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0-07-06蔡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生活化幼儿

蔡萍

【摘要】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活动枯燥、抽象,不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幼儿难以接受和理解,本文以大班“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开展的数学活动《我们的姓氏》为例,尝试寻找生活化的教育契机,捕捉幼儿所提问题中的数学教育内容,鼓励幼儿大胆猜想,主动探究,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生活实践能力。

【关键词】幼儿  数学  生活化  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22-02

“问题解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同学派的学者对什么是“问题解决”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本文所提到的“问题解决”特指: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习者解决真实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在经验基础上掌握科学的解决方法,凭借经验产生的智慧是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的力量;杜威还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往往过于关注数学概念和相关计数技能的学习,不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維特点,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的数学活动吸引不了幼儿,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的灌输,难以将数学知识内化并将其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因此,本文以大班“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开展的数学活动《我们的姓氏》为例,尝试寻找生活化的教育契机,捕捉幼儿所提问题中的数学教育内容,让幼儿大胆猜想、主动探究,通过亲身感受、实际操作,运用比较、归类、总结、推理、判断等能力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一、寻找生活化的教育契机,捕捉幼儿所提问题中的数学教育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日常生活是数学教育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幼儿对很多生活现象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教学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只是常常被成人忽视,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并关注自己的问题,捕捉问题中的数学教育内容,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大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幼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书写自己的姓名,天天在“我会早早入园”的登记表里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到园时间,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每人的姓名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他们常常看着“我会早早入园”登记表讨论:“为什么有的姓名只有两个字?有的有三个字?还有的是四个字?”“为什么我是姓张,她也是?”“我们班一共有几个和我姓一样姓的小朋友啊?”“我们班一共有几个不同的姓?”“我们班姓什么姓的人最多呢?”大班幼儿从书写自己的姓名萌发对具有千百年历史的百家姓的兴趣,所提出的关于姓名的问题,都是建立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和生活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利用周末时间分发《我的一家人》姓氏统计表,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统计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分别是什么?有几个姓氏?每个姓氏有几个人?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积累统计的相关经验,又能为统计班级所有成员的姓氏作铺垫,也为幼儿大胆猜想、仔细验证、找寻问题答案的过程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以问题为导向,支持幼儿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大班幼儿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阶段,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地支持幼儿在自主探究、实际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大胆猜想、耐心验证,不断地萌发新问题,鼓励幼儿在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获得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我们的姓氏》以亲子姓氏统计表《我的一家人》导入活动,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统计结果,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幼儿发现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姓名,家里有的人姓的是一样的姓,有的人姓是不一样的,姓一样姓氏的人是哪几个,由此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我们班有好多小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用什么办法才可以把班级所有人的姓氏都找出来呢?”“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下来,贴到黑板上,再数一数不就知道了。”可是,当幼儿将自己的姓名黏贴到黑板后发现新的问题,有的姓和名写得黏在一起,有的偏旁部首写得太开了,有的把上下结构的字写成了左右结构,除了幼儿自己,老师也很难看出哪个是姓?哪个是名?我组织幼儿坐下来观察贴满姓氏的黑板,提出:“名字这么多,怎么才能一下子就找到相同姓氏的名字来呢?”有的幼儿说:“我们可以先回座位,先看看自己小组的姓氏一共有几个?分别是哪几个,那样人数少一点,数一下比较快。”还有的说:“我们可以把自己姓名里的姓用黑色的笔写,名字用水彩笔写,那样就一下子就能看到姓氏是什么了。”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会特别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主动提出分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建立在幼儿曾经做过的亲子统计家庭成员的姓氏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提出用不同颜色的彩笔书写自己的名字,也是建立在幼儿相关的绘画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做的是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适时给予支持、提升和归纳,在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时引导幼儿仔细倾听也丰富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尝试将问题解决方法应用于生活,鼓励幼儿耐心求证并交流分享探索结果。

问题解决既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也是知识建构过程,幼儿通过问题解决建构了图式,发明了策略 。由于幼儿的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幼儿围绕问题提出自己想法后,教师应留足时间给幼儿操作,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探索,鼓励幼儿合作互助,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并大胆交流分享。幼儿交流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猜想、交流策略、拓展思维的过程。

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我们的姓氏》的分组统计姓氏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很快完成统计,有的小组统计很久,在交流分享的时候,教师提出:“你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统计的呢?”有的小组是每个人先把自己的姓都写出来,碰到一样姓氏就不重写,直接在数量上加1,这样很快就能统计出一共有几个姓氏,每个姓氏有几个数量了;有的小组是用举手点数的方式,还有的是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的方式,统计最久的小组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识字的小伙伴在看所有的姓名统计,一个个名字认读过去花了不少的时间,此时,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幼儿小结和提升,提醒幼儿意识到同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很多,要懂得分工合作,不同策略会影响统计速度和结果,以此也拓展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路。幼儿将各组的统计结果汇总到黑板上,此时,该怎么做才能在各组统计表的基础上统计出全班的姓氏呢?幼儿将小组统计的经验进行了迁移,有的幼儿自荐当计数员,有的当记录员,有的当验证员,每个幼儿在明确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后,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一旁观察和适时给予支持,例如,当他们在统计过程中遇到有的姓氏在每个小组中都有出现,就需要幼儿将每组姓同样姓氏的人数找出来并连加才能求出全班的总数,幼儿没尝试过连加,一下子有点摸不着头脑,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顾在学习加法运算时用过的方法,用生活里随手能拿到的材料辅助计算。很快地,幼儿便纷纷举手建议,有的建议用美工区里的彩色笔,有的建议用棋类区的黑白棋子,有的建议用数学区里的图形卡片,还有的建议用建构区的彩色花片……于是,幼儿用自己所选择的材料,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的方式挑战连加,在汇总计算结果的时候再一一验证自己的答案,这样,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姓氏”对话,用生活中丰富的物质材料,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同伴一起找出所提问题的答案并完成的统计活动,让传统枯燥乏味的接受式学习变成简单而有趣的发现式学习。生活经验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基础,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所得到的经验是零散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策略和技能,教师可以在生活情境中继续为幼儿提供巩固和发展的机会,例如在六一即将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六一礼物,并统计出班级幼儿所喜欢的几种,供采购人员参考,让六一活动真正由幼儿做主。

綜上所述,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分析问题,大胆假设、耐心验证,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锻炼了比较、归类、总结、推理、判断等认知和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成就感。教师应尊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及其内在联系所保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擅于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注重幼儿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鼓励幼儿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耐心倾听幼儿想法,学会等待,给幼儿留出充分的探究、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从而解决自主探索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多层次练习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幼儿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生活化幼儿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