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周青铜器龙纹漫谈

2019-06-11夏文峰

东方收藏 2019年3期
关键词:龙纹青铜器纹饰

夏文峰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精品,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龙纹在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占重要地位,形式多样,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双体龙纹等。随着商周时期人们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发展变化,青铜器龙纹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并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举世无双,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精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纹饰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与各个时期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和科学技术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内容丰富,变化复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龙纹,是青铜器主要纹饰之一,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是装饰纹样中极有生命力的题材。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互相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云:“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龙纹被广泛应用,一方面由于其象征性,当时人们对于龙曾寄予希望,它蕴藏着极其广泛和深沉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龙的形态能屈能伸,可以随意曲折,适合于各种形态的装饰,具有高度的装饰性。青铜器常作礼器,是用来通天的礼器,上面铸的动物纹样也与通天地有密切的联系。张光直先生在《商周神话与美术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中曾对商周铜器上所见动物纹样的意义作过推测:“在商周之早期,神话中的动物的功能,是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上……礼乐铜器在当时显然用于祖先崇拜的仪式,而且与死后去参加祖先的行列的人一起埋葬。因此,这些铜器之上铸刻着作为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的媒介的神话性的动物花纹。”

青铜礼器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礼器上龙纹的使用,除含有以龙为崇拜的图腾之外,主要是王族为了标榜自己是龙属、龙子,以显示王权的威严神力。《易林》中记载“黄帝驾龙乘凤,东上泰山,南游齐鲁,邦国咸喜”,意思是说中国的始祖黄帝即为龙属。到了周代,人们更以龙属自居,《国语·周语》“我周人出自天尾”、《诗经·小雅·嘉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迟父钟》“用昭乃穆, 王显龙光”都说明了这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宗教观念的产生,龙被人类赋予不同的职能、职司和神力,成为神异的祥瑞,被人们铸在青铜礼器上,体现了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于是,龙成为一种神圣的符号、族的象征。

商代巫风炽烈。宗教与政治的需求,使得龙成为青铜器上“百物而为之备”的总体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代早期,龙纹尚处于形成的初期阶段。到了商代中期,龙纹才真正兴起。此时,青铜器上的龙纹带有明显的原龙纹色彩,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漳水流域原龙纹为基础的“鳄形龙”,多见于鼎、尊、盉、觥等器物上;另一类是以汾水流域原龙纹为基础的“蛇形龙”,多见于盘、尊等器物上。“鳄形龙”多以两首相对或首尾相接的形式出现,体态以直体、曲折体为多;“蛇形龙”则主要以“蟠龙”的形式出现,体长者往往能围绕头部盘绕数圈。

龙纹在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占重要地位,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具象的龙纹与抽象的夔龙纹两个类型。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平面龙纹及其立体造型,多为昂首状,前额双角十分发达,仅以侧面图所示的两足表现前后两对龙足,躯体不长,卷尾上翘。商代中期以后,具象龙纹的姿态愈加丰富。常见的纹样,一种是蟠龙,龙体蟠曲,以龙首为中心,蟠曲成一团;一种是单首双体龙纹,龍首居中,左右两条龙身;再一种是头有伞状独角,龙体曲折成勾连状,已经抽象化了的龙纹。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等。爬行龙纹是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通常龙头张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里,额顶有各种不同的角形,中间为躯干,下有一足或作爪形,尾部常弯曲上卷。爬行龙纹在青铜器上大都作对称式排列,由各种不同角形的兽头和蛇类的体躯组成,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卷体龙纹,一种是蟠龙,另一种是上部作直立形,下部卷曲似蟠状的卷体龙纹。交体龙纹是龙体部交缠的形象,见于《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析。”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又《释名·释兵》:“交龙为析,析,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也。”据此,交龙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上者下搜,两本交缠,称为交龙。双体龙纹,旧称双尾龙纹,中部为龙头,躯体向两侧对称展开。两头龙纹是一条兽体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头,简单的独体两头龙纹,多见于西周中、晚期。

夔纹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铜器上的重要装饰纹样之一,为一种近似龙的动物整身侧面像,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说文·文部》:“夔,神魑也,如龙,一足。”《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纹具有更多的变化,有的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常见的夔纹为身作两歧,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夔纹多饰于铜器的口沿下和颈部,一些变形夔纹往往作为其他纹样的辅助纹,用于填空补白,为了适应空余面积,形象上常出现变形和夸张,造型带有偶然性。

殷商晚期,是龙纹的极盛时期,此时的龙纹离原龙纹越来越远,图案化的色彩逐渐加深,龙的体态多变得十分复杂。有的龙纹的体、爪、尾等部位已分辨不清。“回顾式”龙纹在此时广为流行,这种“转头回顾”的姿态是借鉴了兽、鸟的姿态而形成的。此时出现的“双头龙纹”,龙的体躯大多变形为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体躯两端各有一龙头,或是朝向同一个方向,或是相互张望等等,姿态各异。这种龙纹已完全背离了真实动物的体态规律,而更为靠近艺术符号了。龙纹的角形变得更为复杂,并出现了效仿凤冠的多齿形角、花冠形角(图1、图2)。

