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0-07-06刘晓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刘晓燕

【摘要】创新思维是创新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如何在高中历史学科中体现这些思维素养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方向。本文以《美苏冷战的开始》为例,探索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并思考更多的创新思维培养方式。

【关键词】创新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批判思维  美苏冷战的开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23-02

一、案例背景

(一)创新素养与国家人才培养的相关性

创新素养是“21世纪核心素养”中的一级维度,它包含着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内容,旨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创新思维是创思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创新思维的实质在于发散和转化”。[2]钱学森认为“抽象思维是线型的”、“形象思维是面型的”、“灵感思维是体型的”。[3]这说明,创新思维并非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多种高阶思维的统称。其中,包含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二)高中历史学科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性

作为研究过去所发生一切的历史学科,既是对客观历史本身的反映,也包含了人们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看法和观点。我们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史料实证,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对事件进行历史解释,接近历史,了解历史。如何辨别史料、分析史料、理解史料?一事件放置于怎样的时空背景之下?形成什么样的历史解释……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都是思维过程,简单的思考难以形成历史解释,其中则需运用创新思维进行理解。

高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及智力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都在高速发展,且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及认识。因而,教师应探索并实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认识、理解历史。

(三)《美苏冷战的开始》与创新素养培养的相关性

《美苏冷战的开始》是华师大版第六册第8课的内容。二战引起了世界力量对比变化,进而引发美苏利益冲突和战略目标的对抗,加之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之由战时的盟友变成战后的敌人。在多重合力的作用下美苏双方以冷战的方式相处,采取了除直接军事冲突之外的全方位遏制与竞争。

本课所授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对史料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史料进行史料实证。结合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讲述故事、突出细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高阶思维。

二、案例实施

(一)形象思维的培养

“所谓形象思维能力,就是敏锐精细的形象感受能力,丰富牢固的形象储存能力,独特新颖的形象创造能力,达意传情的形象描述能力。”[4]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通过图片感知历史

历史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图片绘画直观、形象的特点便拉近了这一距离。

图片包括多种种类与形式,我在本节课中所使用的图片主要为照片与地图。在讲《美苏冷战的开始》时,学生不免会有很多疑问:“杜鲁门、丘吉尔、凯南是什么外貌形象”?“丘吉尔所说的铁幕到底在哪里”?“希土危机的发生对这道铁幕有何影响”?“柏林究竟位于美占区还是苏占区”……若这些问题用语言描述,再生动形象的语言恐怕也很难描述清楚,学生更无法在脑海中留下可视的印象。而图片、绘画便可很好的弥补这一缺憾,学生感知到冷战开始时的一些面相。

2.通过故事了解历史

情节生动、娓娓道来故事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引发着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考。

我在讲述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文时,通过一则故事突出了乔治·凯南的人物个性及八千字电文出台的偶然性。故事如下: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发表了一番讲话,讲到“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根本避免战争的,苏联在两三个五年计划之内大大提高工业水平,以防止不测事情的保障”[5]。斯大林此话一出,立即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美国立即有人说,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战书”。国内向驻苏使馆发出了调查了解的指示。这一任务落到了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身上。乔治凯南是什么人呢?“老早就反复主张不要忘记苏联扩张及其对美国的威胁。但战时这一套不吃香,他感到像是‘对石头讲话”[6]。接到调查了解的指示,他觉得此时机会来到,于是产生于1946年2月22日他给国会发了八千字的电报。他写道:“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彻底毁灭同它竞争的国家”、“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对武力的邏辑十分敏感”[6]。从刚才的故事中,大家不难发现,乔治·凯南希望美国政府如何看待斯大林的讲话?希望美国对苏采取何种政策?

学生们异口同声的答道:“乔治·凯南希望美国对苏采取强硬的态度,高度重视斯大林的讲话”。我紧接着问道:“凯南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学生们通过故事回答道,这和他对苏联、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不无关系。这样,美苏冷战中的一些偶然性和个人色彩便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图片、绘画、故事运用可以使同学们很好的认识历史。尽管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形式,但上述几者并非割裂开来,而是互为补充、互为渗透。有时候几种形式综合运用,取得更好的思维培养效果。

(二)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基于抽象归纳和客观推理判断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思维过程有理有据,任何环节不得前后矛盾,是一种理性认识。

1.回顾所学,总结归纳

本课的标题为“美苏冷战的开始”,顾名思义,就是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的冷战。这也表明,二战之后,美苏的国际地位非常显赫。那么,曾经的大国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于是,我援引了丘吉尔的一句话“二战結束后,西欧成了一片瓦砾场,一个陈尸所,一个瘟疫和仇恨的滋生地”[6]。那么,丘吉尔何出此言?

