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策略单元整体观照下的阅读教学举隅

2020-07-09邹秀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

邹秀

【摘要】习作策略单元教学价值取向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用习得的表达方法写自己的观察所得,读写之间的联结点很明显。要借助儿童的眼光或者从他们的视角来阅读,要有层次、有质感、多角度地去观察,更要学习思考,要依文习作,一课一得。

【关键词】儿童视角 多重角度 观察思考 依文习作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第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相比自成体系。从编写意图看,旨在“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单元学习要求,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这两条,一条指向阅读,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一条指向习作,习作内容就是用习得的表达方法写自己的观察所得,读写之间的联结点很明显。单元教学价值取向的定位非常明确,需要教师领悟意图,改变思路,精准教学。

一、儿童视角。童心童趣

选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用成人的眼光或视角来解读,则会变得固化或者僵化。如果借助儿童的眼光或者从他们的视角来阅读,则会展现一个成人们无法透视的原生态的生命隋境和情感世界。

《搭船的鸟》单看题目就充满了童趣,在成人们的眼中,这就是站在船头的一只翠鸟,可在儿童的眼中,这是一只搭船去捕鱼的翠鸟。文中有一段关于翠鸟外形描写的文字:“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段文字清新朴实,自然简洁,对翠鸟外形的描写栩栩如生,学生们读的时候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描写翠鸟外形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们很容易找出来:先写了翠鸟全身的羽毛,然后写翅膀,最后写嘴。笔者再次点拨:写动物时,我们一般会由整体到部分,由前到后,这篇课文描写翠鸟时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呢?学生们也都惊奇了,大家三三两两,探讨起来。最后得出结论:翠鸟站在船头专心地观察水面的动静,“我”不经意间一眼扫过去,看到一只翠绿的小鸟,很是惊奇。于是在船舱里仔细观察翠鸟,然后看到的是翠鸟带一些蓝色的翅膀。因为翠鸟一直在安静地注视水面,所以作者最后才看到它红色的嘴巴。

从儿童视角观察景物,率真、直接、创意、童趣,只是很多时候学生不自知,这就需要教师以儿童的视角引领学生去学习、去体会、去开启、去表达。领悟了《搭船的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写法,学生们在写小动物的外形时可谓“我手写我观”了。有的写:“大公鸡一身油光光的毛,两只金黄有力的爪子,小小的眼睛,却有锐利的眼神,再加上那又尖又硬的嘴,别提有多神气了!”有的写:“我家的小狗叫‘大黄,它有一双弹珠大小的眼睛,一只巧克力一样的鼻子,全身长着黄毛,像盖着一床棉被。”观察的角度不同,描写的顺序就有所不同。

二、多重角度,观动观静

观察是要有层次、有质感的。三年级学生是好奇的、爱观察的,但是缺少有目的的观察、有指导的观察。第五单元提供的《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课文对学生怎样观察做了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想象活动中把文字还原为观察,以感性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审美趣味。

《搭船的鸟》中对翠鸟的观察和描写是多重角度的。第二自然段是从静态角度描写翠鸟色彩之美,第四自然段是從动态角度描写翠鸟捕鱼动作的轻快敏捷。特别是翠鸟捕鱼的场景,时间极短,动作极快,用上了一连串动词“冲、飞、衔、站、吞”,这些连续动作的描写流畅、准确、传神。在教学完这一环节后,有一位教师随即在课堂上出示巴西龟捕食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观看完后,先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巴西龟捕食过程中的动作。随后学生们把自己捕捉到的动作一一分享出来:撕、吞、盯、擦、伸、缩、睡、咬、爬等等。最后把这些词语分类,哪些是吃前的动作,哪些是吃中的动作,哪些又是吃后的动作。教师要求学生选一个部分写,用上这些动词,注意衔接得自然。

《金色的草地》中对草地的观察描写也是多角度的。草地早上是绿色,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就是时序观察法。每个时间点观察到的草地颜色就是静态的角度了。

