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探索

2020-07-14田阿丽李卓赵怀志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能力导向国际标准课程开发

田阿丽 李卓 赵怀志

【摘要】面对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中如何依托产教融合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开发体系,借助学院中德合作项目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并以SGAVE校企合作项目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HUG国际合作项目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实例阐述了课程开发过程。通过合作项目的实践,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非专业能力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校企合作;能力导向;课程开发;国际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6-0045-05

【作者简介】1.田阿丽,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102618)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课程体系构建;2.李卓,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102618)汽车工程系中德合作项目负责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师资能力提升、课程设计、学习评价;3.赵怀志,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102618)交通信息工程系中德合作项目负责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课程设计、学习评价。

课程开发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派生出很多新的职业,导致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职业人才规格、培养方向和素质、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1]为了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是必然路径。

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传统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知识的系统、全面,教学内容讲究严谨、科学。而传统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没有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偏重知识传授,课程目标的设立和实施重点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非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方法,忽视能力培养。二是课程体系相互交叉,不能很好地体现各专业特色;与企业在技术、工艺、规范等方面不能及时有效衔接,不仅存在知识、技术过时的问题,同时还有与职业、岗位、就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三是教学资源没有实现共享,教学活动也主要限于校内,缺少企业的参与,企业更关注的如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工作方法、沟通能力等在课程内容中均少有体现。

就对接企业需求而言,将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联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学校和企业就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就成为可能。满足企业需求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执岗作业标准、岗位技术含量及工艺流程规范等对现有岗位进行有效的分析,获得岗位的核心技能和关键能力。其次,梳理企业在用的技术、工艺及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找出“核心要素”进行归纳,这个过程就是以胜任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课程设计。

二、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课程开发实例

我院于2011年参加了教育部与德国五大汽车厂商(大众、奥迪、保时捷、戴姆勒、宝马)的“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也称SGAVE项目),又于2014年参加了由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德国“胡格模式”HUG教育改革项目。几年来,在有关专家特别是在德方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参与学校教师的努力,再加上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有关领导的把关和指导,两个项目进展比较顺利。学校结合参与项目的实践系统梳理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开发。在经过几轮教学的实践积累后,学校已经形成了在深化校企合作基础上对接德国的职业教育标准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结合学院参与SGAVE、HUG校企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以下五个方面说明课程开发与实施全过程。

(一)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关注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并重

通过两个国际合作项目,我们深刻感受到德国对职业教育理念、定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企业,包括德方和中方的企业对员工的能力需求变化:他们不但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非专业能力。德国职业教育最开始强调专业能力培养,现在是将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提升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2]中德双方通过共同研讨,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独立地、负责任地、在团队条件下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从SGAVE合作项目到HUG合作项目,改革方向坚持以职业教育规律为基础,探索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高度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开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全面加强校企合作。以点带面,由汽修专业拓展到其他专业,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目标也不断拓展和深入:课程层面,确立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将目标和理念具体落实到课程方案中,实现目标、理念、课程及教学的统一性。教学层面,将专业学习逐步转变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评价层面,改变传统的依据分数进行评价的方式,建立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行业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个人品德及职业素养,即培养高、精、尖的汽車维修人才。[3]

(二)对接国际专业标准,重组教学模块,校企共建本土化课程体系

将非专业能力培养作为最重要内容,以典型的、具体的专业内容作为载体,我们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非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高度融合的本土化课程体系。

在德国汽车机电技术专业中,专业课程包括14个学习领域,其中新能源技术融入汽车机电技术专业课程中。在我国,新能源技术是与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并列的独立专业,因此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归纳为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在四学期内平行进行,难度、深度逐渐递增。同时组建了由奥迪股份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公司、我院和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组成的校企专家团队,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开发。

同样,在物流管理专业胡格项目中,中德专家依据物流企业作业流程以及操作规范要求梳理出运输、仓储、货代和物流服务4个行动领域,再依据其业务范畴创设10个学习领域。它们的关系是:运输服务行动领域对应“公路运输业务处理”“货物运输和交付时异常处理”“作为运输代理人组织公路和铁路的集合装运”3个学习领域,仓储服务行动领域对应“货物接收与入库”“人口集中区域的货物配送”“仓储效益性与规划”3个学习领域,货代服务行动领域对应“作为运输代理人组织航空出口货运”“作为运输代理人组织海运进口货运”两个学习领域,物流服务行动领域分别对应“设计与实施市场营销措施”“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服务”两个学习领域。学习领域1至学习领域10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依托进行设计,以螺旋上升、逐层递进的方式开展,以企业真实情境为依托,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客户的委托为开端,采用理实一体的形式进行教学。

(三)以解决企业客户真实委托的典型业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开发,着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

课程标准更加强调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螺旋上升,着重于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具体描述和要求。课程内容是以企业客户真实委托的典型业务为主體。以收到客户委托单“水温表指示水温过高”为例,该客户委托为学习领域2“发动机机械结构的检测与维修”。如何进行课程开发呢?首先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该客户委托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学习任务、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如表1所示。将客户委托转化为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分解为4个小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有其对应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描述具体、可测量、可评价。

一个学习领域一般包括4~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包括1~3个客户委托,每个客户委托又包含若干个小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的学习任务中都有相对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不仅针对能力目标进行学习任务的开发,还包括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比如教师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教学课件、重点知识和技能点的视频和动画等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课程得以很好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实施过程以专业课程学习为载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课堂教学从讲授型向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不是脱离专业能力培养而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专业教学的开展有机融合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责任心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的把握要求更高。

以“公路运输业务处理”为例,介绍教法改革对接能力培养的方式。“公路运输业务处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种类型:概念认知型、数据计算型、技能训练型、复杂业务处理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如表2所示)。

(五)以企业真实的情景为考核任务,设置多维度考核指标,开展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以往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课堂表现三部分,分别采用理论测试、实操考试、平时学习情况记录的方式,按权重计算出学生这门课程的成绩。

借鉴德国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方案,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模型包括9项指标:信息获取、沟通展示、团队合作、决策计划、自我管理、职业态度、英语运用能力、规范安全环保、专业能力等。实行“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充分挖掘学习者潜能,以用人部门的意见作为是否合格的标准。学习领域的考核以企业真实的情境、任务为依托,通过笔试、口试、实操等形式进行。在注重专业能力评价的同时,更加注重非专业能力的评价,测试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展示宣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制订方案、人员分工、创设残缺异常业务,促使学生与客户进行沟通,填写整理单据、讲解海报等,来评价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以对标关键数据、核心作业点评测评学生的专业能力(如表3所示)。

为企业人力资源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并有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我们的诉求。因此,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全方位参与,将企业提供的各类案例融入教学,并尽最大努力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技术能手参与专业的教学工作。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程中都安排规定时限的实训过程,以实践为载体,把文化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课程教学由原来的以知识为主逐渐变成以案例为主,教师运用案例的方式讲解知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实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变成“做和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全面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广泛地结合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企业案例,并根据实际需求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取得企业、学生、家长、学校都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伍强瑞,李露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思考与启示———基于新工业化与“互联网+”的背景[J].机械职业教育,2016(4):5-8.

[2]丁锋.试论法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2-74.

[3]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猜你喜欢

能力导向国际标准课程开发
首个中文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发布
中国电信4G与5G互操作项目获3GPP立项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能力导向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成为ISO/IEC 29167—16:2015国际标准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研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