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怎么“玩”

2020-07-14蒋毅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旅游体验素质教育

蒋毅博

摘 要:当前,不少中小学每年在春、秋两季组织研学旅行,带领孩子去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灿烂往昔,从小树立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越来越多的学校团队选择走进博物馆,对于此类比较特殊的学生团体,博物馆要提供更好的专项研学教育。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针对不同学龄段做出馆内研学课程的设计,改善以往只游不学的参观方式,并对研学旅游做出延伸,加强不同地区的文化互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研学课程;文化旅行;研学游;素质教育;旅游体验

笔者结合安徽博物院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如何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怎样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加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后,传统旅游产品如何植入地方文化特色向文旅型企业转变。通过研学旅行中开展的教育活动提供实践参考,与各界人士进行交流。

1 发展现状

研学旅行经过两年的井喷式发展,从一个旅游概念变成了中小学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在开始阶段所呈现的样态是:“将传统旅行社以往的团队旅游产品改名叫研学旅行面向学生,本质上来讲是旧瓶装新酒;商业市场的逐利性,更有商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开始了与同行打价格战,使当前的研学偏离了‘学的主题而只剩下‘游;只是把学校课程搬到了户外,对于学生而言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做作业,完全没有参与的兴趣。”

经过初期发展的市场洗礼之后,安徽各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开始由学校及家長委员会公开以招投标的形式变为以旅行社为主的社会组织进行设计和执行。学生团队该去哪,该研学什么内容,成了旅行社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包括博物馆在内申报各级“研学基地”称号的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

当前,安徽博物院在各地中小学生来安徽博物院进行研学的课程式参观体验上做足了功夫。重视起博物馆研学教育课程实施是博物馆配合学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化的出路,做到“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融合统一。

2 课程体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研学团队大多为百人团队。博物馆是以学校为组织的研学团队的行程中的一个“站点”,就像是旅游去某个景点打卡一样,在博物馆这一站研学的时长2~3小时。人数量大,时间短,纪律性不好,是我们设计课程最大的难点。

每一个展厅展柜前的空间有限,学生走出教室后解放天性,若继续用教室中传统说教式的讲解教育模式,孩子们自觉学习得不到保障。所以单凭讲解员一次带领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团队去讲解文物的这种普通教育模式已经非常不适合研学团队。博物馆的研学教育课程要区别于学校的教学模式,馆内文化的普及和宣传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以引导的方式进行。

安徽博物院馆藏丰富,展出文物琳琅满目,如何在研学团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做到研学课程“菜单化”,更好地、系统地梳理安徽文明发展的脉络及安徽博物院馆藏精品很有必要。

2.1 基础课程:博物馆研学参观模式的改变

课程名称:与“国宝”面对面。

适合年龄:三至九年级、高中学生。

场地情况:“安徽文明史”“徽州古建筑”“文房四宝”“江淮撷珍”等展馆。物业、展厅管理员等相关工作人员可进行配合维持好展厅纪律,起到引导和安全参观的作用。

因馆藏量大,展出文物数量众多,现设计并制作了《安徽历史文化研学实践手册—安博寻宝之旅》作为安徽博物院研学系列课程的基础课程,内设各陈列展览的基础介绍,同时遴选了16件独具安徽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重点文物,划分成“史前探秘”“青铜魅影”“王侯夜宴”“文房雅趣”“一府六县”五个板块。并在每件文物下方设置相关问题,让研学团队的每位学生可以以完成任务书的方式走进展厅,让每一位参与研学的学生能有一个安静享受与文物面对面“对话”的机会,能够学会看懂博物馆的展览,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之心,激发学生对文物背后故事的兴趣。

安徽博物院主要基础陈列有三个:

一是“安徽文明史”基础陈列,展示了250万年前的繁昌人字洞遗址到清代徽商的发展,一共设置四个展厅,占馆内的二楼和三楼两个楼层,文物众多,内涵丰富。

二是“徽州古建筑”基础陈列,位于馆内的四楼,主要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复原一座清代徽州的民宅“冯仁镜宅”;第二展厅用模型介绍了祠堂、牌坊;第三展厅陈列各式建筑构件,体现徽州三雕的文化内涵。

三是“安徽文房四宝”基础陈列。安徽是文房四宝之乡,宣纸、宣笔、徽墨、歙砚四宝俱全。“江淮撷珍”展示小而精的古代艺术作品,包含芜湖铁画在内的各式金银器、玉器、漆器及牙木雕刻等,位于馆内五楼。

2.2 可选择式:专项主题配套课程

2.2.1 “鼎礼祭天”课程

“鼎礼祭天”课程以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铸客大鼎打造安徽研学的一张名片,适合三至九年级的学生。

《孝经·圣治章》记载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礼记》中记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等。商周时期有名目繁多的典礼。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封建的思想,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

铸客大鼎(安徽博物物院镇馆之宝、国家公祭鼎原型)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楚王墓。铸客大鼎上有“安邦”二字,“安邦”有“定国安邦”的意义。大鼎的口沿上有铭文12字,大鼎是祭天、祭祖、占卜、安邦的国家重器。当时,封建主因为统治的需要,经常要举行隆重的大典,祭祀天、神和祖先。《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战争,统治者把祭祀和战争看作是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鼎原来是炊具,随着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鼎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的重要意义是定鼎中原,老板姓不再受战乱之苦,所以在古代大型国家祭祀中须用大鼎。