学生们长于描写静态的景物,因为静态的容易观察。静态景物有的还是脑海中已有的印象,靠着回忆有时也能写出来。动态的景物除了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外,还需要时间和耐心。有静有动,笔下呈现的景物才充满生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静态的景物,更要指导学生写好动态的景物。

三、观察思考,入眼入心

三年级习作是起始阶段,在指导习作方面每一位教师自是下了功夫的。布置观察任务,为学生提供可观察事物的例子;拓宽观察面,使观察的内容丰富多彩;亲自带着学生去体验观察。可谓课前做足了铺垫,可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仍然是无下锅之米,或寥寥几句,或一筹莫展。这是因为学生不仅要学习观察,更要学习思考。

1.观形而思神

形是可观可感的事物的外形、姿态、颜色、味道等。神是体现“形”外在特征的东西,也指“形”内所蕴含的精神。“形”靠一般的感官即可获得,而“神”却需要用思考来把握。借助思考,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并有所发现,如发现特点、发现美、发现规律等等。

雨后一只站在船头的翠鸟,引起了“我”一连串的思考:“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思考继而引起“我”更耐心细致地观察,看到翠鸟以轻快敏捷的身姿入水捕鱼,并用洗练传神、朴素精准的语言把这情景描绘了出来,从而解决了疑问——这只翠鸟是来搭船捕鱼的。这,是观“形”而思“神”的结果。

2.观物而思理

物是客观存在的,是可感可观的,而理却蕴含其中,只有靠思考才能获得。很多学生的作文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就是因为即使外在的描绘生动了、丰实了,可内在还是贫瘠。

《金色的草地》一课,门前平平常常的草地,草地上普普通通的蒲公英,带给小哥俩不少快乐,引起了“我”的观察,发现了鲜为人知的景象:早上,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又变绿了。这有趣的发现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为什么呢?“我”又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秘密所在: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早上,蒲公英花朵合拢,草地是绿色;中午,花朵张开,草地变成金色;傍晚,花朵又合拢了,草地就又变成绿色的了。多么有趣可爱的蒲公英!使读者也共情并产生喜爱之情,从而推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意。正是这种“理”,成为文章的灵魂,增强了文章的认识价值。

四、依文习作。一课一得

习作策略单元,凸显“阅读铺路,读中学写”的理念,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而在文本理解、积累语言方面则不做过多要求,让学生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和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习作。

《搭船的鸟》中,学生学习静态观察法和动态观察法以及连续动作的描写方法;《金色的草地》中学习时序观察法以及“提出问题”“发现原因”的表达技巧。阅读和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通过“交流平台”的讨论、交流,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再通过“初试身手”初步尝试应用,然后借助两篇贴近儿童生活的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进一步感知方法。最后,在单元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中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所得,学写自己的观察所得,形成单元成果。

笔者分别针对两篇习作例文进行单元习作,指导学生用在阅读课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也写两篇作文,一篇是“我家的小动物”,一篇是“我种植的大蒜苗”。“我家的小动物”这篇习作,笔者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某一种小动物,观察它的外形,活动时的动作。“我种植的大蒜苗”笔者更是提前让学生种了一些大蒜,每天观察,并用好“观察记录单”,记录大蒜每天的生長变化情况,还鼓励学生通过拍照、拍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观察中的发现。观察有了素材,表达有了方法,学生习作也就言之有法、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了。

习作策略单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从导语到阅读课文,从交流平台到初试身手,从习作例文到单元习作,六个部分聚焦“观察”这一核心点。这个核心点使在形式、内容上都完全不同的六个部分具有了一种向心力,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教学功能:从观察方法到观察实践,从片段练习到语篇写作,从个体练习到交流中提升,在逐次进行的学习中不断获得学习体验,不断进行心理经验的叠加,从而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历程中来完成对一种或一项习作能力、习惯的培养。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多通道开展儿童戏剧创作活动探究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