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昌窑青白瓷的历史地位及艺术特征探析

2020-07-13峰,陈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白白瓷釉色

高 峰,陈 宁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繁昌窑坐落于皖南地区的繁昌县南郊与西郊丘陵地带,县城南郊以柯冲窑、姚冲窑和半边街窑为代表,县城西郊以骆冲窑为代表。繁昌县地处皖江之滨,境内西南方大多丘陵地带,东北部则长江南岸冲积而平原广布,古代将其称作皖南的北部门户。繁昌窑是古代烧制青白瓷、白瓷的著名窑口。

经考古确认繁昌窑青白瓷始烧于五代时期,隋唐时期,繁昌县隶属宣州,“繁昌窑也就是唐宋时期的宣州窑”。宋代早期与中期十分盛行,北宋末期,繁昌窑处于宋金两军交战地带,因战乱被迫停烧[1]。纵观中国古代文献,对于繁昌窑并未有明确记载。至1950年左右,安徽省博物馆首次揭开了繁昌窑的“神秘面纱”。随后,张道红、王业友、胡悦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通过多次有组织的科学调研,针对繁昌县所出土的繁昌窑青白瓷给予了高度评价。2001年,繁昌窑被列入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从发掘的器物看,繁昌窑烧制的青白瓷造型工整、釉色纯美、制作工艺高超,彰显出五代至宋代瓷器的致用之美和简素质朴的时代风尚。文章从繁昌窑青白瓷的工艺成就与历史地位展开分析,探究其形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审美特性,旨在为保护和传承繁昌窑青白瓷工艺发挥作用。

一、繁昌窑在我国陶瓷史中的历史地位

(一)繁昌窑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场

我国青白瓷是窑工对天然瓷土材料进行含铁量控制而烧制成的一种新瓷器种类。青白瓷的生产为明清时期创造色彩瑰丽的彩绘瓷奠定良好基础,在中国陶瓷成长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繁昌窑青白瓷就是其中首要组成部分。根据考古专家对我国各古窑的烧制年代断定,繁昌窑青白瓷创烧的时间早于景德镇湖田窑、湖北青山窑等大部分南方窑场,是目前已知最早烧制青白瓷的古代窑场[2](P13),黄矞《瓷史》记载:“五代数十年间有瓷窑可考者有五,曰:‘耀州窑、郑州窑、宣州窑、南平窑、越州窑’”[3](P124-140)。可见,宣州窑在我国陶瓷史中的特殊地位,早在五代就成功创烧出高质量的青白瓷,堪称中国青白瓷始祖。繁昌窑作为五代时期的重要窑口,是白瓷南渐的前沿与青白瓷的发祥地[4],它的创烧是将我国北方与南方青白瓷工艺技术结合所创造的成果。

(二)繁昌窑首创了“二元配方”的制瓷工艺

繁昌窑出土的青白瓷,胎体较薄且皎白细腻,器型工整、釉色纯美,并在青色与白色之间,整体上呈现出了清雅如玉的特点。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窑工在工艺技术上打破了“一元配方”技术限制,采用了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原料进行烧制,这一工艺技术被称之为“二元配方”,即在原材料中增加了氧化铝(Al2O3)含量。该工艺技术不仅攻克了当时瓷石材料不足的问题,也促使在烧制过程中大大降低瓷器变形率,为后期瓷器烧制工艺发展奠定良好地技术基础。

安徽省博物馆馆长胡悦谦等研究员通过对繁昌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在其研究成果《安徽江南地区的繁昌窑》一文中记述,通过对柯冲窑遗址发掘出土的青白瓷,以及窑址附近采集到的瓷土进行分析以后,认为早在五代时期,繁昌窑就已经开始使用“二元配方”制瓷工艺,首创青白瓷。繁昌窑将我国陶瓷史上这一具有革新价值的工艺诞生年代提早了300多年,奠定了其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繁昌窑在我国古代具有贡窑的性质

