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三重意蕴

2020-07-14田志伟杨永红赵常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改革

田志伟 杨永红 赵常兴

摘 要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探索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深化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教”与“学”、教学“重点”和评价体系的转变。因此,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推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推动三大教学空间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

关键词 思政课 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强劲驱动力,引发了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要求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尤其近年来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载体的“慕课”、“SPOC”的发展,各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思政课堂,利用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努力建构多个教学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相互联系的“在线课堂”、“传统课堂”、“实践课堂”,逐步形成“学——导——行”的教学方式,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实现多个教学空间的优势互补,形成高校思政课教育合力,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目的。

1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时代要求:有效应对教学改革面临的时代挑战

1.1建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建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本质是梳理“教与学”的关系,要求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混合,同时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搭载新型教学工具,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真正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承担责任使命的重要职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把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要全面凸显思政课的“高度”、“深度”、“温度”、“效度”。然而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思政课被边缘化等现象严重,因此,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高校思政课与新时代大学生同向而行,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改革的应有之义。

1.2建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深化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在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形成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及手段改革更新,微助教、雨课堂等新兴教学工具应用到课堂中,将有效发挥正面强化和隐性教育的双层作用,利用信息化教学多样的传播手段、快速的传播速度、无限的传播空间、灵活的传播方式、精准的传播指向增强了教学灵活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学过程中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工具有效创新师生沟通方式,弥补课堂交流互动不足的缺陷。通过线上发布信息、在线答疑解惑、互动交流等方式打破师生交流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适应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达到个性化学习目标。同时,实践教学是推动思政课教学知行合一的关键内容,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以及实践教学有序组织管理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也起着重要作用。

1.3建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高校思政课长期受教学方法简单化、教学理念单一化、评价考核粗糙化等因素综合影响,存在教师在讲台“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学生不愿听、不愿说、不愿想,教学内容很难入耳入心入脑的局面,直接制约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弱化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导致学生学习思政课成就感、获得感不足。因此,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革新,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感、满足感、获得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课程,要准确把握学生理论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取向,解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难题和思想困惑,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教师讲授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实现“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相结合,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全面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把理论供给与个人需求、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增强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2建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要义

2.1实现“教”与“学”中心转变:构建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到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要素。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于让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这是教学改革要义所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要实现教师从“传道者”向“引路人”转变,使学生实现从“接受者”向“参与者”的转变。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着眼于“教”的思路和“学”的思路有机结合,要逐步将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时间送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使思政课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理论创新、思想启迪、课堂引导、课下指导的任务,更多扮演课堂组织者、平等合作者、谦虚倾听者、得体协调者的角色。教师既是课堂与活动的“顾问”,负责方向把握的工作;又是学生的同伴,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知识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在慕课、微课等网络视频资源中对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参考资源等自主开展完成学习;教师则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与学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外素质拓展开展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开展小组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为引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注重增强学生主体参与形式的改革,促进学生主体参与范围、参与程度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2实现教学“重点”的转变:推动从“理论教学”为重点到“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为重点的转变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核心课程。积极剖析思政课的科学魅力,强化育人导向,树立课程引领力,发挥理论思想力,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高校五门思政课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是历史与逻辑、理论和实践、哲学和生活的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认清思政课的科学性、真理性,堅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耳入心入脑,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力发声,切实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要吸纳传统教学的优点,利用线上教学、线上资源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增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又要将线下教学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回归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关切,有针对性的正面回答学生关切的热点、焦点,使教学活动、问题研讨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思考、想象、表达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价值立场和方法论的引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高效思政课知识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诸多目标的统一。

2.3实现评价体系的转变:从“单一化评价”到“多元化评价”的转变

学生成绩评价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改革理念的落实、改革目标的实现以及改革效果的好坏。当前,思政课成绩评价主要是任课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形式呆板,评价内容偏重识记,难以评价学习过程、学习品质、思想认识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过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容易导致思政课教育与实际脱节,理论知识教育与素质养成教育脱节,知与行脱节,严重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功能发挥。因此,要围绕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多元评价理念,构建高校思政课“多元一体”的学业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要坚持“多元化”评价理念,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过程中,突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打破学业评价单向、一元化的局面,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融入进来。既要考查课堂纪律、理论知识水平,也要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行为表现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扩大评价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主体结构,防止和克服单一评价主体导致评价的倾向性和片面性;促进创新评价方式多元化,设置多元考核项目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要求,用自评和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综合评价。其次,要坚持“一体化”综合评价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一体化,理论知识水平与日常行为水平一体化,学习能力评价与创新能力评价一体化,权威评价与民主评价一体化,建构思政课综合学业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学业评价与教学活动的良性互动,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3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推动三大教学空间协调发展

