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语境的酝酿

2020-07-14韦顺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体验

摘 要 在“文化多样性”视域下的国际汉语教育,突出“主客互渗”,为此,留学生由被动的适应型学习者,转变为走出书斋的体演型实践者。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育而言,酝酿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语境,展示文化比较的多样性样本,这正是新时代给予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国际汉语 文化多样性 体验 体演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不同国籍不同人群之间的人文交流和经济来往越来越密切,而彼此之间的互通有无以及友善相处,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得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带给人们日益广泛的文化认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更为紧迫的语言相通、民心相通的渴望。以目前各高校的留学生生源来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相聚一堂,留学生之家俨然成为了联合国的国际团队。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信仰的来华留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必然给予他们不同的文化体验。如何认识、理解和悦纳多元文化?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文化的多样性来建构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如何酝酿和谐互动的教学文化语境呢?

1针对中国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国际汉语教学应该顺应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跳出原来的单一“文化输出”教育立场,建立在多文化、多语言、多国家框架下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机制,把对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展为全球化的国际人才培养。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汉语教育就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的教学,而是结合人文教育的多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教学,更加突出对于多国之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

为此,长期以来在“知华、友华、爱华”外交理念之下的留学生教育模式将产生新的变化。虽然“外事无小事”,但过去视留学生为特殊保护对象以至于有时过分警惕和防范留学生,在留学生参与社交活动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限制和规定,这种做法导致留学生的认知方式呈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与过度监控性,造成他们用汉语进行主动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比较差。其中,“汉语口语水平、焦虑或害怕这两项因素是影响留学生课内外汉语交际意愿最重要的因素。”

在這种学习氛围中的留学生成为被灌输中国文化的客人,他们的求知欲望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然而在“文化互鉴、文化自信”的“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国际汉语教育,突出“主客互渗”,与之相适应的是留学生由被动的适应型学习者,转变为走出课本的体验型感知者。这种体验式教学,是把学习者的内心感受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的过程。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习者的感受展开,用可以带来真实体验的“大课堂”代替传统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令学习者在感知、参与、互动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从来华留学生的角度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和运用日常汉语知识,实现在中国学习生活的顺利过渡和适应。其次是选择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学科专业,逐步成为学有所长的特色人才。再次是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走进中国社会。

为达到这样的学习目的,我们建议留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汉语文化,不仅要在课堂上接受汉语教师的语言培训,而且要有意识地走出教室,多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

例如参加各种汉语比赛和文化讲座、亲临各类庆典活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争取机会学习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了解中医养生、中国功夫、民族音乐等等,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下陶冶情怀。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校内文化周活动、校外主题文化考察活动、Homestay 居家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内化课内学习的语言知识。

由于文化是影响语言理解、使用和交际的关键因素,那么,为消除文化隔阂和误解,对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的把握就是不可或缺的事情。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的学习与运用,就容易在实际的人文交流中遇到麻烦和阻碍。为此,我们提倡在基础汉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去接触到中国的文史哲领域的核心内容。例如对于中国诸子百家原著的介绍、对于文学名著的解析,都是提升汉语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阅读独具浓缩性和典型性的文学作品,通过书面语言色彩浓郁的文学性语言,更加有助于培养文化习得能力,从而有益于克服“文化休克”、“文化震荡”的等现象。在学习中,注重“情境”体验是学习汉语文化的重要方法。留学生不能仅仅是被动地等待汉语教师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事情是能在教师设计的主题情境中去扮演角色,在“情境剧”中更能立体地理解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可以掌握得更加充分。这样既突出了交际能力的习得,又保证了学生在健康快乐、积极上进的游戏与娱乐式的语言“浸入式”环境教育中健康成长。

此外,开设中国舆情系列知识教育也是有效手段。例如当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努力推行“灵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使命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出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继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之后,复旦大学推出“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推出“读懂中国”、同济大学推出“中国道路”、上海大学推出“创新中国”“创业人生”、上海师范大学推出“闻道中国”等等通识课程。这类课程同样适用于来华留学生,可以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采用双语教学,其目的是让留学生走进中国社会,感知真实的市民生活,体验地道的中国文化。

2针对留学生本国文化的体演和展示

“一带一路”沿线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致包含了 50 多种国家通用语和 200 多种民族语言,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迥异,国情差别巨大,国别文化异彩纷呈。而来华留学生大多数是成年人,他们熟知和践行所属国家的文化,各自拥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当他们来到异国他乡,就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本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性,同时也能够在与其他国别留学生的相处之中,必然经历不同文化理念的冲突。

基于这种情形,我们提倡“体演文化”教学方法。体演式教学,是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主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为了更加精彩地展示文化活动,必须建立联想和比较,关注意义的表达和调整语言输出,实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能够开启学习者的创造力。这些教学方式的改进过程,突出了文化互动的观念,承认文化间的差异,提倡文化平等,强调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互动交流和融合创新。海外汉语教学专家吴伟克(Galal Walker)在阐述体演文化教学法若干原则时指出,一个准备充分的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目的文化中努力体现自己的本土文化,很多文化的知识其实是从本土文化中得来的。所以,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目的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联结点和异同点,通过国别文化的对比教学,建立由学生参与思考比较的有意义的学习途径,能使学生获得深刻有效的知识,避免走向世界时遭遇中国文化失语症,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

有鉴于此,开展多姿多彩的国别文化节、举办题材鲜明的国别文化讲座等等,甚至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关国别文化主题的讲解和演示,这无疑是生动活泼的拓展留学生教育的举措。

近年来,随着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日益发展,很多高校在第二课堂纷纷举办留学生文化节,为来华留学生创造交往和沟通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减少文化摩擦,实现了文化互动。文化节的校园舞台,让留学生有途径去展现本国民族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色,给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差异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促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进行文化沟通和对话,增加本民族自豪感,并学会尊重和欣赏他国文化,学会甄别他国文化中的优劣,在文化比较与互动的过程中强化跨文化思考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期间,留学生不仅仅是国际教育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了本国文化的分享者,他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向其他国家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美景、风俗民情、饮食文化、名人故事等等,在各种交流中完成不同国家学员之间的相互认知。

文化节活动为留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搭建文化认同的平台,能够促进跨国友谊的深入发展,同时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以及其他国别文化的深入了解,构筑“一带一路”民族心理相遇、相通、相知的文化基础,使沿线各族人民产生潜移默化的亲近感,进而培养全球化视野的国际人才意识。

3基于“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反思

新形势下的国际汉语文化教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彰显文化的“各美其美”,突出留学生个人的发展愿景,追求汉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性发展,拓展留学生主位范式的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当下留学生汉语教育实践中,传输式的教学改变为体验式教学,进而发展成为体演式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强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而是以留学生为本的文化互动。在语言教育方面,让学生获得本土生存能力,具备跨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在人文教育方面,讓学生了解民俗国情、文史哲学,增进对多国文化的认知能力;在技能教育方面,让学生术有专攻,成就国际特色的职业人才。

作者简介:韦顺莉(1969.7-),女,壮族,广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汉语教育。

参考文献

[1] 于晓日.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2] 张斌,孙敏.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生指导会议”综述[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4(01).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4] 唐师瑶,钟珂.从东南亚文化节的举办看当前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以广西高校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猜你喜欢

文化多样性体验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网络自制剧及其文化多样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