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程的学生目标

2020-07-06岳晓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

岳晓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語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五组目标。这五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因此,就语文教学而言,明确课程目标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文  学生目标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51-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这一根本目标的基础上,《课程标准》又系统地提出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这五个方面都是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性因素。

一、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要求——“积累·整合”

积累,是人获得的言语信息、言语经验不断地存储于已有的言语经验结构的过程;整合,是把新获得的经验和既有的经验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积累是整合的基础,而整合则是积累的目的。

在过去的观念中,人们认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只要背得熟就可以学好语文。但是仅仅“死记硬背”,那些存储的经验只是“死经验”,并不能有效地迁移和运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牢记字、词、句、篇仍然不会分析课文和写好作文的原因。而在《课程标准》中,将积累和整合放在同一组目标,就是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两者的统一,避免单一化的倾向。我们强调学生学习语文要能“活学活用”,一定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使学生学会丰富和建构自己的言语经验结构,教会他们利用联想记忆来使新旧经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新的语境中能够表达和交流。例如,在学习《离骚》时,除了积累必要的文言字词“羁”、“替”、“固”等,教师还可总结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规律,这就把前面文言文的宾语前置句式进行了梳理。在以后的阅读和训练中,学生遇到此类句式时也能“举一反三”。

二、提高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和“应用·拓展”

在积累和整合言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的言语理解。这三组目标可以说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发展阶段。“感受·鉴赏”主要是从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思考·领悟”则主要从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方面出发,而“应用·拓展”则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和美的表达与创造而言。这三组目标内在地形成一个相继的言语活动。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学生先感受文本,然后再对文章作出思考,进而在生活中运用。在落实“感受·鉴赏”目标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了解其中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这与过去语文课程中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这样的套路有很大的区别,《课程标准》规定这一目标力求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在落实“思考·领悟”目标时,要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并与现实相结合,以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假如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了质疑,可以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思考并给予回答。例如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部分学生会认为文章“乐天安命”的思想消极,不予认同。这时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在语文课上,教师不应仅仅就课文而谈课文,而应该从课文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就蔺相如的宽容来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产生冲突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宽容。

而在落实“应用·拓展”目标时,要让学生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运用语言文字时符合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能够自如地驾驭,并且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可让学生利用文章中的意象来仿写《天净沙·秋思》,既可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也能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够达到这三组目标,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语文素养。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较高要求——“发现·创新”

我们的语言文字处于发展变化中,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所以《课程标准》中提出“发现·创新”这一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敢于探异求新,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落实这一目标时,需要教师提供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学生自己也要阅读很多的文学作品才能进行一定的探究。从当前的环境来看,这一目标较难实现。所以我们称这组目标为提高语文素养的较高层面的要求。

所以,这五组学生目标,虽然各自独立,但是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五组能力的提高最后都要落实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中,由此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雪莹.《从新课改目标透析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走向》,《教师之友》2005年第2期。

[2]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一)》,《语文建设》2002年第1期。

[3]王云峰.《如何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语文建设》201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五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六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