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哲学审视与总结

2020-07-14刘银军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历史进程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哲学审视就是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的前提进行考查与反思,这一前提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形成及发展阶段,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发展过程表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合规律性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入历史程的合目的性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需要,二者的统一表达了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 历史进程;哲学审视和总结

一、改革开放形成与发展的哲学审视和总结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哲学审视就是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的前提进行考查与反思,这一前提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形成及发展阶段,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发展过程表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合规律性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入历史程的合目的性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需要,二者的统一表达了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形成与发展的哲学审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党中央做出这一重大的决策在哲学审视的意义上有其时代条件和现实需要。

1.哲学审视的时代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讲:“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时代是历史生成的产物,它成为过去发展以来的结果,也成为当前和今后面对的前提,从当时的国内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灾难,在对这一灾难进行总结教训的基础上,扭转严重的时局,成为人心所向。在经过了新民主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阶级矛盾已成为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说,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从哲学审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经济建设,其选择都要有一个哲学审视的标准,就象马克思所说的,这个选择问题,它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时在全国上下掀起了真理大讨论。 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正是表达了哲学作为改革与开放的先导,从思想层面为发展生产力释放了活力,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而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综合实力差距已明显拉大,这种来自于国际的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2.哲学审视的现实需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当时处在温饱线上的人民必须解决温饱问题,才能有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必须加大经济建设,而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这是现实的要求。

马克思讲,“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对这个理论的需要程度”。党在科学分析了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了时代条件和人民共同愿望的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理论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生活现实的需要。

(二)改革开放形成与发展的哲学总结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作为我国社会展的動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考验与挑战。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党改革开放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讲:“人们在自已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方式)。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表述可以得出,1、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2、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方式。3、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4、一定的交往方式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判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要立足于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能为客户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从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平均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率,已经由低收入的不发达国家国家进入了中上等的发展中国家,逐步解决了由吃饱到低小康再到实现全面小康,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法宝。

2.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显明的特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聆听时代的呼唤,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才能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与扩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和机机遇并存,其主要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考验,二是全球化的考验。

(1)市场经济的考验。改革是的关键,而改革核心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十二大上,邓小平讲,搞了30年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建设社会主义没搞清楚,答案应该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不是社会主义,1962年小平提出白猫黑猫论,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因此,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而最能够掉动人的能动性的就是市场经济,但同时,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就是资本逻辑,资本的贪婪性、奢侈性、世俗性带来了很多现代性问题。小平同志也看到了这个负面影响,他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怎么处理好资本、权力、劳动的关系成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关键。

(2)全球化的考验。马克思说:“世界历史——整个人类历史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第一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通过殖民和对外贸易,打开了世界大门,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西方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世界化了,外化为农民的民族与资产阶级的民族、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并使不发达国家产生了同发达国家类似的矛盾”。

过去很常时间以来,世界的现代化基本上是西方化,十八大以后,中国逐步探索出了通往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最大的特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是十九大中讲的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领导一切。为什么这么讲,从现实角度讲,当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参与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国际分工与利益分配,从客观上来讲,资本逻辑的影响不可避免,资产阶级法权在普便意义上还存在,因此,从其主观上也有依照资本逻辑塑造自我、放任资本逻辑发展的持续冲动,资本逻辑在一定的时期还将渗透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的逻辑就是增值的逻辑,对于资本的贪婪性。马克思曾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马克思的段话形象表达了资本逻辑的贪婪性和俗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腐败与利益集团的形成都与其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阵痛期。实际上,马克思的所说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历时性概念,而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这两个阶段是有先有后,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实现的基础。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按劳分配,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是按需分配,这个按需分配是有条件的,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从以上这句话有人这样理解:“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应当原则---因为这个原理是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这种分配才是可能的”。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按劳分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说,对于这种在按劳分配中隐藏的资本逻辑的驾驭,这一使命只能由具有高度政治主体性的、先进性的、纯洁性中国共产党来承担。这也就是在十九大中党的建设中把政治建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把为人民谋福利放在首位的原因。

二、改革开放深化与扩大的哲学审视和总结

面对改革开放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化和扩大改革与开放需要坚定其方向和性质的原则,改革开放的发展不是没有方向的发展,坚持什么样的改革开放,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一)改革开放深化与扩大的哲学审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好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好改革开放的挑战和问题”。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划误。所谓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前所未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于党的领导,因此说,改革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能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改革性质的原则问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改革的关键体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十八大报告中讲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看,体现了马克思所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所谓的合规律性主要是指在市场方面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出市场规律中更有利的因素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处理好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问题,处理好资本、权利、劳动的关系问题。合目的性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属,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方向和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说,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树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腐败现象。

(二)改革开放深化与扩大的哲学总结

开放也是改革,二者相辅相成,40年来的对外开放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规律。

1.坚持共产主义道路的对外开放。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和演变的根本动因,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这样,其结果就是共产主义只能作为地域性的个人而存在,交往的力量就不可能发展成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可忍受的力量,交往的普遍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也表达了,不开放,就难以实现共产主义,因为随着交往的普遍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同时也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演变的基本走向和必然归宿。从地域性的人变成世界性的人,民族史也就变成世界史,马克思通过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启示我们,开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邓小平也讲,“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苦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会限制自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认真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因此说,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应有之义。

2.大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是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物质需要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难以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面也面临许多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人伦道德每况俞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的这样一个高度,提出了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这一难题也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必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世界历史形成以来,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式和价值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扩张也造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全球性恐怖主义和全球性金融危机,日益加剧的危机和人类一次次付出的沉重代价提醒人们。其次,全世界新秩理念的重构,共商、共建、共赢是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度的全球化已将世界各国的命运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和平共处已是人类新世纪的必然要求。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条必由之路,王公龙在他的论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中讲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方案,而是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解决全球性危机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重要文件,充分说明人类社会的危机感正在增强,克服危机的紧迫感正在上升,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正在觉醒”。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践要求,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李佃来.政治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M].北京:中央编译局,2018.8.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11-01 .人民出版社.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17年6月第1版. 北京:外文出版社.

[6] 習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4年09月24日,新华网 .

[7] 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10,11 .

作者简介:刘银军(1977- ),男,甘肃天水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改革开放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永远的东坡——苏轼研究历史进程描述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