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桑塔格的风格

2020-07-13汕头大学515063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格化桑塔格坎普

(汕头大学 515063)

一、桑塔格的风格理论

桑塔格指出,艺术模仿说和艺术净化说的阐释体系建造出艺术理论的二元对立的模式——将艺术作品分为互相对立的内容与形式,且“把内容当作本质,把形式当作附属”1,因而形成以阐释艺术作品作为接触艺术作品的习惯。桑塔格反对这种现代风格下的阐释,她认为这种仅把内容当作艺术作品全部的观点,是对艺术的冒犯;而挖掘文本“后面”所谓潜文本的阐释,就是在破坏文本。桑塔格认为,内容并非艺术作品的全部,作品的形式更是关键,而她的风格理论则是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关注。

桑塔格将其风格理论归结为三个方面:关注形式;信赖感受力;描绘风格化艺术。

桑塔格所说的风格,指在艺术作品中的选择原则,它表现在艺术作品的语言、结构、修辞等作品形式的选择上,成为艺术家意志的标记。艺术家的风格是安排艺术形式时的一种特别的习惯。桑塔格将艺术作品看作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个声明或者对问题的回答。面对艺术作品,我们再艺术中获得的知识,不是关于某物的道德判断或认识,而是对形式的感知或风格的体验。所以,风格的表现力优于内容,风格才是它内部的东西,“谈论风格,是谈论艺术作品的总体性的一种方式。”2谈论风格,必然要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形式。桑塔格提出,首先,更多地关注艺术中的形式;再则,建立一套为形式配备的、描述性的词汇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的精确、犀利和细致的描述性批评,揭示艺术的感性表面。

抛弃人们习惯的从内容接触艺术作品的方法之后,要如何通达艺术作品的世界,达到艺术品的的最高价值——透明?对此,桑塔格表现出了对读者感受力的高度信赖,她提倡恢复我们的感觉,运用感觉和自身体验感知事物,使事物自身的明晰得以显现。伟大的艺术作品不是思想情感或道德的表达,而是更新我们的意识和感受力,是对感觉的分析和拓展。新感受力反映了一种新的、更开放的看待世界及其万物的方式,创造了出一些关于美、风格和趣味的新标准。

对风格化艺术的关注,加深了桑塔格对艺术作品风格的探索。与传统阐释断然预设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相比,桑塔格更为谨慎。桑塔格所说的风格化,指的是艺术作品的说话方式,或说呈现自身的方式,指的是艺术家通过构思、布局,运用结构、语言等形式表现内容的过程。基于艺术作品中的“风格化”乃是风格与题材的被迫的、不符合艺术原则的对立,桑塔格也承认“风格化的艺术就必定成为一种显然过剩的、缺乏和谐的艺术,永远不可能成为最伟大的艺术。”3

二、风格理论的不足

提出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发挥接受者的感受力,建立一套与主流艺术原则不同的补充性原则,是桑塔格风格化理论的主要成就。风格化理论中对内容的剥落,对形式和感受力的关注,热爱夸张与技巧等内涵,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元素,是其风格化理论成就之二。

在成就之外,桑塔格的风格化理论无疑也有着许多问题。

(一)逻辑推演的矛盾

首先,风格理论的逻辑推演存在问题。桑塔格批评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二分,且过分注重内容,轻视形式的传统艺术观,谨慎地对待题材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些表述都为我们传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探讨艺术作品时,桑塔格反对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与二分。另一方面,桑塔格鼓励人们削减内容,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感受,通过对艺术作品戏剧化的、技巧夸张的形式感知通达艺术作品的透明。与风格化界定时的谨慎不同,桑塔格自然地将风格与内容进行对立论述。在《关于坎普的札记》中,桑塔格完全抛弃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将世界看作一种审美现象,试图以坎普为代表的新感受力为核心,建立一套感受力的艺术价值体系。

在认知上,桑塔格坚持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统一不可分割,但对风格与形式的关注,对感受力的偏重,以及对当时社会中坎普等新的艺术审美和文化趣味的着迷,使得桑塔格在构建其风格理论时,将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内容分离,且一味地强调对作品形式的感受,削减内容的阐释。至此,桑塔格的风格理论与其形式内容不二分的认知互相矛盾。桑塔格反对单一的内容阐释,以强调形式致力反驳传统的阐释方向。但其对形式的过度强调,以及对内容的抛弃,正是她所斥责的西方艺术观中的形式内容二元论。且从形式着手,是否能如桑塔格所愿,以一种不破坏文本的方式,达到艺术作品的透明,仍需讨论。