文献《瓷史》有述:“宣州窑,当烧于南唐有国时。盖宣州五代中为南唐所有,入宋改为宁国府,元明因之,遂无复宣州之号,是宣州瓷器为南唐所烧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则其供奉之瓷器必精良,明王世贞诗云‘泻向宣州白瓷’,谓之雪白,知非柴窑之黄土足所能比拟也。”[3](P124-140)我国传世经典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绘制了30余件瓷器用品,部分瓷器与繁昌窑青白瓷十分相近。20世纪50年代,南唐王陵发掘出土的瓷盏,同繁昌窑五代时期的叠唇盏完全一致,这些资料印证繁昌窑曾为南唐宫廷烧制贡瓷[5](P31),具有贡窑的性质。

二、繁昌窑青白瓷视觉艺术特征

(一)形制多样,造型高古隽永

繁昌窑青白瓷器型十分优美,各具特色;器皿种类多样,造型工整,如温碗、温壶、执壶、托盏、熏炉、香炉、瓷盆、瓷罐、玩具等等,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繁昌窑青白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和地方特色,胎质略厚,大多是矮圈足,内外形状不一,足圈内直外撇,整体造型严谨,工艺制作高超,体现出高古隽永的艺术特质。

以托盏为例,从五代至北宋时期,繁昌窑烧制青白瓷托盏极具个性,托柱经历了由矮到高渐渐变化的过程,形制多样且造型各异,外形雅观优美,其中以荷花形、莲蓬形最具特色,充分映现出窑民精湛的工艺制作技术。再以执壶为例,执壶在繁昌窑产品中占据重要位置,是该窑生产的大宗生活日用器皿之一。执壶是一款酒器,又称注子,据相关文献记载,唐前期的执壶大多有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6]。发展到五代和北宋,执壶器身增高,器身多作瓜棱形,曲柄较壶口高,且底部也由平底改成圈足。器形整体修长,通常配以注碗使用,注碗稍大于注身,因其内部可以盛热水来温酒,所以又叫“温碗”。执壶与注碗是一组喝酒用具,统称作“温壶”,因是搭配使用,故对两器形体要求协调性。繁昌窑所生产的青白瓷执壶有多种,但总体分为两种,用作盛酒器的大壶和用作饮食佐料壶的小壶,其中属凤首执壶和盘口壶是繁昌窑最经典的执壶瓷器。

凤首执壶是流行于隋唐时期的一种壶的器型,凤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祥瑞的象征。繁昌县博物馆藏品凤首执壶(图1),高18.8 cm,足径8 cm,执壶颈部以上塑造成凤头形,凤首采用写实手法,高冠、大眼、曲啄,塑造细致入微。凤顶花冠为注水口,壶体呈丰满球状。壶体两侧的长圆形曲弧流、扁条形的把手由双股泥条合并而成。瓷器整体以曲线构筑器形,线条流畅柔和,青白釉泛青灰,这款凤首执壶可谓古代凤首壶瓷器中的珍品,堪称繁昌窑精品之作。繁昌窑青白瓷将造型与装饰纹样巧妙融为一体,制作出了纯朴自然、清丽脱俗的瓷器品[7]。

图1 繁昌县博物馆藏品凤首执壶

(二)釉色清丽,纯净典雅

繁昌窑青白瓷产品,虽被称为青白瓷,但并非青色浓重,而是釉色多为白中微泛青色或白中微泛黄色。繁昌窑青白瓷胎釉在五代至北宋的不同时期都有明显变化。五代时期青白瓷为青白釉,胎色较白,大部分产品仅在釉厚的地方出现青色,一些釉色与白瓷十分接近。由于在烧制过程中,有些部分釉面没有达到正烧温度,青白釉多泛豆黄色,出现偏黄现象。胎中存在少量黑色小斑点,开片少,胎质白净细腻,器壁轻薄,器物制作细致。北宋初期繁昌窑青白瓷胎色白中微青,胎质较之五代时期的瓷器来说稍微粗糙,胎质中小黑点增多。但青白釉色较为纯正,釉面光亮。北宋中晚期,尤其是在晚期,胎釉变化相对较大。胎色青中夹杂灰色,胎质粗糙,釉下铁质黑点较之前一时期更多更大,冰纹开片。大部分产品釉色呈现出青中带灰,只有少部分釉色与青瓷贴近。

