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进程、缺憾及其美学精神探究

2020-07-13班秀萍史之辰

民族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精神体育

班秀萍,史之辰

体育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是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时至今日,体育这一社会活动的功能属性早已超出了竞技、健身、娱乐的一般功能属性,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体育与电影的结合,不单单能够面向大众推广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呈现其内在精神,同时也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题材,逐渐形成一类较为成熟的影片类型——体育电影。

体育电影,即“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往往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相联系,具有较多的紧张、精彩的体育竞赛场面。为适应内容的需要,在导演和摄影艺术上往往更注重节奏感和动作性。在演员选择上常启用著名的专业运动员或业余运动员。”①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这是目前对体育电影比较全面的定义,简言之,体育电影是一种表现与体育活动的人和事相关的以故事片为主要类型的电影。在这其中,我们既可以通过大银幕观看体育人的非凡才华、英武体魄、坚韧精神,也能探索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成长经历。

一、国产体育电影的历史发展进程

对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历程的划分存在多种角度。“目前学界普遍将我国体育电影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六个时期,萌芽时期(1918—1934年)、起步时期(1949—1965年)、低谷时期 (1966—1976年)、发展时期 (1977—1989年)、勃兴时期 (1990—2000年)、21世纪前行时期(2001至今)”②杨晓霭、闫旭:《21世纪中国体育电影研究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本文也暂以此进行划分。

“由明星影片公司1927年底摄制的《一脚踢出去》是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片”③单万峰:《早期的中国体育故事片》,《当代电影》2008年第8期。。尽管影片主要内容集中在大学生的生活、影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上,足球运动只能算作是故事的一条副线,但这已经是将体育与电影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1934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二对一》以及同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体育皇后》堪称中国早期体育电影的双璧。影片《二对一》以中国足球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并取得最终胜利为题材,表现“胜不骄,败不馁”的主题,寓教于其中;而《体育皇后》选择田径运动员跑步的故事为题材,女主人公林璎对体育精神的理解随着她的职业生涯而逐渐加深,起初她认为“跑步仅是娱乐”,而当她理解了跑步可以强身健体,理解了 “体育救国”之理念后,进而升华到了体育皇后的境界,最终她又更进一步舍弃了争夺冠军来反对为了名利等不正确动机参与比赛。影片主旨深入人心,可以说,在民国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早期的几部国产体育电影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人心的功能,国产体育电影可谓是起点不低。

1949年—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电影“十七年”时期,是中国体育电影的一个丰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更为多样,制作的水准也较过去有了明显提升,展现出体育电影创作的蓬勃生机。这一时期的国产体育电影大多以宏观的叙事角度展现体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讴歌体育精神。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两个小足球队》(1956)、《女篮5号》(1958)、《冰上姐妹》(1959)、《水上春秋》(1959)、《碧空银花》(1960)、《大李、小李和老李》 (1962)、《女跳水队员》(1964)、《小足球队》(1969)等代表性作品。其中,谢晋导演的《女篮5号》和武兆堤导演的《冰上姐妹》,可以视作佼佼者。尤其是,谢晋执导的《女篮5号》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讲述了一对篮球运动员恋人曾经倾心相爱,因为环境的因素,被人拆散,各奔天涯,18年后得以重逢的故事。它在一个爱情故事中,渗入对体育精神的尊重和理解,即对体育的公平和尊严的理解及展现。该片除了刘琼、秦怡是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知名演员以外,其他演员多为运动员。而《冰上姐妹》于1959年1月1日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在东北某城市举行的全省冰上运动会女子3000米速滑比赛中,新手丁淑萍爆出冷门,战胜了蝉联数次冠军的老手王冬燕。在女子3000米速滑比赛中,丁淑萍、王冬燕、于丽萍三人均打破全国纪录,于丽萍获得冠军,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其表现了胜利的喜悦,对友谊和荣誉的赞美。影片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把握了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基调,将影片的冲突置于感情基础之上,洋溢着热情、友爱、朝气蓬勃的气息。该片是我国电影艺术中较早反映冰上体育事业的影片,表现了冰上运动力与美的结合,以及冰上运动员的生活面貌。

