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应对策略

2020-07-06李佳洋刘文利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李佳洋 刘文利

【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家庭教育;性别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2-0030-04

【作者简介】1.李佳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博士生在读;2.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性别刻板印象概述

刻板印象作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特定群体建立的相关认识、观念与期望的集合,是对相应群体成员进行评价与判断时予以参照的相对固化的认知结构,其影响遍及各种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对于个体的行为决策及社会参与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性别刻板印象是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的重视。[1]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活动、角色、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这种印象并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个别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使人们认为某类性别角色具有某种特点的固定观念。[2]1894年,英国性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 H. Ellis)《男性与女性》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性别角色开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1936年,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学者约瑟夫·普莱克(J. H. Pleck)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為规范。[3]但是,人们也发现刻板印象对于认知目标会产生偏颇的判断和行为,即刻板印象最终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偏见与歧视行为,从而引起社会不公和群际冲突。[4]近年来,研究者对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如人格特质、注意偏好、社会判断、推断决策、行为解释、学业成绩等。[5]

传统的社会观念会带给人们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而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又会通过传统的教养方式,要求儿童按照各自既定的性别角色行为规范去成长。儿童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定势及性别观念,是成年人高度明确的概念和信念的基础,也是影响成年人性行为的重要因素。[6]幼儿阶段既是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任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都不应该被忽视,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性别意识的培养,更应引起重视。[7]

二、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现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存在消极影响。有研究发现,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儿童的兴趣或对未来职业的选择。[8]美国马凯特大学心理学院学者奥斯瓦尔德(D. L. Oswald)等人的研究认为,许多人相信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科学是适合男性的学科领域或生涯职业,较不适合女性,即数学-性别刻板印象。[9]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在职业选择上会对个体造成消极影响和不公平,还会将才华横溢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这些信息可能会损害女性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亦有研究发现,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个体对完成任务的预期下降,即自我效能感降低。[10][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埃利斯·保罗·托兰斯(E. P. Torrance)认为,对性别的偏见是培养创造力的绊脚石,因为创造力需要敏感——女性的特质,同时又需要自主性和独立性——男性的特质。智商高,特别是创造性和独创性强的孩子一般是女性式的男孩和男性式的女孩。[12]

三、家庭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家庭中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在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成长、生活、接受教育,在教育下一代时,难免会有意无意地因儿童性别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和评价态度,如为儿童取名的差异性,正是因为对不同性别儿童抱有不同期待的典型。[13]穆青认为,父母对待不同性别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儿童早期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成人世界的性别规则传递给儿童,如男孩哭的时候,父母会告知他男孩必须坚强,不能哭,不能撒娇;当女孩大声说话或蹦蹦跳跳时,父母会告知她女孩要温柔、笑不露齿等。[14]李林仙认为,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形成是通过两方面起作用的:一是通过父母提出期望,令子女朝着父母预期的性别角色方向发展,从而使子女将这些期望同化为自己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二是父母的态度和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15]

四、应对家庭性别刻板印象的策略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性别意识、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父母的教养方式中包含着性别角色教育,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使儿童在生活中逐渐获得并丰富其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因此,父母要重视自身及家庭环境对儿童性别意识发展的影响。

1.父母要提升性别教育意识。

在社会生活中,家庭、学校、社会所产生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它将一些认识延伸到实际上并不属于性别差异的其他方面,进而对性别群体中的所有成员进行扭曲性的概括。[16]这些扭曲和一概而论会对儿童的认知和成长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会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而增强和固化。儿童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惯获得有关性别角色的信息,尤其是父母的行为;而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流露自己对性别角色的态度和看法,并通过生活互动传递给儿童。因此,父母必须提高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意识,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性别教育。科学的性别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后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2.性别教育应从孩子出生开始。

年龄是性别平等意识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会出现一种持续的、渐进的变化。[17]研究发现,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自婴儿期就已经开始,并在学前阶段逐步增强,至5 ~ 7岁间达到顶峰。[18]纽约大学学者黛安·鲁布尔(D. N. Ruble)认为,学前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构建阶段,即学前儿童在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时候,通过接触周围与性别相关的行为、活动或现象,在大脑中产生一种与性别有关的初步印象,随后进入性别刻板印象加深阶段,随着学前儿童智力水平的提升,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僵化程度已经达到最高;第二个阶段是灵活性阶段,学前儿童此时已经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性别刻板知识去看待周围的社会个体和团体。[19]因此,性别教育越早开始越好,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应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性别意识及性别角色教育,并减弱自身以及家庭环境中已有的性别刻板行为,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性别观和价值观。

