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2020-07-06王翠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教师

王翠华

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航向标。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课堂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语文课堂必须要做出从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科育人为中心的转变。为此,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评析语言中让情感、能力、审美同步发展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语言活动中,通过体验、梳理、积累、整合,获取独特的语言经验,感悟和发现优秀作品表面上似乎平淡无奇,但字里行间蕴涵着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感悟”“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教师的精心点拨与因势利导就很重要。

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柳永的《望海潮》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描述一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吗?”学生议论纷纷,表示:街市上摆满了珠宝玉石,门口满是绫罗绸缎。老师因势说,“这句是不是可以改为‘市列珠玑,门盈罗绮,竞豪奢呢?”学生们恍然大悟,“不行。户是窗户!”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学生背出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就在这样的追问、启发下,学生明晰了“门”与“户”的差别,体会到杭州城大户人家绫罗满屋的富庶景况。可以说不着痕迹,尽得诗歌语言之妙。

当然,教师精心点拨和因势利导的背后,一定要有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潜沉、独特理解,对文本语言的反复咀嚼和独特感悟,一个对语言有丰富感悟力的老师,才善于并巧妙地把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有机统一在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过程之中。

二、发掘经典作品的时代意义

经典作品在语文教材和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体现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是学生精神发展的肥沃土壤;这些作品语言文字准确、精美,谋篇布局严谨规范, 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可贵范本。这些作品更是践行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一把宝贵的钥匙。但是,由于许多经典作品是一定时期的产物,跟当今时代有一定的阻隔,加之教师对经典解读认识的固化,也会在教法选择上囿于流俗的制约。其实,经典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有许多穿越时空的不朽魅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眼、善感的心,努力发掘经典作品中洋溢的传承与创新,体现出思辨与拓展的可贵因子,开阔学生的视野,丰润生命、涵育精神。

如安徽桐城中学的胡双全老师在执教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在引导学生明晰鲁迅“拿来主义”的内涵意义后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拿来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鲁迅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的,从那时到今天,又将近百年过去。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该如何继承并发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做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这一问题,正是在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在当下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认识到当今时代“拿来主义”依然是我们兴国安邦的良药,我们依然需要开放的胸襟学习借鉴、自主创新,这也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了鲁迅的伟大和不朽。

三、跳出课时,进行主题性、单元性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希望借助单元教学设计,实现课堂的彻底转型。但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钟启泉所说“多年来,我们往往满足于‘课时主义,并不怎么理会‘单元设计。可是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单元教学或主题教学(群文教学)是从整体出发,对教学的各个内容进行有机组合,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达到最优组合,这样既避免了单篇教学知识的碎片化和思维的单一性,又可让教师在资源整合中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的偏颇,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研究能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思辨力。

如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陈智峰老师将《老王》《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整合为“怀人散文群文阅读与写作”的主题性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三篇文章的表格填写“怀了哪些事?”“怀的是怎样的人?”“带着什么情感怀?”中梳理了三篇文章的内容,把握了怀人类散文的基本写法,即怀事贵在“传真”,怀人重在“传神”,目的旨在“传情”。之后,陈老师出示了钱媛对杨绛散文的评语,让学生模仿着对汪曾祺和孙犁的散文写一句评价语的任务,将学生引向了对三篇文章具体风格的比较阅读之中。之后,老师趁热打铁,给学生补充了金岳霖对林徽因柏拉图式的愛情故事,在学生好奇的眼光中,教师出示了最后一个学习任务,“尝试以金岳霖先生的口吻怀想林徽因的一个细节,展开描述,一二百字即可。”自然将学生引向了怀人散文的写作尝试。这样的主题教学,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基于课堂,又突破了课堂,逐渐构建起1+X的课堂模式,使师生在获取系统知识时也逐渐形成了跨界意识和开阔视野。

四、创设学生喜闻乐做的任务情境

语文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披文入理、沉浸体验、探究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收获、感悟与成长。2017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从真实情境中提炼具体问题(主题、话题或任务),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这就提醒我们要加强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体验意识,努力创设让学生喜闻乐做的任务情境,坚决摒弃“说说这篇文章的段落层次、形象特征、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千篇一律的教学和提问模式,积极探究将任务问题化,将问题情景化,将情境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共同构建民主、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乐学乐思中获知得能。

如上海格致中学王淑英老师在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问题。1.帮套中人拟一份生平简历,画出你眼中套中人的形象(二选一)。2.快速数一数套中人到底有多少个套子,若数不清看看能不能归归类。3.讲一讲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经过,想一想别里科夫一定要死吗,他有没有别的结局。4.故事是从我的朋友口中讲的,我听后是怎样的心情?若我给别人讲这个故事,我会怎样描绘呢?5.我们是否也生活在套子中呢,我們身上的套子有哪些?6.契诃夫是俄罗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鲁迅也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家,他们的许多作品我们都学过,你以为鲁迅和契诃夫有什么相同之处?

六个问题的设计分别指向了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到对具体语段的深度赏析、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到对形象意义的反思关照、从单篇写作特色的探究到辐射两大小说巨匠的作品风格比较,有联系有梯度,有开放有聚焦、有感悟有思辨,让学生置身文本又跳出文本,评价他人又反省自己,学习新知又温习旧知,可谓匠心独用、不落窠臼。学生就在这样有趣味有智慧的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逐渐走进了对文本的深度体验与理解,实现了语言、思维、审美能力的共同提升和对自己生命的关照和批判。

五、强化学生自主自悟自得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核心素养也将调动学生乐学善思的热情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放下自我,关注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学法,尤其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问”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如南京市燕子矶中学石骏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时就将《蜀道难》《登高》《琵琶行》三首诗歌放在一起做了名为“诗人的表情与唐诗”的专题学习,并依次设计了三项任务“为这三首唐诗分别制作一个思维导图,或关注诗歌脉络,或聚焦某个点,或多角度体现研习成果。”“从三首作品中挑选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金句,为其写一则推荐语。”“结合诗歌情感脉络,给其中一位诗人创制表情包,或为选出的金句配制表情。”这三个问题,都是教师从文本出发,依据教学目标,站在学生角度,设计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学生体验的学习任务。开放的问题、灵活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在积极参与、个性表达、互动交流中获得了感悟、思维、鉴赏、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之,教师唯有深度学习,理解和领会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观,树立立足未来的学科育人理念,注重自身发展,才能让语文课堂灵动而饱满,语文教学扎实而高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魂灵的滋养中走向生命的丰润。

[作者通联:乌鲁木齐市兵团二中]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教师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