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2020-07-06刘沧田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素质

【摘要】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对如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进行初步探究。总结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完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以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为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形成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地协调观  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190-02

伴随新课程教育内容的改革,新课程标准中将人地协调观纳入到地理核心素养的思想价值观培养中,通过这一教育目标的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系统性的认识,并正确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人地协调观培养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缺少深度等问题,这些影响因素的出现无法强化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降低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为了全面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应该认识到影响课程质量的相关问题,通过科学教学方法的整合以及课程教学的创新,改变以往单一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稳步发展。

1.人地协调观及教育价值

所谓人地协调观,通常是指对人类和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科学认识,通过这一认识理念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更理性的看待人类发展以及环境问题,并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观念,时刻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意识,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为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2.1强调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伴随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文化探究环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通常状况下,在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为了实现问题引导教学的有效性,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构建问题探究性的教学环境。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思维,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问题引导方法的构建,以避免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对地理环境认识薄弱等造成的影响。教师在进行问题探究中,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精确的问题探究,提升学生对人地协调理念的认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的课程讲解中,由于该课程内容具有抽象化的特点,若教师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无法更形象的掌握气旋以及反气旋等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台风”的天气实例,整个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之后,让学生思考:“台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危害?反过来,人类活动对台风形成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通过这种探究性问题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反思人类活动与大气运动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感性思维,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实现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为学生地理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

2.2强调因地制宜,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内容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存在紧密关联,例如,在地理知识中,任何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都与一定时空内容的状况存在着客观关联,导致不同地理环境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人地协调观融合中,强调人类的主体价值,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分析,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全面性、系统性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了解,展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人地协调观融入的价值。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必修二“城市化”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城市化定义的理解,可以将城市化与其影响的地理环境进行结合,并联系本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知识。例如,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探究小组,小组中思考地区十年的发展及变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收集、城市化地理环境的变化等,进行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对比,之后在课堂上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学生在这种问题探究中,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掌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与自身和谐关系的协调,提高学生对城市环境以及当地发展限制因素的认识。

2.3创新教学技术,融入人地协调观

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特点,为了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师应该认识到人地协调观与高中地理知识融合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一,创设信息获取平台,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人地协调关系。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进行信息资源的筛选,以更好的整理人地关系之间的相关素材,并通过图像、视频以及文字等方法,将课程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观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人地关系,满足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第二,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引导学生关注并体验人地关系。在当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复杂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原理学习兴趣,应该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强化深化教学实践。知识讲解中可以从简单入手,逐步深入,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人地关系认识,以达到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目的。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理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应该在实践中为学生创设独立性、开放性的活动环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以提升自身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暖”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让学生探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学生在讨论中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小组探究以及决策扮演等,对相关措施进行总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低碳生活理念、产业调整以及农作物培养的全新方法。在这种多样化的问题探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人地协调观,展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为了实现人地协调观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限制人地协调观融合的因素,通过人地协调观的明确、因地制宜教育理念的确定以及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构建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满足学生对地理学习需求,为优化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以及教学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梁婷,李红.基于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设计——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19):86-87.

作者简介:

刘沧田(1974.10-),199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从事地理教学研究21年,近年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获“学科标兵”和“县级优秀教师”称号,擅长于教育教学研究,中级职称。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