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回归研究

2020-07-06杨桦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情境设计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教学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课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还能拓展视野和丰富知识底蕴,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尤为重要。新课标背景下广大教师需进一步更新和转换观念,打造多元化阅读形式,创设体验式阅读情境,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回归。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课标  转化观念  语文核心素养  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64-02

引言

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教学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不仅要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需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情感的体验。新课程背景下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创新,构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多层次阅读课程教学体系,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回归,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一、新课标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明确指出,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式各样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去强化感受,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品味文字中的语言魅力,进而提高语文欣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字的表达水平,全面培养出更上乘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以及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形成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不同文章体裁与表达形式,从多个维度有章可循的品读文学作品,在文化、语言、审美及情感的层面品位语言的丰富性,感受文学的美学价值,升华自身的文化体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从各个方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语言的构建、思维的发展、审美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会了阅读,就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碎片化阅读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课时紧张,任务繁重,许多教师不得不采用截取书中经典片段让学生阅读和赏析的教学方法,以期让学生获得对整本书的大致认识。但长此以往无疑违背了高中语文新课标设立“整本书阅读与探讨”要求,失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不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看似对教学内容有目的和有意识的选择,但实际上也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陷入“碎片化”的陷阱,削弱了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积累难以凸显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获取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经过深度的思考,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深度學习的能力,甚至混淆已有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对于处于知识系统建构重要阶段的高中生明显弊大于利。

(二)粗浅式阅读违背了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阅读是一个细细咀嚼的过程,在消化吸收作者作品的意象与内涵,有人说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不利于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内隐价值,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流于粗浅式的教学流程。学生在相对程式化的指导下机械的、无深度地阅读,不求甚解的单纯追求量的积累。这样的阅读学习不仅显得蜻蜓点水,也是缺乏个性的泛泛而读,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一些教师让学生进行单方面的阅读,教学方法上过于单一,让高中语文阅读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看似教学效率较高,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来促进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直觉与空间连续性,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亟需研究探索出形式丰富而又切实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三)被动式阅读让学生失去阅读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被动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去阅读,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缺乏信心,偏向于运用牵牛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即教师先入为主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牵引学生去阅读而忽略了主动阅读的意识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迷失”,只有对“标准”的理解,没有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产生了“丢失”,只有对教学的被动接受,没有对阅读主动的探究和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让阅读课名为学生阅读课,实为教师分析课,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对作品内容却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情味的体悟了,最终会丧失学习的热情,迷失阅读的方向。而阅读是一件主动性很强的活动。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策略与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形成

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据他们身心和学习发展规律去整合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更新和转变观念,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专门设立了“整本书阅读与探讨”任务群,意味着阅读教学应突出“整体性”特征,而不是追求相对单一的目标,这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不谋而合。阅读的体验是完整的,阅读的思考是系统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连贯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要特别突出“整体性”的理念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阅读和多元的思考。教师还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充分考虑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大方向,还要兼顾学生的语文知识发展,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多角度,整体性的阅读,对阅读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阅读中创设情境,掌握各种记忆及学习方法,彰显阅读学习的多维性、开放性以及内容交叉性,真正成为语文阅读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打造多元化阅读,提升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深度领悟文章含义、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高要求和理想,增强文化自觉堪称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要义。高中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教师需要对文化进行升华转化,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基础上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知识,通过阅读才能更好的传承祖国文明实现文化“增值”。高中阅读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浓郁书香文化,打造多元化的阅读形式,将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转化为文化获得传承的过程。根据语文核心素养来确定阅读议题,规划阅读范畴,创新阅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课型来与核心素养相匹配,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和过程的指导,探索在阅读中切实提升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的方法。譬如定好阅读主题、目标、基点、内容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阅读活动,而在阅读反馈评价时,教师应该摒弃课外阅读、课内检测的评价方法。

(三)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

情境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生动具体的学习氛围场景,强化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功能,注重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不断交汇碰撞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心理机制实现有意义的内化。情境式教学核心在于挖掘了学习者大脑的潜能,激发情感体验,弥补综合知识的短板,这在文学、艺术及审美等内容的教学中效果尤其显著。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让真、善、美三者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合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中。作家用文字表达思想,用语言塑造形象,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以个性化的艺术书写建构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的文学世界,表现出良好的叙事直觉为读者提供营养丰足的精神食粮,引发他们对于美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邹荔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8(3)

[2]何海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2)

[3]黄菊.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文教资料,2018(6)

[4]李秀梅.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9(15)

作者简介:

杨桦(1977.9-),女,汉语言文学学士,中教一级,任教于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

猜你喜欢

情境设计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高职《图片处理》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