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020-07-09王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蔺相如核心素养

王梅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领域,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人文积淀18个基本要点。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在具体科目教学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这四个维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主要教学目标实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关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这样表述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提升学生从语言文字的积累到达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下面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桥》这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变“讲课文”为“学语言”,让学生达成從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在《桥》一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在第2自然段中描写洪水凶猛的“势不可当”这个词语自然被挖掘成语用训练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先按“老规矩办事”,通过拆词法让学生理解其字面意思:“势”是气势;“当”是阻挡;“势不可当”就是气势不可阻挡。继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洪水的气势不可阻挡。这种老旧的引导模式并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该词语,对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效果不佳。因此,在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想象,进行语用训练。

1.山洪_______,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山洪愤怒地叫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山洪嗷嗷狂叫,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_______,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到处肆虐乱撞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狂怒地冲撞涌动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教材中的语用元素十分丰富,教师要根据年段目标挖掘教材中的语用元素,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让学生逐步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实现拓宽思维的广度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阅读是一种思维拓展的艺术。阅读中的思维拓展不仅是由此及彼的水平迁移,更是一种纵向的开掘,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语言的延伸,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涵。如何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把学生置于思考或促进思考的情境之中。

我在执教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另辟蹊径,让学生把文中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读成三个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呈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将文本读“薄”,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梳理、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接着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故事用哪一个字来概括最合适?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达成共识——这三个字为“骗”“逼”“让”。我就是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思维不是无情物,它有清晰的模样,更有情感的温度。教学中我还把文中的三个故事锁定为三个核心的句子。在朗读品悟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温度,将三个故事概括为三个句子。一是让学生在对“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的深度研读中领悟“骗”的智慧;二是让学生在“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的表演读中体会“逼”的勇猛;三是让学生在“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的反复品悟中感受“让”的情怀。这样一来,学生又把文本从“读薄”再到“读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里。语文学科的思维培养须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紧密结合,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在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所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还要使学生通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让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更有质量。

三、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主要教学目标实现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需要依靠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的情感、产生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我在教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方帽子店》的升华主题揭示道理这部分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认识美、评价美、欣赏美的。

师:同学们,文中的方帽子最终变成了什么呢?

生:(齐)古董。

师:“古董”有两个意思,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出示: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

生:我认为是“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方帽子因循守旧最后变成了古董。

师:(继续追问)你为什么说方帽子是古董呢?

生:方帽子不肯变。

生:方帽子不但自己不肯变,还不让他儿子变。真是老顽固。

生:方帽子不但自己不肯变,别人变了,他还继续坚守,最后气昏过去啦!……

师:是啊!这样顽固守旧的人我们就叫……

生:(齐)古董。

(学到这里,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得到渐进式的提升。)

师:是的,(拿着方帽子说)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让我们跟这种代表着顽固守旧思想的方帽子说再见吧!(把方帽子扔掉)

升华主题揭示道理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懂得今后要与时俱进、不因循守旧这一人生哲理,体现了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以渗透的方式,抓住学生的心理审美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地品味、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四、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主要教学目标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我们的课堂应当如何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呢?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善于捕捉教材里的传统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其次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课外,从生活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我在执教《将相和》这一课时将“斗”贯串整个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后私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家国情怀。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0自然段,画出描写秦王和蔺相如明争暗斗的语句,并作出批注。(“争”用红色凸显)

师:找出蔺相如和秦王暗斗的句子——保证璧的安全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生: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师:找出秦王明抢和氏璧的句子。

生: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

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生: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师:你们都看出来了,蔺相如看出来了吗?课文中哪里写到了?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用你这种语气说话,拿得回来吗?

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这话说得鬼鬼祟祟,不给。

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这话说得唯唯诺诺,不给。

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说得情真意切,给你吧。

师:璧回到蔺相如手中,立刻理直气壮,找个男生读读。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理直气壮,据理力争。好,谁再来读读。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果然理直气壮啊!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有胆有识、据理力争、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原文更加惊心动魄,听录音。将原文对照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语言简洁。

师:是啊。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此番争斗以蔺相如赢。争的只是块璧吗?

生:争的是国家的面子。

师:对。争的是国家的尊严!

师:“渑池之会”争的是什么?

生:赵王的尊严。

师:第三个故事争的又是什么呢?

生:争的是职位。

师:是职位吗?

生:廉颇争的是一口气。

师:“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导火线,第三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

学生通过学习对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开始只是理解到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但要让学生真正领悟人物的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通过再次品读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从而继承和理解传统文化,提高語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各自独立、又相互融通,只有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多元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并在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形成课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共同作用的合力,才能有效地推动现代教育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蔺相如核心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负荆请罪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将相和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负荆请罪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