3.性别教育离不开家园合作。

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会随其生活及教育环境的强化而增强,有研究显示,3 ~ 5岁是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性别观念、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等的养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自身是否具备科学的性别平等意识和价值观,将深远地影响幼儿的性别观念和行为的塑造。幼儿园与家庭都是培养幼儿性別意识、建立科学性别观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家园性别教育的沟通及合作,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顺利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4.提升孩子的认知及辨别技能。

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又擅长模仿,大众媒体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动画片、电视剧、电影、广告以及儿童能接触到的服饰、玩具、游戏等向其传播与性别有关的价值观和意识。卜卫认为,大众传媒是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体现的男性的坚定、自信和女性的柔和、有同情心等都会是幼儿模仿和学习的主要方面。[20]幼儿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不科学的性别意识的影响,不利于其性别角色的发展以及性别意识的构建。因此,父母除了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外,还需要帮助孩子进行媒体信息过滤,帮助他们学会辨别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科学性。

5.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

在幼儿性别意识的启蒙阶段,父母的性别刻板观念会在日常的交流和行为中影响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机会以及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孩子在挑选玩具、参与游戏、选择与男孩还是女孩做朋友等方面,父母都应尊重孩子,给予孩子陪伴、理解和支持。当男孩玩布娃娃、女孩玩枪炮时不阻止、不呵斥;当男孩哭泣时,告诉孩子“如果想哭,你就哭出来”;当女孩说“我长大了想当飞行员”时鼓励孩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刻意用“男孩标准”或“女孩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长为最独特的自己。父母在这个阶段应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没有固定的游戏、玩具和模样”,并且帮助孩子获得“差异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的认知,这有助于孩子接纳不同、消除歧视,学会欣赏世界的多元,建立包容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等.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应用心理学,1999(1):14-19.

[2]BANAJI M R,GREENWALD A G. Implicit Gender Stereotyping in Judgments of Fam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2):181-198.

[3]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等.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1):99-104.

[4]SHERMAN J W. Development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Stereotyp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6):1126-1141.

[5]钱晓萍,王美芳,张庆,等.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注意偏好的影响:性别图式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58-61.

[6]陈璐,卢清.家庭教育对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3):134-138.

[7]杨青,李巧云.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幼儿任务难度选择及表现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2):99-107.

[8]BIAN L,LESLIE S J,CIMPIAN A.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Intellectual Ability Emerge early and Influence Children's Interests[J].Science,2017, 355(6323):389-391.

[9]OSWALD D L , HARVEY R D . A Q-Methodological Study of Women's Subjective Perspectives on Mathematics[J].Sex Roles, 2003, 49(3/4):133-142.

[10]CADINU M, MAASS A, FRIGERIO S, et al. Stereotype Threat: The Effect of Expectancy on Performance[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 33(2):267-285.

[11]WOOD R,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3):361-384.

[12]罗润生.幼儿性别心理发展及其教育初探[J].江西教育科研,1993(3):53-56.

[13]王恩国.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对教育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6-8.

[14]穆青.当今女中学生的性别压力与性别理想[J].北京青年研究,2003,12(2): 33-38.

[15]李林仙.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1995,13(4): 17-22.

[16]武萌,陈洪岩,郑希付.小学生对于欺负/被欺负问题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研究,2010,3(4):81-84.

[17]RICE T W, COATES D L. Gender Role Attitudes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J].Gender & Society, 1995,9(6):744-756.

[18]MARTIN C L, RUBLE D.Children's Search for Gender Cues: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Gender Development[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 13(2):67-70.

[19]RUBLE D N, HIGGINS R E T.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Achievement Evaluation: Motivational Implications of Self-Other Differences[J]. Child Development, 1994, 65(4):1095-1110.

[20]卜卫.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7(2):28-35.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