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探析

2020-07-14殷茂强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价值

殷茂强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针对做好传统文化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渐形成了完备系统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科学评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科学评估其当代价值,科学规划其发展路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学习领会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缓和文明冲突、促进世界和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主要内涵;鲜明特点;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12-0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必须树牢文化自信,指出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些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构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涵

(一)科学评价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涵养了民族自身的独特气质,蕴含着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塑造了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价值追求。在当代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要坚持继承传统文化,保护好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和魂,在传统文化中筑牢精神家园,激发奋进力量。

2.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成为人类历史共有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思想,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实践和历史背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其影响甚至跨越时间、国界和民族,上升为人类世界的生存智慧。比如说,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倡导“民为贵”“以仁为本”,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韩非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教”等。这些思想发端于千年之前的中国,但它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对于当下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学评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并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重要思想,表现了古代先民纯粹的、朴素的、真诚的爱国情怀,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无缝衔接、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大公约数具有重要价值。

2.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民族道德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演进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道德建设思想,比如说,古人对于礼、义、诚、信等道德观念非常重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为贵”“思诚者,人之道也”等,这些内容涉及道德建设的不同方面,对当代的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均具有启示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关于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对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人民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科学规划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

1.坚持深度挖掘和科学对待。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重要要求,首先是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发掘出来、保护起来,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保护机制,推动文化继承和弘扬。其次是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待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坚决摒弃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坚持有扬弃地继承。传统文化内容繁杂,一些文化历久弥新、富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也有一部分文化内容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落后、不符合时代要求。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内在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熔于一炉,共同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2.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在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首先就是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有取舍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时代解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秉持传统与促进创新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现实性,不断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鲜明特点

(一)秉持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问题上,要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意蕴内涵和时代价值。第一是要坚决反对各种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观。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否定文化,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漠视和抹杀,若任其泛滥,最终会动摇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消解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文化虚无主义缺失文化自覺,过分夸大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甚至完全否定本民族文化,是崇洋媚外、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武装头脑,加强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全面介绍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准确阐释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铲除各种虚无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第二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民族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是具有极大危险、直接威胁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错误思想,直接动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长期积淀,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产物。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文化,以我为主、外来为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

(二)永葆民族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的集中体现,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永葆传统文化的民族本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实传统文化的民族根基。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传统文化才是真实的。只有正确体现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传统文化才是鲜活的。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传统文化才是当代的。第一,夯实传统文化民族根基,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要坚持民族性与创新性并重,创新传统文化宣传方式,将民族精神深深地烙刻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的观点,有扬弃地进行继承,大力弘扬和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的民族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第二,夯实传统文化民族根基,要善于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开展交流互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更具有世界性。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加强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合理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有利因素,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断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影響力,彰显中华文化民族性的特征。

(三)彰显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解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衔接契合的问题,特别强调在当代发展传统文化要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同增强“四个自信”结合起来。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与时代主题相契合,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内涵,坚持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抢占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融合趋势不断加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发展定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运用信息交流的便利,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靓丽名片。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实践价值

(一)破解时代难题,加强道德建设

加强道德建设是提升社会道德素质、夯实人民群众道德修养的现实需求,也是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学习贯彻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就是要科学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借以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道德难题。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坚持“以仁为本”,重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不同方面的道德价值。弘扬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破解道德建设面临的时代难题、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二)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牢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在当代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最首要的一条便是要牢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深度宣传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厚底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更好地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理念,促进人民心灵契合,维护民族团结。

(三)缓和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明冲突不时显现,各国之间的较量已上升为包含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这种情况,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更加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为贵”“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兼爱非攻”等思想有利于调和愈演愈烈的文化冲突,展现中国同世界各国真诚交往、平等交流的真切愿望,有利于推动国际社会树立和谐理念,坚持求同存异,不搞文明冲突和文化霸凌主义,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往中,特别注重阐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的深厚内涵,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合作的真诚愿望,也为缓和文明冲突、维护国际安全、建设和谐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曹效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J].求是,2014(10):45-47.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6]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6):22-28.

[7]郑吉伟,常佩瑶.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理论学刊,2016(1):4-10.

[8]肖焕元,秦龙.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14-118.

[9]郑德荣,邱潇.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渊源与思想精髓[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7):55-60.

[10]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猜你喜欢

实践价值
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的政治信仰
浅谈如何有效组织小班韵律活动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对“两学一做”实践价值的思考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党的“四自”思想的理论品格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