新时期的1976年到1990年,据统计共有14部体育故事片,此外还有众多的体育纪录片、科教片和美术片。由张暖忻执导的《沙鸥》,讲述了中国女排运动员沙鸥经历伤病、失败、爱人罹难的种种打击之后,依然坚强地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奉献全部生命的故事,在体育电影的主题深度、人物表现的广度和复杂性、叙事的完整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剑魂》《高中锋,矮教练》《飞吧,足球》《我和我的同学们》《战斗年华》等,也有不俗的表现。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先是伴随着亚运会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电影迎来一个小高潮,《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男人的承诺》《国球女孩》《女足9号》《梦之队》《买买提的2008》《女帅男兵》等是其中的代表,并出现了以残疾人为主人公的体育电影《隐形的翅膀》和《黑眼睛》。此阶段的体育电影,主题有了很大的升华,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弘扬是其主旋律。同时反映文化发展多元融合,体育电影不再局限于单一元素,被注入了更多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元素,例如《大灌篮》 《头文字D》《我是马布里》《飞驰人生》等作品。

二、国产体育电影的缺憾

“电影应该承载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应该体现人性价值和美学意义”①倪震:《钟惦棐的电影美学思想》,载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相对应的,体育电影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精神。

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不断走向繁荣,然而国产体育电影无论是市场表现还是口碑效应都没有很理想的结果,真正的现象级的大片更是一部都没有。随便打开一个主流视频网站,体育电影都没有其专门的分类,往往归类在动作电影下面。在口碑上,以豆瓣评分为例,绝大部分高分体育电影都是国外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在票房上,印度体育电影《摔跤吧!爸爸》大火之后,2017年成了国产体育电影的大年,一大批作品涌现:央视出品的《谁是球王》总票房99万元;讲述美国篮球运动员来中国打球的特殊“北漂”经历的电影《我是马布里》,票房889万元。而篮球和奥运题材电影《不败雄心》和《八万里》,票房分别只有1.3万元和2.3万元。国产体育电影受到如此冷遇,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首先是体育电影的专业性较强,这无疑升高了准入者的门槛,这里所说的准入者既包含了制作电影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也包含了电影市场中的观众。由于体育电影所涉及的运动项目的专业难度较大,会增加电影制作的难度;同时,又会导致许多不了解这项运动的观众止步影院之外。正因如此,纵观电影史,那些好的体育电影中的体育项目本身只是外壳,其真正的内核是体育精神。体育作为贯穿几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一项活动,其独特的内涵与精神早就具有了普适性的价值。换句话说,体育精神带给人的触动与启发是共通的。体育电影在展现体育项目的技巧性、竞技性的同时,应该更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很多国产体育电影,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要么不够深入,要么有失偏颇。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攀登者》很受欢迎,影片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和1975年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并最终成功登顶的故事。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因其独一无二的高度以及寒冷的气候百年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来挑战极限,在8848米的高度下,人类是渺小的,一旦征服珠穆朗玛峰就意味着人类精神的伟大胜利。但遗憾的是影片没有将着力点放在“人类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上,而是放在了“中国人攀登珠峰并向世界证明”这一点上,没有达到人类精神超越的高度。而在电影《李宗伟:败者为王》中,我们看到,尽管李宗伟身负巨大压力,一次次在比赛中败在林丹手下,但他没有气馁,一次次地失败后又一次次地整装出发,这种精神才更加符合真正的体育精神。

其实,人本主义、友爱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才是体育精神的深层内涵;将体育和运动员的人生故事联系起来,才是体育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而很多体育电影对人物的内心、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的挖掘较弱,也较少探求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相处的涵义。这一缺陷在电影《黑眼睛》和 《隐形的翅膀》中有所补正,这两部表现残疾运动员的电影,难得地将运动员精神的健全与身体的残缺进行对比,探讨了体育运动在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体现方面的独特意义,值得称道。

其次,是长期的体育育人观念影响下,许多国产体育电影过于强调社会功利性。这类影片尤以“十七年”时期的体育电影为典型。如1959年由谢添执导的电影 《水上春秋》,以游泳运动员的生活为题材,着力展现主人公华镇龙在新旧中国的命运对比,着力批判旧社会统治阶级对体育的垄断和对运动员的压制,并通过新旧社会的比较,歌颂了新社会的体育人才成长和体育风尚。由于此片过于浅露的社会功利性,其艺术魅力大打折扣,也妨碍了其体育文化精神的传达。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电影中,将体育振兴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几乎是一致的手法。在这些影片中,体育比赛的胜负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体育竞赛的胜利甚至成为对往日屈辱洗刷的利器。如《女篮5号》,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背景之下,个体的沉浮与时代的风云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一对情人在两种社会制度中生命轨迹的描摹,进行对新时代新社会的赞颂。不同的时代特点一定会在电影作品中得到展现,特殊历史时期的氛围对电影作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换句话说,电影凸显出的意识形态色彩应是自觉自发的,应该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流露,而非刻意加在电影中的,否则会影响电影的艺术水平。