3.1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思政课教学要体现理论深度,展示思政课的灵魂,与时俱进挖掘理论深度,提升其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积淀要深,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步”,通过广泛的、大量的、及时的阅读与思考才能确保占领知识高地,才能确保思想新颖,课堂生动。思政课教学要及时关注中国现实、强化问题意识、回应学生关切,帮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热点,用科学理性的思考透析事物的本质,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思政课教学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思政教师是思政课中理论的传授者,学生行为的塑造者,价值实现的引领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是理论的接受者,信息和价值的主动筛选者,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因此,教师要紧密关切学生需求,结合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研讨式授课、小组学习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学过程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对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教学魅力,提升情感温度,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包容度,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鼓舞学生、感染学生。思政课教师身份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在马言马、在马学马、在马信马、在马传马”的原则,牢记“课堂教学有纪律”的政治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局势、社会问题。思政课教师注重教研相长的规律,通过对专业理论的学术钻研,掌握理论的内在逻辑,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思政课教师要用科学理论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阐述与分析当前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社会当前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评价,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融汇在一起,既用学术造诣影响学生,更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思政课课堂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

3.2推动网络教学深化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增强课堂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应以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等基础设施为载体,通过专门的思政课教学网站、MOOC平台、移动互联教学平台,开展课堂教学、在线互动、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投资力度,创建支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从外观设计、功能扩展、日常维护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网络平台的功能性、稳定性。尤其要加强网络功能的扩展,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在线答疑系统等多样化的信息系统,增强教学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积极探索思政课移动课堂建设,以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依托雨课堂、微助教等基于移动端的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思政课学习,这样能够有效分担其他教学空间的教学压力。

提高教师驾驭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积极应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现代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推动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变化,适应大数据,走出教学舒适区,提高思政课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挑战,以推进学习环境、学习行为、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现阶段要加强教师现代教学手段能力的培训,突出以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上,通过教育信息化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实现教学的智慧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以赛促学,更好地促进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1+1>2的教学效益。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线上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理论讲解,通过视频教学完成知识点的学习,通过线上交流讨论、答疑解惑、网上测试等方式切实提高线上思政教学的实效性。线下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知识教学,围绕线上教学中没有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负责点评或总结,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二者各具其独特优势,二者不能相互替代,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以线下教学为主,保证个性化教育;线上课程起到辅助学生预习、作业、讨论、复习的作用,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体学习过程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有机互动

实践教学是理论“内化”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为何是”以及“如何做”的问题,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合理化、全员化、全程化、系统化的思政課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机互动,全面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推动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利用各地各高校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每个高校因所处地域环境、文化渊源、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各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本高校的特色,明确区域内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是什么、在哪里、怎么用”等基本情况,有效整合各类物质资源、人文资源、人才资源、社会资源等,创新“演、赛、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和实践价值,切实挖掘文化内涵与育人功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引导学生顺应时代要求,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汲取精神力量,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成为新时代的青年奋斗者。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现思政课教学有机互动。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实践教学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不断健全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同时要加强指导教师管理体制,适当提高指导教师的经费补助,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其他指导老师为辅的实践教师队伍,并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思政课育人的影响力和宣传力,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田志伟(1991-),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西安财经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永红(1992-),男,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西安财经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赵常兴(1980-),男,汉族,山西晋城人,副教授,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1).

[2] 王卫国,曾令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J].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2019(09):60-62.

[3] 李明.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的放矢)[N].人民日报,2019-01-25(09).

[4] 王全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四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86-90.

[5] 钱翠玉.高校思政课“多元一体”学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教学研究,2016(01):56-60.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