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2020-07-06陈锋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有效对策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陈锋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发展方向,要实现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科目标,不仅要让小学生掌握教材之上的基础知识,还应该积极拓宽教学途径,多元化知识获取途径,丰富知识视野,将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充分挖掘出来。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34-01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教育概念,并且迅速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语文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积极革新教学模式和理念,从教学形式的优化,到教学内容的设计,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导向,全方位提升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定义

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因此核心素养是小學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提升语文教学导向性的关键因素。但是究竟何为核心素养?首先是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条件。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言技能,同时还需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文化素养,这些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积极优化教学形式,将提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领导位置,在课堂上也总是围绕课本教材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课本,无法涉及到课外的知识,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上做出更新,结合课外知识内容对教材进行整合,切实开阔学生的眼界。很多教师对语文知识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总是将背诵记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切实掌握语文知识的含义,仅仅将知识死记硬背下来,长期如此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降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明确教学理念,背诵记忆只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还要对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本身的思想较为稚嫩,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慢,遗忘旧知识的速度较快,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采用“结合旧知识进行新知识教学”的方式,由旧知识的复习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巩固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系统,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养成严重的依赖性思维,对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教师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由过去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领导者转变为现如今的知识引导者,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探索多元化学习方式,全方位提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积累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枯燥,长期如此教学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固化和惯性思考,降低本身的语文创新能力。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师是教学的权威者,在课堂教学上总是以严厉的姿态面对学生,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害怕等情绪,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或者有疑惑的时候不敢向教师提问,主观能动性较低,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潜能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由过去的“学什么”转变为“为什么学,怎么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思维,减少思维依赖性,在课上课下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有效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馈,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将蒲公英、苍耳等植物的特点向小学生展现出来,让小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了解,这样就能在打好教学基础的同时,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一举两得。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选择相关题材的文章让小学生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积累语文知识,长此以往,将大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强化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一定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素质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重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做出更新与转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养成开放性的思维。

比如老师在讲解《回声》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回声现象,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将小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先让每个小组自己动手进行回声实验,亲身感受回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回声。这种教学形式加强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消除小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进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宜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是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将核心素养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创新和优化教学形式,提高语文教学的导向性和目标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建华.把握学科特色,突出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8(12):30.

[2]谢紫燕.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灵魂[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9(1):69.

[3]张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51.

猜你喜欢

有效对策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