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幼儿主体性出发探究幼儿园闽南微课程生成

2020-07-06刘彬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闽南幼儿园幼儿

刘彬

【摘要】幼儿园课程生成以幼儿主体性为前提,强调幼儿是课程生成的必要主体,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课程生成的必要来源,幼儿与教师的对话是课程生成的必要保障。随着幼儿园闽南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入,我们逐渐形成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生成价值取向。理解与把握闽南课程生成的前提与价值取向,能更有效地指导幼儿教师理清幼儿与课程的关系,并基于幼儿主体出发去探索幼儿园闽南课程。

【关键词】闽南微课程  幼儿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13-01

学校是弘扬闽南文化最主要的渠道和阵地,为扎根本土,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我园敏感地抓住这一时代契机,提出了开展《闽南文化背景下构建园本化微课程的实践研究》的思路,挖掘家乡泉州独有的闽南本土文化内涵,关注幼儿对闽南文化的兴趣點,为幼儿园因地制宜地开发园本课程,对闽南民间文化的保存、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由于长期受预设课程的影响,常会忽略儿童认知方式及学习能力的特点,课程实施中,幼儿的主体性未能真正得到重视。以创造性、动态性、师生共同建构性为特点的课程生成模式,能解决预设课程所带来的这些问题。

一、幼儿主体性是幼儿园课程生成的前提

(一)幼儿是幼儿园课程生成的必要主体

生成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生成,旨在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探讨、不断生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年龄的发展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是微课程生成的必要来源

学习兴趣和活动需要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它促使幼儿以极大的热情主动从事某种活动,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譬如: 为什么要制作鱼卷?为什么没有看到鱼肉?鱼卷是怎么制作的?这不仅体现了幼儿具有跳跃性和随意性的思维,还凸显了兴趣和需要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动机。

(三)幼儿与教师的对话是闽南微课程生成的必要保障

幼儿与教师对话的过程,是不断生成课程资源的过程。对话的境界,是把幼儿的主体性真正发掘出来,而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抑制幼儿的主体性。教师要知道幼儿的兴趣取向和学习需求,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展开课程的实施。真正富有教育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幼儿园课程,不仅要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教育计划,更要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关注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变化,这才是幼儿园课程的真正内涵。

二、幼儿园微课程生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微课程生成具有动态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特点,它寓于教学过程中,寓于游戏活动中,寓于师幼互动中。教师如何发现、利用生成资源,何时介入、指导幼儿行为,如何选择、判断、推进课程内容及进程,都会影响课程生成性。为了有效地促进课程生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指导策略。

(一)仔细观察,注意捕捉教育契机

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点而进行运转的探究过程,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在与他人、环境的交往互动中所表达的意见看法、所流露的情感体验、所产生的行为方式,这些要素经常是构成幼儿园生成活动的资源。如中班《闽南童玩作阵来》,主要通过谈话、绘画、手工等多种活动方式来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常见的“丢手绢”、“跳房子”、“东西南北”、“拍纸板”、“斗鸡”等闽南游戏,学习逐步由一人游戏过渡到两人、多人组游戏。教师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启发幼儿尝试将闽南童谣创编成各种游戏,玩出了新意,促进游戏动态发展。

(二)创设探究的环境,促成主题的生成

微课程生成过程是情境化、即时性的动态过程。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是一种“潜在”课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画、剪、折、塑、编等技巧,充分利用废旧材料,采用泉州的本地资源——斗笠、蒲葵扇、箩筐、竹子、麻布等材料,经过精心设计与制作,布置了学园东侧楼道的“东亚文化走廊”、 西侧楼道的泉州十八景、惠女风情园等;年段走廊上,配有闽南语注释的三维立体闽南童谣与童玩吊饰、泉州古建筑模型、泉州民间乐器、民间工艺吊饰等,以直观、生动的形象让孩子每天被浓浓的闽南文化气息包围。闽南民间游戏城里,孩子开起闽南老字号商铺卖闽南特产,照几张闽南民俗服饰艺术照,体验闽南人家的休闲生活,乐在其中;一楼民间艺术活动区、闽南文化涂鸦等特色区域,孩子们能做木偶、捏妆高人,剪窗花、塑簪花围、画泉州传统民俗的人与事等,感受与表达闽南民间工艺美;班级适时更新的闽南课题主题墙饰、闽南特色区域,让幼儿交互信息、展示作品,以交互性、整合式的、会说话的环境,充分体现“一区一品位、一班一特色”的闽南文化气息,全方位给予幼儿视觉的冲击,为唤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下足功夫。环境作为教育的构成要素,为生成活动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幼儿园里没有一无是处的环境,倘若环境中的某一要素能够激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那么教师就应该创设相应的环境,供幼儿学习需要。

(三)贴近幼儿生活,生成闽南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师幼互动、家长、社区、同伴、环境,与教学有关的事物一起促成课程的生成。教师可利用生活资源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妆糕人”、“糖画”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向家长和孩子演示传统制作工艺; 请晋江布袋戏剧团、泉州木偶剧团与孩子们零距离演绎惟妙惟肖的提线木偶剧、布偶戏等。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家园亲子活动,如在开展“迎新春跳蚤市场”等主题活动,家长自发地书写对联、福字,创编“闽南四句”,和孩子一同剪窗花、做灯笼、收集年货等。教师还利用寒假时间,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富有闽南风情的民俗活动,如“游花灯”、“拍胸舞”、“骑竹马”、“车鼓弄”、“火鼎公火鼎婆”、“舞龙舞狮”等。

进行闽南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闽南本土特色课程研究,需要我们挖掘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因此能把幼儿园、社区、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教师、幼儿与社区、家庭成员间有机而动态地相互作用,一起支持幼儿进行本土文化的学习,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主动构建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与能力。

闽南本土文化博大精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利用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由于研究刚起步,我们的课程开展虽有一定广度但深度不足;要将研究成果变成经得起推敲的、大家适用的较为完善的园本课程体系,还需进行新一轮的验证修改。今后我们将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教育活动组织指导策略的完善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构建更为完善的闽南民间文化特色课程的框架和体系,提炼更多的优质活动,并编制教材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闽南幼儿园幼儿
闽南文化传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爱“上”幼儿园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