(二)阐释的缺失

桑塔格并不反对阐释本身,只是反对人们过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内容,而削减艺术作品本身。从内容到形式的关注转移,无疑是必需的。但当桑塔格奋力扭转人们的关注点之后,却未能建构出由形式出发的一套阐释体系。桑塔格通过描述形式,让艺术作品显示自身,达到透明。但悬置对内容的价值判断,拒绝内容的阐释,桑塔格却未能提供另一途径供接受者通达艺术作品。慕名而来的人们,带着被桑塔格鼓动的形式试验的热情,面对那些充满技巧、极度夸张、具有戏剧化的艺术作品,却因只能因阐释的失落,徘徊于无门。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桑塔格对坎普的论述。坎普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感受力,是一种现代的审美方式和文化趣味,坎普有纯粹的、严肃的坎普,还有蓄意的、笨拙的坎普。坎普并不简单,是一种态度,一种审美标准,一种独特的感受力,并非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创造、随意领会的东西。由此,桑塔格风格理论中的形式、感受力与风格艺术,都不只是其表面这么简单,各个概念里面有着审美标准甚至文化层次的区隔。这就使得人们想要通过桑塔格所说的用感受去通达艺术作品的透明,变得更加无路可行。

桑塔格风格理论中对内容的抛弃是其变革的成就,但桑塔格所指出的从形式出发,建立一套阐释体系的目标,却还未能完成。新感受力是一种强烈的怀疑精神,形式是对内容说的补充,但风格理论的完整建构,还需要很多工作。

(三)风格理论的边缘化

陈腔滥调的内容阐释已经不能再给桑塔格新的艺术感受力,她从前卫艺术和小众文化圈里所看到的那些实验式的艺术,找到从形式突围的道路。周静在《坎普文化的成与败——以桑塔格格的坎普作品为例》中指出“‘热爱非自然之物’的坎普精神即将成为引领大众趣味的时尚界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而桑塔格格也敏锐又幸运地抓住了当时方兴未艾、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谈论文化的主流方式:既具有哲学高度,又能被大众接受。”5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桑塔格的风格理论在当时时代状况下的流行程度。

桑塔格的风格理论在当时陈腔滥调的内容阐释主流下,为人们指明了另一个方向。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生长于前卫艺术与小众文化圈的风格理论并没有因其独创力而转为主流阐释方式,在艺术作品的阐释理论中,风格理论仍旧被边缘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桑塔格风格理论对阐释的缺失。

三、风格论在当代的正面效应与无效性

(一)风格论的正面效应:同性恋者的自我确认与标榜

在《关于坎普的札记》中,桑塔格说:“作为一种对人的趣味,坎普尤其对那些十分纤弱以及极度夸张的人物感兴趣”6“坎普兼具两性特征的风格的胜利。”7桑塔格承认坎普的感受力与同性恋之间有难以划分的联系,同性恋者一直是坎普趣味的先锋。同性恋者比其他人更有热情表现坎普感受力的创造力,他们运用坎普的夸张形式和自嘲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以此进行自我标榜。理查德·戴尔在《坎普伴我前行》一文中谈到坎普为男同性恋群体提供“认同和团结感”,并提出坎普是男同性恋者团体必须捍卫的传统。艺术家、作家菲利普·科瑞的《来自坎普:说出真理的谎言》一书同样认为坎普“在同性恋的语境里有最明显的表现”。而陈冠中的《坎普?垃圾?刻奇——给受了过多人文教育的人》一文中直接指出:同性恋将《关于坎普的札记》视为品味指南。

(二)风格论在当代的无效性

风格理论中对形式的关注,对感受力的高扬,十分受时尚圈的欢迎。但因时代的转变,作品为提供感官刺激而生,过分强调形式和感受。当代混迹在时尚潮流中的风格理论,不再具有当初它对美学传统的反叛性,而成为无现实意义的风格展现。今天的坎普也不再是桑塔格所说的严肃的纯粹的坎普,而是刻意的、牵强的、媚俗的坎普。

注释:

1.2.3.4.6.7.桑塔格著,程巍译.反对阐释[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4,8,23,22,325,325.

5.周静.坎普文化的成与败——以桑塔格格的坎普作品为例[J].浙江学刊,2009,6:87.

猜你喜欢

风格化桑塔格坎普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风格化方法综述
美国文坛多面手苏珊·桑塔格:传播·评介·思考
——王阳明《月夜》覆议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这很“坎普”
她就是要让你倍儿不爽
“时尚奥斯卡”上的坎普风
修拉的点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结合原创漫画《百鬼夜行》谈动漫的教学
新诺坎普,新时代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