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逸与奇趣
——高登舟的山水世界

2020-07-13杨宁

中国书画 2020年5期
关键词:皴法用墨山石

◇ 杨宁

高登舟,生于1968年,山东平度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深造于山东艺术学院、北京画院。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高登舟 吴哥印象 101cm×65cm 纸本设色 2014年

董其昌云:“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笔墨与造化,是山水画发展的两翼,亦是当代山水画家求新求变的双桨。近年来,高登舟在师法传统笔墨的基础上,更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先后参加了一系列的写生活动,入川藏、游西北、下江南,吊古寻幽,感悟自然造化之神奇,甚至“重走长征路”。路走得多了,视野就开阔了,胸中丘壑自然宽广,腕下山水更加酣畅。在大量的纪游写生过程中,通过与自然对话,传统的笔墨语言、皴法图式逐渐被融化消解,自己的风格也逐渐形成,面貌也愈加突出。纵观高登舟这几年来的创作,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是笔墨野。当然这里所谓的“野”,并不是“野狐禅”的“野”,而是“野逸”的“野”,是指高登舟用笔、用墨的果敢大胆、酣畅淋漓。传统的披麻皴、米点皴、豆瓣皴等皴法虽然还隐约在他作品中能够寻找到蛛丝马迹,但都在其高超的笔墨技法中融为一体,化为己有了。高登舟的用笔不局限于中锋,而是八面出锋,笔尖、笔肚、笔根各尽所能,侧锋、偏锋、卧锋交错出现。山石皴法多以卧笔侧锋皴出,后以浓墨中锋勾写轮廓。由于侧锋皴擦的山体较为松疏,容易散乱,但中锋勾写的轮廓线却勒住了山形,在这一松一紧的用笔之中,形成了无穷的节奏与韵律。用墨则更为大胆泼辣,山石先以渴笔淡墨皴出阴阳向背的关系,复以湿笔润墨渲染体积,如此反复,层层叠加,虽笔与笔之间有重叠,但更有空隙,墨与墨之间有叠压,更有呼应,有的地方积墨数层,有的地方逸笔扫过,大实大虚,墨色层次十分丰富而且变化微妙。在用墨的过程中,高登舟又十分注重擦染的动作,仔细观看其作品的细部,会发现有些物象的边缘线消失了,其前后关系是通过擦染所构筑的体积来交代,颇有“没骨”之意。高登舟用笔不拘成法,八面出锋,用墨浓淡干湿,错综复杂,野味十足。

其次,是构图造型奇。龚贤讲:“丘壑者位置之总名,位置亦安,然必奇而安,不齐无贵于安……倘能愈老愈秀,愈修愈润,愈润愈奇,愈奇愈安,此画之上品。”高登舟作品的构图立足于北宋巨嶂山水,受实景写生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全景山水和自然造化,画面中山体多作细碎的皴染,山石造型奇特,构图布局奇险,山峦的变幻超越了实际景观,营造出了一个个非人间的山峰谷地,形成了如幻似真的画面趣味,达到了“奇而安”的艺术效果。高登舟腕下的“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物象造型,无论是棱角分明的山石层峦,还是“仰画飞檐”的亭馆楼塔,一切都看似合乎事理,一切又都超越现实,这些奇怪的造型颠覆了传统山水的寻常面貌,形成了如同幻境的非人间景观;二是构图布局,高登舟擅长通过繁笔密皴将山体分为细块,山峦峰头层层堆叠,彼此斗奇,在山峦之间再细腻地构筑房屋、点缀树木以增加细节,然后再通过轮廓线将其整合为一个块面,形成硕大的山体,绵延不断,“愈奇愈安”,构筑起北宋巨嶂山水的气势。云雾的表现更是出人意表,有的横穿山体直接分割画面,有的弥漫于山谷之间氤氲多姿、缥缈神奇,更有甚者,通过大面积的渲染则笼罩在画面四周,使山石仿佛飘浮在水云之中,如同仙山之境,传达出一种古拙又有奇趣的意味。

天命之年的高登舟,正值艺术创作的旺盛期,他的艺术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其艺术道路和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他紧紧抓住了山水画笔墨与造化的关纽,在野逸与奇趣间寻求突破,假以时日,一定更为出色,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高登舟 团城明渠 138cm×69cm 纸本设色 2013年

高登舟 莫高窟印象 37cm×54cm 绢本设色 2014年

高登舟 巴肯山夕照 73cm×52cm 绢本设色 2014年

猜你喜欢

皴法用墨山石
浅析山水画的皴法程式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七)
雷运华
陈晶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微思考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