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明代金银器首饰

2020-07-13夏伙根庞佳

收藏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金钗金银器绿松石

□ 夏伙根 庞佳

图2 明 云头金钗背面铭文

中国古代金银器有着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商代小型的黄金饰品到明清时期造型多样、纹饰繁缛的金银饰品和器皿,每个时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都有其突出特点。其中明代金银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其艺术风格虽仍不失生动古朴,但类型与样式明显增多,逐渐向精致繁缛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数百件古代金银器,其中明代金银器具有一定特色,种类主要包括饰品和器皿,另有少量金箔与银锭。本文主要对簪钗、耳环一类饰品进行赏析。

云头金钗(瀛洲学士图金掩鬓)

重庆江北大竹林明墓出土,长16.4、钗首宽6.5厘米。钗首呈朵云形,正面精心雕琢出亭台楼阁场景,其中虹桥、人马、树木、花草清晰可辨(图1),背面刻有七律“三学士诗”一首曰:“冠世文章绝等伦,瀛洲学士盛时人。玉堂金马声名旧,明月清风气象新。阆苑朝回春满袖,宫壶醉后笔如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赐金莲出禁宸。”诗后有四句颂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生不老年年在,松柏同岁万万春。”末署“岁在戊申仲冬吉日造”(图2)。

钗首构图设计精巧,扬之水结合铭文称其为“瀛洲学士图”,认为其源自《新唐书》卷一百二《褚亮传》中提到的唐太宗为秦王时在秦王府设十八学士的故事,阎立本还曾奉命作《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作赞,一时成为盛事。“瀛洲学士图”在元明时期成为工艺品中的流行题材,或为样式图之一。云朵造型的钗和簪,明代又称掩鬓,插戴在两鬓,因此一般都是成对出现,如湖北钟祥梁庄王夫妇墓(图3)、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夫妇墓、浙江余杭超山明石椁墓(图4)等都出土有成对的金掩鬓,故该金钗又可称为瀛洲学士图金掩鬓。

图1 明 云头金钗

图3 明 镶宝玉金掩鬓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重庆北部新区大竹林一带发现有蹇义神道碑和碑亭,结合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是明初官至吏部尚书的蹇义及其家族墓地所在(吏部尚书又称天官,此地俗称“天官坟”)。蹇义(1363~1435),重庆巴县人,字宜之,明初历仕五朝(洪武至宣德)而不倒,累官至吏部尚书、少师,是明代地位最高的重庆籍官员之一,《明史》有传记载。出土云头金钗的明墓位于“天官坟”附近,墓主人很可能是蹇氏家族的女眷,钗铭末署“戊申”年款,简报推断其为明宣德三年(1428),是年蹇义开始退居“二线”即“随宣宗巡边,还,诏辍吏部尚书职务”,钗铭寓意或与此有关。

云头金钗工精艺巧,不仅图案出自典故,且又以铭文进行提点,再加上有明确纪年,或出于显宦之家,是明代首饰中难得的精品。

镶珍珠松石金耳环

图5 明 镶珍珠绿松石金耳环

图6 明 镶珍珠绿松石金耳环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

图7 明 镶珍珠宝石金耳环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供图

图8 明 镶绿松石金耳环

图9 明 瓜棱葫芦形金耳环

图10 明 葫芦形金耳环江西崇仁明程瑞墓出土

图11 明 瓜棱葫芦形金耳环广东普宁明墓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图12 明 光素葫芦形金耳环

成都羊子山明墓出土,通长9.3厘米。耳环系由金丝左右盘绕成形,顶端穿有3颗珍珠,1件荷叶形绿松石饰,环脚弯曲近直(图5)。此物原定名为金钗,后改名为金簪,查明代金簪中似无此类簪头造型,而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夫妇合葬墓、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夫妇合葬墓分别出土有2件镶珠宝金耳环,其造型及镶嵌物与此物十分相近,如顶端均呈倒“丫”字形,镶有绿松石、珍珠等宝玉石,唯绿松石形状和珍珠数量有所差别(图6、图7)。梁庄王夫妇合葬墓和益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金耳环上的绿松石均为三角形状,珍珠分别为1颗和4颗,而馆藏所穿绿松石为荷叶形,珍珠为3颗。因此,我们认为此物应是耳环而非簪,环脚弯曲近直可能是后期人力所为,馆藏另有一对出土于重庆江北大竹林明墓的镶绿松石金耳环(图8),与湖北钟祥梁庄王夫妇合葬墓所出极为相似,亦是一佐证。扬之水称此类金耳环为金镶宝八珠耳环,也有学者据《大明会典》称之为金脚四珠环,出土金耳环镶嵌珍珠数量有所不同或是有所遗失。

葫芦形金耳环

葫芦形耳环承自元代,是明代耳环中最流行的样式,其造型基本一致即环脚弯曲近钩形,顶端为葫芦形,葫芦上覆瓜叶,中间二珠相连,底部多由瓜叶托底,葫芦有素面与瓜棱、实心与空心等区别。馆藏明代葫芦形金耳环有3件,其一为瓜棱形葫芦,四川广汉西外乡金谷堆明墓出土,通长约3厘米,葫芦顶覆荷叶形金叶(图9),其金叶形状与江西崇仁明程瑞墓出土葫芦形金耳环相似(图10),瓜棱形葫芦与广东普宁明墓出土葫芦形金耳环接近(图11)。其二为一对,重庆九龙坡区人和乡新政村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刘蹇氏墓出土,通长8.5厘米,葫芦光素无纹,顶覆四片金叶,金叶叶脉清晰可见,每片金叶上立有一金珠,底部呈六瓣花形,中有一金珠若花蕊(图12)。这对葫芦形金耳环制作精致,成色足,形体较大,显非平常人家所有。刘蹇氏为“诰封宜人”,丈夫刘台官至明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刘台父刘规、兄刘春都曾官至明礼部尚书,刘春《明史》有传记载。刘蹇氏娘家则是重庆明初显赫一时的蹇氏家族,其曾祖父即前文所述蹇义,官至吏部尚书,祖父是蹇义第三子蹇芸,国子生,父亲蹇霆曾任监察御史。可见刘、蹇二姓均是当时重庆的名门望族,身份尊贵。

图4 明 楼阁人物图金掩鬓浙江余杭超山明石椁墓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明代金银器的数量和种类虽均不多,但却不乏云头金钗这样的精品,特别是一些年代明确的器物为我们研究明代金银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工艺上来看,馆藏明代金银器的制作采用了范铸、锤、鎏金、錾刻、镌镂、焊接等传统技法。值得注意的是,制作工艺虽多是继承传统技法,但也有所创新,比如葫芦形金耳环。

猜你喜欢

金钗金银器绿松石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晚秋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藏绿松石、琥珀与珊瑚首饰赏析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明清金银器,低位反弹可期
点绛唇·蹴罢秋千
美国产的绿松石品质是最好的吗?
石斛与飞鼠的生死与共
绿松石收藏 红海还是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