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

2020-07-14胡培英

甘肃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脑血栓辛伐他汀阿司匹林

胡培英

(甘肃省泾川县人民医院,甘肃 泾川 744300)

脑血栓是一种易发于中老年群体的多见脑血管疾病,具有高病死率、高后遗症发生率[1]。临床治疗往往以药物治疗为主,阿司匹林十分常用,在抗动脉硬化方面作用明显,但在此疾病治疗过程中单一使用此药物,效果不甚理想[2]。有学者提出,他汀类药物在稳定斑块、保护血管方面能够产生确切作用[3]。辛伐他汀既具有降血脂作用,此外还可保护血管、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减轻血管壁炎性反应[4]。基于此,本研究将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方案应用于脑血栓临床治疗,效果不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126例脑血栓,收治时间:2018年5月~2019年5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 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46~75 岁,平均年龄(56.34±6.63)岁;研究组 63 例,男 39 例,女 24 例,年龄 45~74 岁,平均年龄(56.37±6.65)岁。2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患者接受头颅CT扫描、MRI等相关检查得到证实,且全部患者均为首发;②颈内动脉系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生时间均不超过24h;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且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出现过敏情况者;②严重脑出血或者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③合并肿瘤或者存在严重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精神疾患或无法配合完成临床治疗;⑤既往服用抗血小板、抗凝剂或纤溶剂进行治疗;⑥合并严重甲状腺、肝、肾疾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①对危险因素加以有效调控;②进行抗血小板治疗;③抗感染;④改善脑部循环;⑤其他对症治疗。

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单一使用阿司匹林(生产厂家:Bayer Health Care Manufacturing S.r.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30片/盒),用法用量:口服,100mg/d,服用时间为早饭后30min。

研究组治疗方案为联合使用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

阿司匹林同对照组保持一致,辛伐他汀(生产厂家: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875,规格:10mg)用法用量:口服,20mg/d,服用时间为晚饭后30min。

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应依据每位患者病情实际,遵照医嘱予以患者最为适宜的药物剂量。

1.4 观察指标

1)斑块面积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比较。充分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时间: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测定指标:斑块面积、IMT。

2)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①全血高切黏度;②全血低切黏度;③血浆黏度;④红细胞比容;⑤纤维蛋白原;⑥血小板聚集率。

3)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运用NIHSS量表与Barthel指数评定2组神经缺损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时间: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斑块面积与IMT、血液流变学指标、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斑块面积与IMT比较

治疗前比较2组斑块面积与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斑块面积与IMT较治疗前明显变小(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斑块面积与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斑块面积与IMT比较 (±s)

表1 斑块面积与IMT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斑块面积(cm2) IMT(mm)对照组(n=63)研究组(n=63)治疗前 1.77±0.39 0.77±0.24治疗后 1.57±0.41# 0.65±0.21#治疗前 1.75±0.37 0.79±0.23治疗后 1.36±0.33#* 0.56±0.17#*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比较2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明显变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变小(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2。

表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血浆黏度(mPa·s)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g/L)血小板聚集率(%)对照组(n=63)研究组(n=63)治疗前 7.21±1.09 11.05±1.17 3.13±0.60 47.57±5.22 3.97±0.98 0.71±0.17治疗后 6.62±1.05# 8.83±1.28# 3.05±0.56 46.01±5.05 3.28±0.95# 0.66±0.13#治疗前 7.24±1.12 10.99±1.15 3.11±0.58 47.54±5.19 3.99±1.01 0.72±0.15治疗后 5.95±0.94#* 7.45±0.83#* 2.34±0.53#* 42.62±4.89#* 2.94±0.53#* 0.54±0.11#*

2.3 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比较2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变小 (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变大 (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表3 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对照组(n=63)治疗前 25.01±3.70 19.78±3.06治疗后 19.18±3.27# 36.35±3.35#研究组(n=63)治疗前 25.07±3.66 19.83±3.09治疗后 12.25±2.98#* 44.12±3.81#*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过程相对复杂,此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清楚。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迹象,发病急,随着病情加重可伴随出现程度不一的脑出血症状,危及人们健康、生命[5]。临床在其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治疗方案以延缓动脉硬化,药物治疗为此疾病常用治疗方案。阿司匹林最为常见且使用广泛,此药物可对体内核因子产生抑制作用,使炎性介质、黏附分子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以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且可收获确切效果,对脑血栓治疗可产生积极意义。有研究表明,服用此药物后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其聚集率明显下降,可对血栓形成产生一定预防效果[6]。但单一使用此药物,对此疾病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他汀类药物又可称为“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多将此药物用于“调脂”,具有十分理想的降血脂作用,在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过程中还可发挥确切抑制作用,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会由此发生改变,维持在合理范围。此外,此药物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阻滞血小板的活化,对血管产生强大保护作用;二是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三是抑制C反应蛋白,控制机体炎性因子表达,使血管壁炎性反应程度控制在较小范围;四是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局部出现明显缺血症状、缺氧症状,将脑卒中损害最小化[7]。由此可见,辛伐他汀在此疾病治疗方面更具针对性。并且此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耐受性好,即使部分患者因服用此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其程度十分轻微,且具有“一过性”特点,在停止用药后多可在短时间内明显缓解。本研究在脑血栓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能产生协同作用,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斑块面积与IMT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在脑血栓临床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方案,斑块面积与IMT均出现一定程度缩小。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在脑血栓临床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方案,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提示在脑血栓临床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方案,则神经缺损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在脑血栓临床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方案,则斑块面积与IMT缩小明显,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缺损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得到确切改善。

猜你喜欢

脑血栓辛伐他汀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糖尿病伴冠心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