第三,国产体育电影题材和叙事手法因袭严重,没有大的突破,而主题意义又过于单一。美国好莱坞体育电影选题广泛,包括拳击、游泳、田径、赛车、棒球、橄榄球等等,这主要是因为体育商业化以及职业化的体系在美国较为完善,国民参与度高,影片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而将这些选题不假思索地照搬进入国产电影领域显然是行不通的。以搏击题材为例,好莱坞青睐搏击类电影的原因是拳击这项运动是当今美国职业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美国职业拳击联赛历史已有百年之久,美国民众对这项运动的热情也持久不衰。但在我国国内,由于拳击职业联赛的缺乏,这个项目本身与民众对其的了解程度有较大差距,国产拳击题材电影如《冠军的心》只能设置一个地下拳台式的场景,这无疑更加长了其与观众的距离,这种过于脱离现实的构思使得观众无法真正入戏。体育电影中的故事要基于真实事件是至关重要的。观众在看体育电影时,除了看比赛的胜负,还在看主人公的生活,将观众代入主人公的视角下,以使他们之间产生共情,让观众参与到其跨过层层阻碍、最终克服困难完成比赛这一过程中——这是一个救赎的过程,是影片中人物自救的过程,也是观众树立对其信任感的过程。体育电影的励志之处就在于此。因此,真实感是体育电影能否引起观众共鸣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电影故事本身的虚构成分不能太多,不能完全架空于现实之上。

体育电影的叙事手法也过于模式化,大致可以概括为“起始——低潮——突转(高潮)”的三段式,即主人公先有个良好的开端,突遇变故而陷入低潮,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调整,重新站起走向辉煌,这是大部分体育电影都因袭的模式。事实证明,公式化的情节大大降低了体育电影的艺术水平,也很难再令观众认可。依旧以搏击题材电影为例,将《洛奇》 (Rocky)、《勇士》 (Warrior)、《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等拆解开来看,其叙事过程基本一致,无非是描述主角克服困难、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冠军的同时,利用冠军的奖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的历程。好莱坞大片《洛奇》1976年首映票房1.17亿美元,而《洛奇5》的票房只有4000万美元左右。《洛奇》作为好莱坞大片续集的品牌效应,成绩尚且如此,更遑论一般的国产体育电影了。这种叙事模式再加上许多电影制作者体育知识的匮乏,经常导致影片有“头轻脚重”之感,即主人公并未在本职的体育项目上耗费多大的功夫,但到了最后的比赛中总因为亲情、爱情等外界因素突然爆发出巨大能量,这种英雄式、奇迹式的表达,显然塑造出的只是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的艺术形象,难以深入人心。

此外,国产体育电影的主题也应该更加多元。纵观国产体育电影,其中质量上乘之作的主题均是主要围绕国家荣誉感与集体荣誉感的获得来设置的,如《女篮五号》 《沙鸥》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然而体育电影完全有能力表达更多更复杂的主题,比如反映种族问题的橄榄球题材电影 《弱点》(The Blind Side)、反映女性主义问题的体操题材电影《女生向前翻》 (Stick It)以及反映信仰问题的田径题材电影 《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等。即使是相同的题材,主题的设置内容也可以不同。例如同为拳击题材的电影《斗士》(The Fighter)和《百万美元宝贝》,前者主要讲述的是家庭、亲情的问题,而后者更多的是反思生命的意义。近年大火的《摔跤吧!爸爸》在传统的叙事模式之外,借着摔跤运动的话题,对印度女权问题、教育问题、制度问题等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探讨,不仅仅局限于主人公一家人的摔跤运动故事,主旨复杂多元,这种以小见大的主题设置方式方法值得国产体育电影借鉴。

