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被疫情改变了什么

2020-07-06栾兆琳

大众健康 2020年6期
关键词:分餐分餐制公筷

昨天闺蜜给我讲了一件趣事。她去小区附近的超市买菜,下楼发现忘记戴口罩了又不想回家取,心想速去速回吧,但是走到超市门口却没有进去的勇气,于是只好回家戴上口罩再出来。她说,她不是害怕病毒传染,而是有种没穿衣服的感觉。

同感!

虽然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早已处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当中,但是戴口罩这件事却似乎已经融入了大家的生活中。走在大街上,几乎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办公室里也仍旧有戴着口罩上班的同事,出门之前家人之间的相互提醒由“别忘了带手机”变成了“别忘了戴口罩”。有预测说,戴口罩将成为一种永恒的生活方式,并且出现了“口罩文明”这个新词汇。经过了3个月的“戴口罩专项训练”,很多人已经从“不舒服”变成“习惯了”。

戴口罩可以防病毒、防雾霾、防粉尘,天气冷的时候还可以防风保暖,甚至还有人调侃说戴口罩有利于赶跑“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体重。原因是由于大家无时无刻不得不戴口罩,吃零食就变得不那么方便,谁也不愿意因为一口零食,增加生命的威胁,于是非必要,不进食,更不吃零食,“四高”就这样奇迹般地消失了。

新冠病毒除了送一个“口罩文明”的福利给我们,还带来了其他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中同学老唐三年级的儿子小唐外出回家从来都做不到好好洗手,家里怎么教育都没有成效。经过了这一场疫情的冲击,小唐已经将七步洗手法烂熟于心,而且还在小红书上拍摄了视频去教别人。不但如此,小唐还自发成为家里的卫生监督员。每个回家的家庭成员都会被他督促先去洗手换鞋,不洗手不要摸别的东西。老唐很欣慰,他说,相信孩子在童年时养成的卫生习惯会伴随一生。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项调查显示,66.5%的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分餐制和公筷行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吴丹是一名内科医生,她在女儿幼儿园的家长群里发起了分餐制的倡议,不少家长都赞同并且一起相互鼓励开始实施。吴丹说,她一直觉得分餐制是一种更进步的进餐方式,想在家中实施。可是家中其他成员一直以不方便、不热闹为由拒绝这种方式。疫情的发生给她的设想带来了实现的契机。她成功说服了父母和丈夫,更换了大小更适合分餐的餐具。“其实一点都不麻烦,就是一个习惯的改变。”吴丹说。分餐后两个月,吴丹发现,家里剩菜剩饭的现象少了,对于家庭做飯量的掌握更加心中有数了。居然还带来“买一赠一”的惊喜:“我跟老公每个人瘦了5斤。”

养成了分餐的习惯后,吴丹准备下一步在家中推行公筷。多人用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就是传播病原微生物。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和家庭吃饭不分餐,筷子、勺子可自由出入汤盆、菜碗是有关系的。只要一人是细菌感染者,家庭其他成员就有感染的风险。“在家里都能够分餐和用公筷的话,以后外出就餐就更会注意这方面了。”吴丹说。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曾在《柳叶刀》上发布过一项分析:全球13%的癌症归因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导致癌症的元凶排名前三的病原微生物是幽门螺旋杆菌、HPV和乙肝病毒。其中,幽门螺杆菌和乙肝病毒都可以通过饮食传播。据报道,在东北,习惯了“大锅炖”的人们开始将食物分装在盘子中,每桌都配备好公筷公勺;在四川成都,食客们钟爱的火锅,也都开始推行分餐,每个人都配备两双筷子,一双公筷夹菜,一双私筷自用;在浙江,许多农家乐恢复营业之后,纷纷推出“分餐制”,或者提前为客人分好餐食,或者采用自助餐形式,让客人自己取用。

疫情也帮助很多人看清了真正的需要。

小郭原是个淘宝达人,每周都要收十几个快递。疫情期间,小郭担心通过包裹会传播病毒,因此把自己旺盛的购物欲抑制下来。一段时间之后,小郭发现其实自己过得挺好,衣服不仅够穿,而且改变搭配,还很有新意。首饰和化妆品也都够用,原来不需要买那些新品,也可以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除了参加小区蔬菜等必需品的团购,小郭竟然一个月都没有多花一分钱。小郭还发挥创造力,在家里搞了些发明创造,比如利用废旧包装做了个笔筒,绘制饮料瓶做成漂亮的花瓶,别出心裁。4月份,小郭报名参加了一个499元的外语网课,这是她疫情以来最大的一笔花销。她开玩笑说:“疫情里,我才发现我的真爱是什么。”

小郭的经历不在少数。疫情当前,国内实现了更进一步的节能减排。

疫情还带来了距离感。

为了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疫情期间无论是在超市里,还是在医院、银行里,只要人员较多的地方,大家都自觉地加大了相互之间的距离。疫情期间建议的人与人之间至少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这个习惯也渐渐变得自然。

心理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除了恋人、家人和挚友亲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巧是一米,超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的心理就会觉得相对紧张。因此,公共场所保持安全距离,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与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相反的是,疫情缩短了家人之间的距离,也催生出种种考验亲情的社会现象。

全国各地的民政局陆续恢复受理离婚结婚登记以后,离婚预约爆满、离婚率同比剧增的新闻时有见诸报端。除了夫妻关系受到挑战,还有面临危机的亲子关系。3月13日,北京市教委向全社会发布了《一位北京老教育工作者的一封信》,回应了非常时期的几个极端亲子案例,鼓励广大父母理解孩子,勿忘初心。很多人对年迈父母的担心也达到了空前的状态,要知道,新冠病毒对老年人的杀伤力远远大于年轻人。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说:“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往常更紧密,对彼此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充分认识到——我们不是完全独立和自由的个体,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在瘟疫面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我们拥有了一段难得而珍贵的时间去审视和感受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发现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呢? (编辑 栾兆琳)

猜你喜欢

分餐分餐制公筷
全国首个“公筷法”具有积极意义
分餐小组长
我家的公筷行动
分餐,餐盘里的“战争”和“自由”
用公筷吃饭
公筷来我家
分餐制:将“餐桌革命”进行到底
中国餐制的演变
我们家的“分餐制”
合欢花(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