繁昌窑青白瓷的釉色、釉面质地因时代变更而出现不同的釉色特点,但整体上表现出光亮温润、纯净典雅、柔和清丽的审美趣味。繁昌窑青白瓷多以点釉作为施釉方法,故釉层厚薄不一,产生积釉,釉面大多有细小的冰裂纹和小黑点,更显古朴高雅。如铜陵国盛民俗博物馆收藏的繁昌窑盘口执壶(图2),壶高14.8 cm、口径8.5 cm、足经7.5 cm,造型为束颈,平肩,圈足,壶身扁圆,压出瓜棱纹,淡青色的釉色,胎质洁白纯净,凸显清丽高雅特色,可谓五代时期繁昌窑青白瓷执壶的上乘佳作。

图2 铜陵国盛民俗博物馆藏品繁昌窑盘口执壶

(三)装饰简洁大方,古朴幽雅

繁昌窑青白瓷装饰工艺精致,多以素瓷为主,只有少量瓷器以刻花、印花、贴塑装饰。施釉工艺主要采用蘸釉法,器壁通体施青白釉,莹润透亮。纹饰题材多以几何纹饰和清丽脱俗的莲花纹为主,纹饰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灵动,装饰古朴幽雅。简单素雅的装饰风格折射出繁昌百姓的审美和情感,呈现出清晰温润的江南恬淡之雅的完美,是五代至宋代繁昌区域瓷器制作技艺水准和民众生活面貌的集中展示。

繁昌窑青白瓷传统装饰技法是集刻划、捏塑、镂孔、印花等手法修饰器身,主要是通过“刻划花”“镂空”等手法实现的。其中“刻划花”中的“划花”,指用针尖状的竹木工具在胚体表面均匀、有序地进行刻化,且要求布局要合理、考究。“刻花”是指在胚体上用斜口刀或是平口刀状工具刻出花纹的方式,其特征是雕刻深、花纹层次明显等。镂空则是通过缕通器物胎体上的纹样,从而形成内外连接且通透的图案。在历史文化的不断积累和瓷器的不断生产实践下,繁昌窑青白瓷的装饰工艺越发完善与精湛,从最初创烧时单一的线条刻花的方法,到后期同一件青白瓷会有多种装饰手法的出现,这些都成就了许多繁昌窑青白瓷精品之作,赋予繁昌窑青白瓷釉色纯美、静穆雅致的装饰艺术魅力。

华阳宋墓出土的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炉(图3),高18.4 cm,炉膛内口径6.5 cm,腹径14.6 cm,足经11.2 cm。造型别致、精雕细作,纹饰精美、结构复杂。炉身有三层结构组成,最内层的炉膛,口部折沿覆有莲花纹。中间层为折覆,它由两层的仰莲纹组合而成。最外层为豆盘状结构,腹部镂孔,由几组花瓣组成,盘下缘围绕着一圈锯齿状的纹路,短直柄。炉座座底中空,底缘外敞,台面上刻划“S”形的纹饰一周。整器施青白釉,釉色泛青。瓷器纹样图案美观大方,有较强的立体感,艺术性和实用性并存,彰显出繁昌窑青白瓷装饰的发展与工艺的成熟,称得上繁昌窑瓷器工艺中的精品之作。

图3 华阳宋墓出土的繁昌窑青白釉镂孔炉

三、结语

繁昌窑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址,也是率先使用“二元配方”工艺制作瓷器的窑址,曾为南唐国生产贡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繁昌窑烧制的瓷器造型优美,器质莹润似玉,釉色青白相映,釉面光泽洁净,映射出繁昌窑工匠精湛高超的工艺水准。繁昌窑作为长江下游专门烧制青白瓷的著名窑口,对学界探究中国青白瓷工艺早期艺术审美特色极具学术价值。

繁昌窑青白瓷呈现的艺术魅力源于它所生长的地域文化,它接续了华夏陶瓷纯朴自然的实用和美学因子,呈现出五代和宋代瓷器的造型高古隽永、整体线条流畅、釉面光洁温润如玉的艺术审美特色。繁昌窑青白瓷具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价值,以及通过它的造型、釉色、装饰传达出来的视觉审美特征和中华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为今天的工艺美术和设计领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创作素材。

猜你喜欢

青白白瓷釉色
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茶具
如意
流年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邢窑白瓷传统烧制方法研究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