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音乐“和声感”的三个路径

2020-07-09李莺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声部乐器节奏

李莺

【摘   要】“和声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在节奏叠加中启蒙”“在乐器合奏中表现”“在多声部合唱中提升”这三个路径培养小学生的“和声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和声素养和音乐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和声感

和声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法则发声而形成的音响组合,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要素。通常认为和声就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其实这仅是和声的一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有节奏与歌曲相结合产生的和声,歌曲演唱与乐器伴奏产生的和声等。这些和声不仅能丰富音乐的音响效果和色彩,也影响着音乐情感的发展。

“和声感”是学生体验和声的能力,即一种具有纵向音乐思维特点的辨别能力。良好的“和声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作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在音乐实践中,通过节奏和声、演奏和声、合唱和声这三条路径,丰富学生的“和声感”,提高学生感知和声、表现和声、创造和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和声音乐思维。

一、在节奏叠加中启蒙“和声感”

音乐节奏是一种保持一定速度的快慢节拍,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教师可以通过节奏的叠加,让学生感知和声的特点,发现和声的乐趣,模拟和声的效果,启蒙“和声感”。

(一)音乐恒拍,感知和声的特点

恒拍是指用稳定的速度拍击出恒定不变的节拍。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或者“× -”等恒定的节奏,和着音乐进行拍击,感受音乐与恒拍叠加产生的和声,感知和声的特点。例如,《国旗国旗真美丽》是一年级学唱的歌曲,歌曲节奏简单、抒情。教师在教学第一、二乐句时,请学生按照“击掌+拍腿”的形式拍打“×  ×”恒拍,并与旋律、歌声共同形成和声(见图1),使学生直观感知和声的特点,从而建立和声的概念。

(二)叠加节奏,发现和声的乐趣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关和声的教学要求均为梯度渐进。一年级没有多声部合唱的要求,但是有节奏叠加的和声。如教学《大家来劳动》一课时,“××”“×”和“× –”的节奏练习简单枯燥。于是,教师创设大扫除的情境,请承担不同劳动任务的学生根据劳动特点和节奏设计不同的劳动号子,教师用歌曲的第一乐句“嗨哟加把劲哟”与学生共同组成丰富的和声(见图2),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从简单的恒拍到二声部甚至三声部的节奏练习,逐渐形成了和声的叠加效果。教学中,学生既能感知和声的特点,又发现了和声的乐趣。

(三)声势节奏,模拟和声的效果

教师常在低年级教学中运用声势律动,即运用拍手、跺脚、捻指等其他能发出声音的人体动作。例如《动物说话》是一年级的学唱歌曲,其中多处出现间奏(见图3)。在学生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间奏处用“××”“×”节奏来表现动物欢快的情绪。这种用身体做乐器的声势节奏活动简单有趣,深受学生喜爱,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和反应能力。肢体配合节奏模拟和声效果的办法,既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的创造力,又让学生在有趣的声势中体验并强化“和声感”。

二、在乐器伴奏中表现“和声感”

合奏是指许多乐器分别按不同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识别和声曲谱、练习乐器伴奏、创编伴奏曲谱来表现“和声感”。

(一)借助曲谱,直观识别和声

曲谱,是记录音乐音高或者节奏的各种书面符号有规律的组合。在低年级教学中,伴奏多采用打击乐器。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还不能熟练地读谱,乐器伴奏曲谱大多将乐器的图例标注在歌词下面,要求学生能够看着曲谱中的乐器图例进行伴奏。如《可爱的小象》的曲谱中,呈现了响板和碰铃两种乐器的多声部合奏。这种方式直观体现了和声的表现特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乐音的组合,便于学生识别伴奏形成的和声,表现“和声感”。

(二)练习伴奏,合作表现和声

随着节奏“和声感”的增强,音乐能力的提高,音乐素养的丰富,学生开始尝试独立识读伴奏曲谱,通过合作练习更好地表现和声。《原谅我》是三年级上册中一首3/4拍的美国民歌,要求用鈴鼓和三角铁进行分声部合奏,两个声部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见图5)。从曲谱中可以发现,三角铁的节奏始终是恒拍“× × × |”,演奏难度并不大。铃鼓声部的节奏相对复杂,既有“×.× × 0 |”拍鼓节奏,又有“×///–0 |”摇铃节奏,需要铃鼓声部的学生先找到摇铃、附点及休止符的特点,通过反复练习逐步熟练后,两个声部才能进行合奏。练习伴奏时,要训练每个学生在演奏中聆听自己声部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声部的关系,尤其要忠于节奏,不抢拍、拖拍,才能完美表现和声的效果,表现歌曲的情绪。