其四,商业化倾向过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浪潮席卷中国,包括电影在内的许多文化产品均受到波及,体育电影也不例外,出现了以娱乐化和世俗化为特征的商业化倾向。如周星驰的《功夫》,将传统的中华武术成功地嫁接到当代社会,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和匪夷所思的功夫展现,实乃借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做的一种纯粹的商业娱乐开发;或者紧跟时代潮流,揣摩观众的心理,如《电竞时代》,将电子竞技引入电影,并与爱情故事嫁接,无疑是以大学生和城市青年群体作为主要受众目标的;或者由明星担纲制作和演出,如《头文字D》《大灌篮》,均由周杰伦担纲主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票房成功。但这类电影创作往往呈现两极化情况,要么是以体育赛事作为唯一故事线索,枯燥而乏味;要么是以体育赛事为外壳,实则是青春偶像剧,质量较为一般。“正确把握文化内涵与体育运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提升体育电影立意深度的关键”①应国虎:《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注释》,《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通过体育运动本身的激烈性、竞技性以及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身体美都能很好地表现顽强拼搏、超越极限的精神,而在体育活动之外的人性本能的追求能够丰富体育电影的内涵层次。把这二者统一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体育电影的价值。

三、体育电影中的美学精神

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缺憾,根源在于其美学精神的阙如。

何谓美学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现实的精神。因为,美学是对何为人类理想生存的方式的解答。而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构成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矛盾。理想既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而对它的追求,又必须植根在人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这样,超越现实以实现理想,就是其美学精神。

那么,体育的美学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对身体极限的超越。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作为肉体的存在物,人需要有一定的物质需要得以满足才能存在和繁衍;作为灵魂(精神)的存在物,人在生存需要之上,还要为了精神的需要而从事活动。如海德格尔所言,人要“诗意地栖居”, “诗意的尺度乃是人用以衡量自身的神性”②[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页。,“神性是人衡量它居住、居于大地之上天空之下的尺度。只是因为人以此种方式运用它所居住的尺度,它才能与他的本性相当。”③[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人的生存意义在于人对理想的向往。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挑战人类身体的极限,发掘身体的最大潜能,从而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是体育运动的宗旨之一。体育电影对此的表现和表达,具有广阔的天地。电影《面对巨人》(Facing the Giants)中有一个五分钟左右的片段,教练泰勒在球场让球员布洛克进行死亡爬行——即背着一个人蒙着眼睛靠四肢的力量爬行一段距离,起初布洛克认为自己的极限是30码,如果不背着人的话可以爬到50码左右,但由于蒙着眼睛,布洛克在爬行过程中一直不知道自己已经实现了目标,在教练的鼓励下不断突破着极限,这个过程中他的身体感觉到了极大的痛苦,双臂像被火烧一样疼,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布洛克爬行的距离是110码左右。这是一个可以永载体育电影史册的片段,它展现出的人类在依靠精神支撑的情况下,对身体极限的不断超越,足以震撼每个人的心灵。

其二,对自然的超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在提供人类生产生存的基本资料的同时,自然也时刻挑战着人类的生命活动;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并最终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类题材的体育电影,由于涉及人类命运的共同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艺术魅力。正如讲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先驱乔治· 马洛里(George Mallory)的传记片 《最狂野的梦》(The W ildest Dream)中,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要攀登Everest山(即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不仅成为登山者的名言,而且也是人类对自然的挑战与超越的宣言——正因为有自然在,有挑战在,作为人就要迎接它战胜它,并在这种挑战中展现人类的超越精神,即便肉体失败,而人类的超越精神永存。如英国电影《Touching the void》 (中文译名《濒临深渊》或《触及巅峰》),讲述的是一对登山者,在登顶了无数高峰之后,在返回中遭遇了险境。一位从山腰的陡坡摔下,摔断了一条腿;另一位用一根绳索紧紧拉住受伤的搭档在风雪中艰难撤离,后来又掉进了冰洞……在历经了一系列的危险之后,九死一生的他们终于战胜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刻画出人们在面对生死临界点境遇下的求生意志及其所经历的巨大考验,两个勇敢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对社会功利的超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对社会的功利目标的追求完全替代个体价值的实现,而是要在人类活动中,追求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因此,体育精神固然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但如何在其社会性与个体性价值实现之间求得和谐一致,才是人类进步的尺度之一。因此,体育电影就不能一味片面服从服务于社会功利目标,而是要通过人的命运的展示,隐喻人类社会进步的主题。换句话说,作为艺术的体育电影,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的形而下的层面,不能仅仅集中于现实关怀层面,因为它们都非关艺术的本质;要拍摄出真正打动人的体育电影,必须突破狭隘的社会功利诉求,向对人终极关怀的层面努力,真正的艺术,关注的应该是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之旅。在这方面,体育电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体育总是与人的命运、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充分挖掘其中的形而上属性和本质,应该成为体育电影的主题。改编自丹尼尔·鲁迪的真人传记电影《追梦赤子心》 (Rudy)中的男主人公鲁迪是个没有天赋、个子矮小但怀揣橄榄球梦想的普通人,他的先天条件已经决定了他永远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橄榄球运动员,四年大学的训练换来的只是最后一场比赛垃圾时间上场的27秒钟,他的橄榄球生涯辉煌到此为止。或许他就没辉煌过,世俗意义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他没有像其他为了梦想最终逆袭的普通人一样成功,但他个体存在的价值已经实现了,他每一分每一秒的奋斗也都有其意义了。

