.2.2 日变化 从87条冰雹发生记录中选取了有明确冰雹发生时间的59条记录,计算了2004年以来一天中不同时段发生冰雹的频率(图3)。从图3可以看出,怀化地区冰雹的日变化特征较明显。除13—14时、20—21时、07—08时基本上未出现降雹以外,其他时段均有冰雹天气出现,其中08—09时、16—17时以及23—00时发生频次最多,占总频次的10%。从不同时段来看,降雹的主要时段集中在午后到傍晚(14—20时),占34%。23—02时次之,占20%。05—08时出现最少,仅占5%。由此也可以说明,热力条件在冰雹天气发生时起重要重用。

图3 2004—2018年怀化地区降雹日出现频率日变化

2.3 冰雹直径

从70站次有效的冰雹直径观测记录统计(图略)发现,怀化地区冰雹直径主要集中在10 mm以下,有65站次。直径20 mm以上的大冰雹出现较少,仅出现4站次,最大冰雹为2013年3月19日晚靖州观测到直径50 mm的特大冰雹。

3 怀化地区冰雹天气主要形势

采用许爱华等[1]人的方法,选取了2004—2018年影响怀化的降雹过程,对怀化地区冰雹天气主要形势配置进行了分析,发现高架对流类天气形势是导致怀化产生冰雹的最主要类型,且多为连续性过程。经统计,2004—2018年的冰雹天气过程中,高架对流类占77%,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占13%,斜压锋生类站6%,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和准正压类各占2%。因此,高架对流类的天气形势是重点研究的对象。

高架对流是发生在地面锋线北部冷气团中,近地面附近为稳定的冷空气控制,同时低层有明显的逆温,近地面的气块难以穿透逆温层继续上升,而是逆温层之上的气块在一定条件下绝热上升产生的对流。怀化此类型降雹主要发生在2—3月,冰雹发生前期有较强冷空气南下,地面图上,怀化一般处于冷高压底部或底后部。高空图上850 hPa或925 hPa以下为冷垫,为北风或东北风影响;850 hPa有切变线、干线和锋区,为逆温层以上气块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而此层急流轴往往位于华南中北部;700 hPa上急流轴位于江南中南部,强暖湿气流沿低层冷垫做斜升运动,同时700~500 hPa对流不稳定以及急流轴附近强风切变有利于形成对称不稳定;500 hPa上往往有低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平流造成局地涡度增加,系统性上升运动加强,有时温度槽略超前于高度槽,形成对流不稳定,都非常有利于形成高架对流和冰雹。这种天气形势下,怀化地区冰雹直径较小,一般在6 mm以下。

4 怀化地区产生冰雹的环境参量

高架对流是怀化产生冰雹的最主要天气类型,为了研究产生冰雹的条件,选取了2004—2018年高架对流天气形势下的冰雹事件,分别计算冰雹发生前最近时次怀化探空站代表不稳定层结条件的700 hPa和500 hPa的温度差(T700-500)、500 hPa和700 hPa假相当位温差(θse(500-700)),反映能量条件的订正对流有效位能(CAPE),反映水汽条件的850 hPa比湿(q850)和700 hPa比湿(q700),以及850~500 hPa垂直风切变,0 ℃层高度(H0)和-20 ℃层高度(H-20)等参量,分析相关阈值,为冰雹预报提供参考。主要的环境参量见表1。

表1 2004—2018年怀化地区高架对流类环境参量

(1)不稳定层结条件

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层结越不稳定,越有利于产生冰雹。从表1可知,11 ℃≤T700-500≤20 ℃,700~500 hPa平均温差为16 ℃。同样,强假相当位温垂直递减率也有利于冰雹的产生,根据表1,-13.41 K≤θse(500-700)≤11.42 K,平均温差-1.77 K,θse(500-700)有正有负,且多数为负值,负值越大层结越不稳定,越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2)能量条件

在强对流不稳定层结的情况下,只要有触发机制,便容易产生对流。强垂直温度递减率下出现强上升运动主要依靠的斜压有效位能,对流有效位能可以很小。当然,如果这时对流有效位能也很大,更容易产生冰雹[6]。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高架对流形势下,怀化只有个别冰雹天气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较大,大部分降雹前的对流有效位能都非常小,不具代表性和适用性。

(3)水汽条件

雹暴内部含有大量水分,要求低层有足够水汽供应[7]。由表1可知,一般2.27 g/kg≤q850≤7.37 g/kg,平均3.69 g/kg。3.28 g/kg≤q700≤7.79 g/kg,平均5.45 g/kg。对比发现,700 hPa比湿明显高于850 hPa比湿,即较高层比湿大于较低层,与常见的强对流天气以及暴雨天气有明显不同,700 hPa的水汽条件比850 hPa更具有意义,这与周明飞等[8]研究结果一致。

(4)垂直风切变

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冰雹的形成。根据表1,850~500 hPa垂直风气切变在7~41 m/s之间,基本都在20 m/s以上,只有个别个例较小,平均达28 m/s,说明这类降雹过程基本都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

(5)0 ℃和-20 ℃层高度

除了上述条件以外,产生冰雹还要求有特殊的0 ℃和-20 ℃层高度[9]。据表1统计,0 ℃高度基本为3.2~4.0 km,平均3.6 km左右。-20 ℃高度为6.3~8.0 km,平均6.7 km左右。且0 ℃到-20 ℃层的厚度≥2.7 km。

5 结论

(1)高架对流类是怀化地区产生冰雹的最主要天气形势,主要发生在2月中旬到3月下旬,冰雹直径较小。

(2)怀化冰雹天气主要形势配置为:地面处于冷高压底部或底后部,850 hPa或925 hPa以下为东北风或北风,是一个强冷垫;850 hPa有切变线、干线和锋区;700 hPa有强暖湿气流沿锋面(强冷垫)做斜升运动。怀化高架对流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环境参量特征为:T700-500≥11 ℃;垂直风切变≥20 m/s,越大越有利降雹;q700≥3.28 g/kg;0 ℃高度为3.2~4.0 km,-20 ℃高度为6.3~8.0 km,且0 ℃到―20 ℃层的厚度≥2.7 km。

猜你喜欢

比湿天气形势降雹
鄂尔多斯市1961年—2018年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黑龙江省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60 a降雹特征及其致灾危险性
天气形势对2014—2018年关中地区各季节空气质量的影响
浅谈如何写好省级公众天气形势服务信息
基于探空资料的1961—2018年新疆高空大气比湿气候特征分析
南方比湿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
威宁冰雹落点时空分布特征
2017年7月14日沈阳地区大雨局部暴雨过程分析
2017年朝阳市地面比湿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