这便需要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不难发现战后德国、意大利成为战败国,英国成为“破落户”,法国半壁江山遭到践踏,进而总结出整个西欧一片颓势,从而理解了二战后美苏成为大国的历史缘由。而这一切回顾、思考、总结、归纳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握细节,分析判断

历史细节有时候会被人们忽视,但是越是细微之处越能体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一个细节,或者无心,或者有意,有可能引起一连串历史事件,也有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讲述柏林危机时,我关注到一些细节,于是我出示了《盟军分区占领德国与柏林》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问道:“占领德国的盟军有哪些国家的军队”?学生们回答道“苏美英法”。紧接着,我进一步问道“大家再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一个城市也是四国分区占领,是哪座城市”?他们答道:“柏林”。我再进一步问道:“柏林这座城市位于哪个国家的占领区”?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苏联”。我引导到,“柏林位置的特殊性可能为西占区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们回答道:“美英法向西柏林运送货物时要先经过苏占区的其他城市,导致西柏林和西占区的联系不是很方便,日后成为矛盾爆发的源头”。而这种隐忧很快在1948年演变成第一次柏林危机。通过这些历史细节的把握,学生们获知了柏林这座城市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为什么在柏林发生第一次柏林危机?

3.结合情境,推理概括

历史情境可以很好地让我们走进历史,顺着历史情节的发展进行推理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易于理解事件的实然。

如在课堂中,我讲到希土危机时,引导学生结合丘吉尔所述的“铁幕”进行思考。我问道“1946年春夏,希腊、土耳其是什么社会性质”?学生答道:“资本主义国家”。我进一步问道:“如果美国不加干涉,希腊、土耳其的社会性质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美国是否会插手希土危机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们进行了层层推理,从而为理解冷战的正式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批判思维的培养

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7]这便意味着学生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讲述马歇尔计划时,我出示了如下漫画。

可是这两幅漫画描述的历史意象并不一致,这时我问道“大家试着讨论一下,这些漫画分别出自哪些国家?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如何认识马歇尔计划?”

进而学生们仔细观察漫画,认识到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并不相同,进一步追溯为何会出现不同的认识,从而从多维度形成自己对马歇尔计划的全面认识。

三、案例反思

(一)史料选取应得当

任何历史解释都离不开史料,史料也成为历史研究的唯一依据。但是历史并非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我们运用合理的逻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因此,在选择史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以及史料与自己所讲内容的契合程度。故所选史料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难。

此外,也要注意史料选择的多样性。除了文字史料外,图片史料、影像史料等都具有很好的证史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恰当的史料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把握学科特点,不断锤炼语言,不同情境当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效果。讲述故事时,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突出故事的趣味性,注意语气语调;进行总结概括时,突出语言的凝练性;设置疑问时,注重语言的悬疑性。

此外,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将音乐、图画、现代影视等充分运用于教学中,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历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遗迹处。学生们通过自己亲身观察、阅读、体验,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历史素养。

(三)进行跨学科学习

历史是万科之学,涉及内容非常广,这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例如在《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一课中,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进行航路的了解。在有关工业革命的课程中,引入物理、化学知识,探索科学成果。在有关古代文化的课程中,引入艺术、语文知识,探究唐诗宋词的奥秘,领略艺术品中的神奇……

历史学科和众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学生的思维得以不断开拓,知识进行相互交融与碰撞,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http://www.moe.gov.cn/.

[2][美]J.P·吉尔福德.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奎林.灵感一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王家福.传记是对生命的鉴赏[N].光明日报,1992-4-19(3).

[5]斯大林.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M].武汉:华中大学出版社,1997.

[7][美]理查德·保罗. 批判性思维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发掘乡土历史资源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