其四,对人生有限的超越。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时常处在枷锁中。人的存在具有现实和理想的二重性,肉体和精神构成人性的二元结构,而人的自然性和超自然性、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即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上述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人的生存中的本源性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就意味着人的价值的确立和人生意义的生成。它昭示着:人之为人,就在于人在根本上就是为理想而存在的。因而,人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创造和展现生命的超越为旨归。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大奖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就向观众展示了这样一种精神。影片讲述了一位有名的拳击教练弗兰基太过于投身于拳击事业,而陷入了长期的自我封闭和压抑状态中,在餐馆做侍应生的女拳手麦琪的出现软化了他。麦琪跟随他训练但最终却重伤倒在了拳台上,终身瘫痪的麦琪希望能有尊严地死去,保留住其曾经的辉煌,最终弗兰基听从了麦琪的话,让她安乐地死去。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怎样面对失败,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一生努力而无法成功或者曾经成功又再次失败所带来的痛苦,这一切都引导至最终的命题——如何面对死亡。一个拳手要站在拳台上不断地战斗,一场一场打下去,不论结局如何,至少他努力过。与生命的战斗最终肯定会失败,生命终有一天会终止,但努力拼搏的精神会令人不朽。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电影《胜利大逃亡》 (Victory)和国产电影《京都球侠》不约而同地以足球运动为切口,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自由。前者讲述了二战时期,被关在集中营的盟军俘虏被安排与纳粹德军进行一场足球比赛,盟军俘虏们本来有机会借助巴黎球场客队更衣室的下水管道逃走,免去再回到集中营服役之苦,但在上半场比赛1:4落后的情况下,这些盟军队员们在面对肉体的自由与人性的自由之间如何选择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逃亡的机会,也要在足球场上击败纳粹,他们放弃了生命的自由,但是捍卫了人性的尊严。“正是因为体育活动,使得遭受禁锢的战俘在战争与人性的挣扎中获得自由,并且走向人性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①叶志良:《从意识形态承载到生命叙事的转换——体育影片的叙事伦理》,《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而国产电影《京都球侠》将时空背景置换至了清朝末年的北京城,此时欧洲列强全面入侵中国,清政府羸弱不堪,面对欧洲洋人极尽讨好之能事,在此背景下,以周天为首的民间球侠队代表中国与欧洲足球队之间的足球比赛的价值已经远超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比赛。民间球侠队的队员们明知道赢球的结果是清政府会为了讨好欧洲人而杀掉他们,但他们没有退缩,踢出了精彩的比赛,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也赢得了人性的尊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描述过人对于美的观照:“(对)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比其他一切都强。如果你将来有一天看到了这种境界,你就会知道比起它来,你们的黄金、华装艳服、娇童和美少年——这一切使你和许多人醉心迷眼,不惜废寝忘食,以致常看着而且常守着的心爱物——都卑微不足。请你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有运气看到那美本身,那如其本然,精纯不杂的美,不是凡人皮肉色泽之类凡俗的美,而是那神圣的纯然一体的美,你想这样一个人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朝这境界看,以适当的方式凝视它,和它契合无间,浑然一体,你想,这对于一个凡人是种可怜的生活么?只有循这条路径,一个人才能通过可由视觉看到的东西窥见美本身,所产生的不是影像而是真实本体,因为它所接触的不是影像而是真实本体”①[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73—274页。。假如我们把柏拉图这里所谈的美换作体育以及体育电影所要呈现的美,是否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呢?

结 语

尽管国产体育电影历史成就不小,但也难掩盖现如今其遇到的困境。其自身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以美学精神的缺乏最令人遗憾,我们与欧美优秀体育电影的差距也主要在此。作为体育大国,目前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与其成就实难相配。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残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办,意义非凡,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与奥运会的又一次亲密接触,如何使奥林匹克教育进入更深层次,如何更准确地把握奥林匹克精神,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影视传媒具有对社会大众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的独特优势,而体育电影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反思并解决当下国产体育电影中的诸多弊病,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精神体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