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门峡市博物馆藏青花瓷香炉

2020-07-13常军

收藏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三门峡市龙纹羊角

□ 常军

图1 青花双龙纹瓷香炉

图2 青花双龙纹瓷香炉

香炉亦称“香薰”,不仅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虽然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未有定论,但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形制、釉色及功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着。我国古代制作香炉的原材料很多,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在这些材质不同的香炉中,陶瓷香炉似乎更受大家的喜爱,因为在古代陶瓷文物中,香炉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比较丰富。

我国早期的瓷香炉上都没有文字,到元明时期香炉上开始题写供奉文字,在清代香炉上所题写的供奉文字逐渐多起来,至晚清、民国年间,信士们进献的香炉较多,器形也越来越大。香炉上所题写的文字有进献者的姓名、籍贯、所要进献的庙宇以及进献的时间等。这些香炉无疑在向后人述说着这些庙宇香火旺盛的情景。

在河南三门峡市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两件青花瓷香炉,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而且与当时陕州城羊角山吕祖庙有关。

图3 陕州羊角山旧址

第一件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青花双龙纹瓷香炉(图1)。该器物高21.8、口径25.4、底径21.6厘米。敞口,圆唇,筒腹,圈足。器口饰一周回纹、弦纹,腹部饰两条云龙纹,两龙首之间有一排碑,上书“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喜月吉日敬立奉献羊角山吕祖师座前湖北安邑沐恩弟子李顺义叩”36字碑文,底部是海水纹。

第二件是民国时期的青花双龙纹瓷香炉(图2)。该器物高19、口径27.5、底径22.4厘米。敞口,圆唇,直腹,圈足。口部饰两周单弦纹,腹部饰两条云龙纹,两龙首之间有一排碑,上书“民国乙邓吉立、仲秋月、旦,羊角山吕祖师座前”,底部饰海水纹。

两件青花瓷香炉,均为民间定烧的祭祀用器,是信徒敬献给羊角山吕祖庙的。羊角山位于老陕州城西北隅,系人工夯筑而成,通过城墙直插黄河滩,高约五六十米,宽约十余米。当时山上苍松翠柏,幽雅宜人。有伏羲殿、火神殿、吕祖祠,西端有望远亭,可俯瞰滔滔黄河,仰视河北云山(图3)。据原居住在陕州城内的一位老人回忆,吕祖祠是一个砖洞,洞内有吕祖像,香火兴盛。旧社会善男信女求签问卜者频繁。有时抽出签上无正文,即来意不诚,罚油数斤。因此送油者不乏其人。解放后,从庙内清理出食油数缸,约一二千斤。三门峡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瓷香炉却是沐恩弟子由于求签成事、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特做瓷器以表敬意的。图1是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湖北安邑李顺义进献的;图2是民国年间,邓吉敬送的。可见,至少从清代至民国时期,陕州城内吕祖庙香火不断,远近闻名,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此外,在上海、广西等地也发现有带铭文的青花云龙纹瓷香炉,其造型与三门峡市博物馆藏的两件瓷香炉基本相同。其中一件是在2005年上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的清光绪年间的青花瓷香炉,该器物高18厘米,器口沿饰回纹,底部饰海水纹,腹部绘两条龙纹,龙首之间立一排碑,上书“光绪三年冬月,吉立;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座前;信士弟子杨忠敬奉”三行纪年款。另一件是广西南宁一收藏爱好者藏有一件民国时期的青花云龙纹瓷香炉,高22.5、直径24.2厘米,绘双龙纹,上有“民国二十四年吉日立,清溪寺,弟子傅义祥敬助”三行纪年款字样。经考证,这件上世纪90年代从湖南流入广西的瓷香炉,原为湖南韶山清溪寺的旧物。该器上青花发色浓艳晕散,为典型的民国时期的“洋蓝”,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是1935年佛教弟子为清溪寺专门订做的佛教贡器。

从上述已发现的青花云龙纹香炉不难看出,在当时的湖南、湖北、广西及河南等地,善男信女向各路神仙敬献、还愿用的器物中,青花云龙纹香炉大受欢迎。三门峡市博物馆藏的两件青花云龙纹香炉虽均为民间定烧的祭祀用器,但其造型均清秀典雅,胎质细腻,釉质白净匀亮,更衬托青花发色之艳丽,绘饰笔法一丝不苟,故观赏收藏价值俱佳。

猜你喜欢

三门峡市龙纹羊角
赵杰摄影作品欣赏
三门峡市关工委部署春节期间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瓷器上的龙纹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我爱家乡的羊角脆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
皇太子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