孩子们通过完成《寻宝手册》任务书换取“宝物”(五谷)。粮食是大地给人类的馈赠,也是劳动人民心血的结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通过之前的身体力行完成寻宝任务书,换取来之不易的“宝藏”。

古代以鼎祭天地会使用当年的五谷,即稻、黍、稷、麦、豆,来祈福社稷稳固、繁荣昌盛。而今我们效仿先祖的古代“仪礼”,感恩给我们幸福生活的国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共同祝愿祖国的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场地情况:“安徽文明史”青铜器展厅,博物馆中庭或报告厅,根据天气情况也可以选择在户外广场。物业、展厅管理员等相关工作人员可配合维持好展厅纪律,起到引导和安全参观的作用。

2.2.2 博物馆“大课堂”

适合年龄:三年级以上。

课程内容:在学生们完成《安徽歷史文化研学实践手册》寻宝之旅后,以馆藏文物为引,让来到博物馆研学的学生们能够真正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能够深刻记住某一件文物。调查发现众多研学团队仅仅把安徽博物院作为一个站点,站一下就去往黄山等地,而黄山当地的研学市场鱼龙混杂,各地主题不一。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应起到系统梳理安徽区域文化的作用。

课程场地:安徽博物院新馆一楼的报告厅,声光电设备齐全,共286座,满足200人同时进行研学团队课堂教育条件。

2.3 动手动脑环节:手工文创体验,把“国宝”带回家

针对研学团队学生的年龄段,设置可选择性的动手实践制作体验的课程。手工制作内容围绕安徽博物院展厅文物和文物背后的相关知识设计,由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文创产品:

①“多彩青铜”,适合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使用安全无毒的珍珠彩泥,结合木版画,进行自主的色彩、纹饰造型设计,设计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化艺术品。

②“香囊的前世今生”,适合七至九年级的初中生,使用中草药材、布料、针线制作草药香囊,提神醒脑,防蚊驱虫。

③“戒尺、斗方”,适合高年龄段、省外及国际研学团,以徽州竹雕为载体,融入文化内容,弘扬传统文化,体验非遗传承。

④“徽派版画拓印”,把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制作成为徽州版画,用宣纸和油墨进行拓印,对版画内容学习的同时,体验拓印手艺,亲手拓下一幅作品。

场地情况:根据安徽博物院场馆的实际情况,一楼公共区域桌椅齐全,场所环境条件优异,可同时容纳200名左右学生,加以合理利用,成为“博物馆研学手工活动制作中心”。

3 后期发展方向的思考

博物馆研学教育处于刚刚起步前进的阶段,各个博物馆也在摸索中前行,在加强与外界合作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自己的保护。

博物馆作为研学基地,和其他景区、工厂等类型的研学基地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内部管理方面,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的专门管理机构,有专门的课程设计和现场执行人员,明确相应职责;有确定的研学活动的项目专员,以方便对接学校、旅行社和研学基地上级管理部门。

研学课程的设计应与时俱进,无须贪多,重点是要抓住本馆特色,加强对研学内容、内涵的建设,树立品牌意识。与学校及教育部门合作,开发适合各个年级的研学旅行课程,并接待专业旅行社、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委托而共同组织的研学旅行团队。

建设或划定由室内、室外教学场地构成的专门研学场地,积极与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开展合作。对进入基地的团队进行分组:每个研学团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研学小组根据需要配置相应数量研学联络员、研学项目专员。研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安全是重中之重,事前教育、现场监管、事后总结等相关要求要明晰。

研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与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等共同举行一些“后研学活动”,如征文、演讲、摄影比赛等,优秀作品也可在博物馆平台进行展示。在研学活动开展前期,可以走进校园开展“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同时与学校老师一起根据学校教学内容设计博物馆内相关的研学课程。在学校联合学生会组织青少年文博社团,让喜爱历史文化和文物的孩子们可以拥有一个可以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其他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

4 研学的拓展与延伸

博物馆研学不仅是在馆内研学,也可以继续延伸下去,从研学团队中留下历史爱好者,以夏、冬令营的方式通过博物馆链接考古队和文物保护中心,深入考古发掘现场,参与实地考古,学习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知识。

针对未成年人或家庭,在以父母和孩子为主体的基础上,以馆藏文物为依托,设计亲子文化游学线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使社会修养、知识教育、能力素质与情感性格四者合而为一,让博物馆与父母和孩子之间“链接”起来,形成交互、对话、生活化和感性的教育理念。

例如,我们曾经举办过徽州主题研学考察,徽州文化在建筑、戏剧、绘画、医学等方面留下了无尽的文化遗产。山清水秀、粉墙黛瓦难掩昔日的财富巨影,同时更是展现着一片绝世的自然人文之美。此次研学通过实地考察徽州民宅,品尝徽州美食,结合动手体验房屋搭建、自制黄山烧饼、手绘宏村的方式,使研学参与者真切感受徽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学生作品、研学成果在博物馆中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合作媒体进行拍摄,后期剪辑成活动精彩花絮进行平台的宣传和报道。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旅游体验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成都妈妈农庄游客参与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感知与意向性
智慧旅游背景下陕西省提升旅游体验途径探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