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综述

2020-07-06胡瑞林

青年生活 2020年21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

胡瑞林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变以及自媒体网络环境在我国的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多种矛盾以网络舆情的形式加以表现,给我国网络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的重要指示,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热潮。

关键词:网络舆情场;形成机理;舆情治理

引言:

网络舆情的字面意思即可理解为网络民众的观点言论,因此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的测度工作实质上是对网络舆情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的根本。回顾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网络舆情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公众认知状态以及泛在网络媒体等条件下协同而成的产物,因此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分析与测度的研究也必然要将上述要素有机整合。此外,又由于网络舆情受众观点的范畴除显性文本信息以外更揽着多种受众的信息接收和使用现象,所以导致观点测度实践过程势必会涵盖诸多极为复杂的变量,面对上述问题,需寻觅一种能整合宏观与微观,部分与整体,定性与定量,局部与全局相统一的可测功能体系,以便于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的诸多测度目标。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尝试以场论为理论基石,通过引入网络舆情场的概念从而将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内隐认知与外显信息行为之间原始混沌的复杂关联体系化、规律化,进而探索网络舆情场域内的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方法与路径。

1. 网络舆情分析介绍

1.1网络舆情内容分析

网络舆情内容分析是对网民在网络舆情参与过程中产生大量在视角、可靠性和意图变化范围都及其宽泛的评论性信息进行语义挖掘、情感分析、观点挖掘、观点演变的概率统计等。

通过数理建模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研究也较为普遍。有研究以网络舆情中话题的细粒度分割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网络舆情中评论的主题抽取与情感识别模型,以此来分析网民对于舆情事项的认知偏好。有文献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出发分析无标度网络特性下的观点形成算法、观点交互算法和构建舆情阶 段 演 化 模 型。 而 诸 如 Voter  Model, Sznajd, Deffuant,Hegselmann-Krause,CODA等经典的离散/连续观点分析模型有关文献已经做出十分详尽的描述,在此恕不赘述。网络舆情内容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既有信息的語义层面描述网络舆情受众群体的应激反应状态,进而从现存现象中模拟推演网民群体或个体的观点认知走向。

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语义分析或建模分析两类主流方法各有利弊:语义分析过于依赖词典工具的功能表现,对于隐蔽词汇的识别分析不够敏感。数学模型能根据例化事项实时调整训练集,但精准度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两种方法深度融合互补优劣将成为网络舆情内容分析的必然发展趋势。

1.2网络舆情运动特征分析

以信息运动的视角对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的路径主要分为模型仿真和复杂网络分析两个维度。

依托复杂网络分析的研究过程是将数据空间内的待分析目标看成网络舆情发酵空间中的行动者以及行动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社交关系、信息交互关系、血缘关系、隶属关系等),剖析不同关系类型的网络结构从而复刻舆情信息的运动质性。有文献分析了网络伪舆论在无标度、小世界、随机网络中,随机网络中的传播模式与扩散规律。有研究提出了基于舆情受众个体参与信息传播的“从众”和“阈值”的舆情传播网络的链路预测方法。而凝聚子群、节点中介度、中心度等复杂网络分析指标在揭示不同类型的信源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所起作用、网络舆情信息活跃用户的刻画任务上都有良好表现。另外有学者提出将网络舆情受众的社交关系,心理、观点、客观环境整合形成一个超网络空间,进而从多个维度开展舆情信息传播网络的超点度中心性、超边度重叠度等动态拓扑指标分析。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传播演化研究中主要从某一个关系维度出发构建出复杂网络图谱,而后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理论中的量化测度指标进一步分析。另外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研究中,主要观测的是网民信息行为的量变性如何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状态与演化方向,而网民主观情感与观点内容的质变性对网络舆情进程的影响往往有所取舍。

1.3网络舆情信息受众分析

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行为主要是发布消息、转载、回复、点赞/点踩等信息行为。分析受众的信息行为有助于从行为学的视角揭示信息受众对于舆情事项的隐性心理状态和变化规律。有文献分析了公共事件的走向是如何被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行为所影响,并且提出适当的负面影响消弭策略。有研究对网络用户之间的信息行为关系根据不同的行为属性进行权重赋予,实现网络用户行为数据的量化统计。有文献以政府网站访问日志为数据对象,对隐含其中的访客信息行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实现以网络群众的行为规律为导向的优化政府社会治理工优化策略。此外还有研究着重刻画网络突发事件参与受众的自然属性、舆情信息获取偏好和易于引发关注的舆情信息特征,模拟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从众过程,并对不同类别信息特征的用户引导安抚范式加以揭示。

2结论

可以预见的是场理论和网络舆情场概念的介入,势必能促进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与情感的定性定量混合分析机制以及网络舆情场域之中的舆情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回应日益苛刻的网络舆情分析治理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芷铭,周玫,宁朝波.基于情感本体的网络舆情观点挖掘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4,33(5):143-147.

[2] 黄 卫 东 , 陈 凌 云 , 吴 美 蓉 . 网 络 舆 情 话 题 情 感 演 化 研 究 [J]. 情 报 杂志,2014,33(1):102-107.

[3]王根生.无标度特性下的网络舆情演化迁移元胞模型[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 34(5):1085-1090.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组织文化认同的扩展性定义、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
建筑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
建筑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