商代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有的龙纹根据“混合式组合”的需要而进行了较大变形,这种变形往往是夸大头部而简化躯干,有的躯干甚至被简化成了“没有任何特点的头部延长物”,给商代龙纹笼罩上了复杂、怪异的色彩。李泽厚先生在论述青铜动物纹饰时说:“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突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诗·商颂》)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周人的宗教观念虽与商人一样以崇拜天帝为核心,但更突出人文色彩,更加崇尚人与人之间的礼教。《礼记·表记》指出:“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周人提出了“以德配天”的观念。在周人眼里,天有了爱民的品德,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商人的青铜纹饰侧重龙纹,目的是强化自己的通天手段,以其垄断的通天能力慑服臣民;周人的青铜纹饰侧重凤纹,目的是宣扬上天赐予的祥瑞征兆,以显示自己上承天命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与周“凤鸣于岐山”有直接的关系。

周初的龙纹,基本上是商代龙纹的延续,其内涵由“通天神兽”向“祥瑞象征”倾斜。周代龙纹更多地依从美学规律,越来越艺术化、图案化。西周早期龙纹除一部分长颈鹿角龙以外(图3-1),其他角形的龙纹不再出现,代之而起的是一种长冠龙纹,多带凤形,其角多仿凤冠,就是龙角变成了飘逸的绶带,或者像凤鸟那样的花冠。这种龙纹躯体较长,中间有一足或作鳍形,颈部多弯曲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分开向上下卷曲(图3-2、图3-3),就连双头龙纹也都带有花冠或绶带形长冠(图3-4),这种龙纹失去了商龙摄人的风采,却增添了妩媚。以龙头为中心,身躯向两侧展开的双体龙纹也是周初较为流行的一种龙纹,躯体多作波曲状舒展,龙体波曲处有足、鳍,或填以圆涡纹等(图3-5),给人以美感。商代晚期流行的蟠龙纹此时很少出现,康王时期逐渐消失。

西周中晚期,青铜纹饰上的形象与前代相比大相径庭。马承源先生以兽面纹为例谈这一变化时说:“大约从西周穆王时期起,出现了青铜器纹饰逐渐简化和抽象的情形……盛行了几百年的兽面纹突然衰退而体解……兽面纹这种变形和抽象的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恭王时期的器上已有了根本的改变,可以说,青铜器纹饰的变形和抽象的过程,总共不会超过五十年。至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纹饰几乎全部成了兽体的变形图案。”这种简化和抽象的变化,在龙纹的发展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此时的龙纹常以多种变体形式出现,体态往往应图案的需求随意曲折变化,有的头、身、足、尾已分不清楚,几乎完全失去了动物的本相。西周中晚期流行的“波曲紋”“鳞带纹”等是由龙纹简化、演变而来,龙的头、足、鳍、尾部被省略,它们不再属于龙纹范畴,而完全成为装饰性图案了。这类图像并不要求表现某种特定的想象中的物像,失去了精神支配力量,仅剩下动物躯壳的蜕化和变形,它的表现形式属于抽象纹饰的一类。这种抽象化、图案化的演变,是周人文化创造的体现,总体上仍然是龙纹向着艺术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西周中晚期龙纹的形状均呈倒S形,仿照长鸟,垂冠回首,大部分没有腹足,有足的也变成了三角刀形,或分尾或尾下卷作三角刀形(图4)。这种龙纹有人称为“夔鸟”,有人称为“顾龙”,在西周早期没有见过,但在西周中期的穆共二世相当盛行,以后则变为双头兽纹。西周早期流行的爬行龙纹、双头龙纹、双体龙纹此时几乎绝迹。

西周晚期龙纹整体呈“S”形,由中间露白的曲线构成躯体,有的龙头居中,前部作象鼻形上卷,与下卷的尾构成“S”形;有的两端为龙头,一上一下构成“S”形,有的口吐长舌,有的无角无冠,有的躯体后部还增加一个兽目,相向连续排列,有的则相互钩套(图5、图6)。西周晚期新出现一种交龙纹,首见于宣王时期的颂壶腹部,中央是一个龙头,躯干分作两歧,做“S”形下垂,另一端连接一个龙头,其上又有一龙缠绕,中央龙头的下方,置一对相背的侧身龙。整个图像有飞腾纠缠态势,流线型躯体勾画得相当成熟(图7)。此时,一些龙纹的变形程度更为严重,基本上已成为一种图案。如西周晚期“兽目交连纹”,本是一条鼻部与躯体变形呈“∽”形的龙纹,其鼻部与躯体已无区别,二者的延伸部皆作龙首,其角部与下颏部形态亦无区别,从而形成一幅可以颠倒观赏的图案。这类总体呈“∽”形的变形龙纹是春秋早期流行的“窃曲纹”的前身。

猜你喜欢

龙纹青铜器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瓷器上的龙纹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浅谈中国古代龙纹的演变历程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谈台湾金龙纹石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