(三)编创伴奏,综合表现和声

音乐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编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清晨》一课中,就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清晨》编配伴奏。“什么音色的打击乐器适合这首歌曲?”“怎样的节奏、怎样的演奏方式才能表现清晨的特点?”“不同的打击乐器如何做到声音和节奏的和谐?”这些问题不仅考验学生对打击乐器的了解程度,更考验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编创能力,是对学生“和声感”表现的挑战。有学生认为,歌曲的第一部分轻快活泼,可以用清脆的响板表现情绪,双响筒可以作为间奏和长音的修饰,碰铃回音的特点很适合表现强拍;第二部分旋律优美,可以继续用碰铃表现强拍,但要补充其他乐器演奏欢快的节奏,与旋律形成反差,凸显旋律特色。此外,有学生提出,第一部分有多次反复,每次反复可设计不同的伴奏。这种编创没有固定答案,要根据是否具有美感、是否表现歌曲的意境等标准来评判创编伴奏的和声效果,在综合表现中进一步提升“和声感”。

三、在多声部合唱中提升“和声感”

多声部合唱依旧是当下培养学生“和声感”的主要路径。教师可以通过卡农和声、音程和声、创作和声,在多声部合唱中提升“和声感”。

(一)卡农和声,体验基础合唱

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是指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个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轮唱也是一种卡农,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是以先后相距一拍或一节的方式齐唱,由此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最后同时结束。轮唱中,后一个声部像是前一个声部的回声,由此形成了有趣的节奏,学生能从中找到和声效果。小学生学习卡农轮唱是从二年级的《两只老虎》开始的。教师创设出两只老虎一前一后追逐的情境,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行进一小节后进入。轮唱形式帮助学生训练音准音高、把握节奏、控制音色音量,领略到不同声部交织在一起的和声效果。

(二)音程和声,掌握合唱技巧

小学阶段合唱和声一般是音程和声,歌曲多为三度和声,到高年级才会出现五度和声。由于低声部的旋律性不强,易被熟悉的高声部影响,这也成为合唱教学的难点。以《红蜻蜓》为例,其第一声部旋律起伏大,音域达十度,第二声部是围绕主音do起伏在三度、四度之间,歌曲的和声色彩十分浓厚(见图6)。针对《红蜻蜓》的音阶,反应训练应着重练习三度、四度的音程:在一个垂直线上标上音阶,教师的双手分别代表高、低声部,学生按教师手指指向,反复练习单音和双音切换,为歌曲和声做铺垫。两声部合唱时,高声部演唱歌词,低声部用课堂乐器演奏加深对旋律的印象,再唱旋律。通过音程和声练习,低声部学生学会聆听自己声部的声音,在把握音准的同时,还要注意力度记号,控制音量,掌握与其他声部融合的合唱技巧,进一步提升“和声感”。

(三)创作和声,提升合唱能力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表现和声,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他们提供创作和声的机会。和声创作,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和声感”的重要标志。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是一首齐唱的歌曲,没有声部的分配。教师请学生将简单的齐唱改编成轮唱,利用歌曲中的模进创作手法,请学生自主创作几个模进的乐句,与乐句组成简单的三度音程和声,结尾做适当改变(见图7)。为了表现歌曲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造成此起彼伏的说话声效果,学生又将歌曲的第二乐句创作为二声部轮唱和声。经过学生的自主创作,和声效果变得丰富且难度不大,有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创作和声的流畅性与和谐感,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

“和声感”的培养,应着眼于和声素养的提升,从低年级抓起。可通过“在节奏叠加中启蒙”“在乐器合奏中表现”“在多声部合唱中提升”这三条路径,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升“和声感”,培养学生感受、表现、创作和声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和声素养。

参考文献:

[1]鞠丽丽.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北方音乐,2019(6):194-195.

[2]毛梦芸.新体系下小学音乐低段节奏和声感的训练初探[J].北方音乐,2018(1):114-115.

[3]张敏.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和声感”培养[J].北方音乐,2014(8):159.

[4]张趁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初探[J].北方音乐,2019(7):191-192.

[5]赵苏.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十一)——“和声感”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17(11):46-49.

(浙江省杭州市留下小學   310023)

猜你喜欢

声部乐器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节奏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乐器
轻快漫舞
乐器也疯狂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复调音乐的认识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