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立教:“立美”课程的体系建构及实施方略

2020-07-04何琼

关键词:课程

何琼

摘要:“立美”课程的核心价值指向美的教育哲学、和谐的教育生态和完整的育人功能。“立美”课程中,国家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形成了横向成块、纵向成列的课程结构。美学视野下的学科课程、艺术融合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是国家课程的主要内容。儿童美学启蒙课程、综合实践超学科探究课程、同伴学苑课程、魅力艺术课程、“臻美旅行”德育实践课程,让校本特色课程更有张力。通过完善课程质量监控手段、优化课程教研机制、打造团队合作发展模式,实现课程的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立美”课程 美育课程 课程变革

一、“立美”课程的核心价值及建设原则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江阴实小”)就致力于“审美教育”专题研究,追求“立教育之真,塑人格之美”的育人境界。學校先后经历了“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小学审美教育模式的研究—重构三年级:消缓学业成绩分化的实证研究—以美立教,创美的教育”四个阶段,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从“审美”到“立美”,从“立美”到“美学”,我们一直在追寻美的教育。

为了培养出积极向上、善问会学、多才多艺的学生,办一所学生真心喜欢的学校,江阴实小立足“以美立教,创美的教育”的发展内核,全力打造“立美”课程。其核心价值指向三个方面:一是美的教育哲学,二是和谐的教育生态,三是完整的育人功能。综观学校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无一不是站在儿童自我需要与生命成长的高度,用美来建构教育,以美来提升教育的境界。

“立美”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审美活动是人的生命本能,美学实践是课程的生命形态,美学转化是课程的必要媒介,美的精灵是儿童的原初角色。”由此,学校以江苏省前瞻性课程改革项目“儿童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臻美旅行:儿童敦品励行的美育实践”“立美课堂的理念与基本架构”“蔡元培以美立教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为依托,整合提炼美育课程实践方略,实现课程理念在行为层面的转化与落地。由此,学校原本零碎、分散的课程内容,逐渐被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走向“以大观念解读美的教育,以大格局架构美的课堂文化,以大视角融合美的实践,以大统筹推进美的变革”。

二、“立美”课程的体系建构与实施

学校以儿童的视角,以美学的眼光,确立了“美的儿童、美的教学、美的学校”的课程观。遵循美学原理,审视、改进和优化学校课程,学校以“融入”“统整”的方式,对国家课程、校本特色课程进行多维度开发,形成了横向成块、纵向成列的课程结构,带领学生开启了“尊重天性、涵养品性、发展个性”的审美之旅。

(一)国家课程的体系建构与实施

在美学视野下,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系统开发和合理整合,倾力于学科课程、艺术融合课程两条线的美学建构。

1.美学视野下的学科课程建设。

学科课程的美学建构是运用美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深度探索学科之美的内涵、价值与功能,以美学的思想与方法观照课程性质、内容、形态,实现“学科理性”的审美表达,彰显学科特质,提升教学效能。

美学视野下的学科课程建设,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发力”:一是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制订美学观照下的学科课程实施纲要;二是探寻学科知识与美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逻辑结构与学科价值之美,重构主题单元,调整内容,开展序列化、一体化的学科内容的“美学转化”实践;三是进行课程审美实践的总结与提炼,研究“以美优学”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形成提升学科情感、审美精神等的多维教学方式。

(1)基于美育实践的融合语文课程研究。

美学观照下的融合语文课程,主要围绕“语言美、文字美、意境美”的关键目标,尊重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智能差异以及学习水平差异,制订不同的目标序列(见表1)。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巧妙纳入生活元素,同时融入其他学科表达中独特的美学元素,从单科拓展到融合推进,从书本知识扩展到动手动脑,读写共生,力求真正通过跨界融合,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2)基于美育实践的“本真”数学课程研究。

“本真”数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研究状态和教育追求。它倾力于研究学生与学科的“本”、教与学的“真”的协调统一。基于美育实践的“本真”数学,在尊重学生真实学习需求、知识建构、真实体验的同时,将学生作为主体,建构出基于不同年段的、具有美学特征的课程结构(见下页表2)。“本真”数学课程,让数学与绘本、游戏、思维导图等充分融合,通过创设真情境,设计真练习,实施真评价,鼓励学生提真问题,进行真探究,让学生在视觉之美、形式之美、想象之美中徜徉,在提升知识、思维、素养的同时,走向个体的“臻美”发展。

(3)基于美育实践的“3E”英语课程研究。

“3E”,即Expansion(拓展)、Enlightenment(启思)、Experience(体验)。“3E”英语课程,旨在探索“拓展·启思·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维一体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和“用英语做事”的能力。“3E”英语课程根据不同年段的学情,将绘本、游戏等融入文本内容,细化研究项目(见表3),力求达成两大目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深切的体验,感受到英语蕴含的情感和魅力;在多元拓展中增加他们的语言输入量,使他们的语言习得与思维开发有机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其个性成长。

2.美学视野下的艺术融合课程建设。

艺术融合课程是基于目前大多艺术类学科“各自为政”的现状,以大主题活动课程的方式,将音乐、体育、美术这些显性、典型的美育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融合。江阴实小的教师自发整合教材,开发新的教学主题和教学情境,让学生自觉运用不同的感官,借助不同的形式认识、表达、欣赏不同学科中展现出的共同的美,从而提高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多元表达的能力。

例如,在“京剧猫”艺术融合课程中,我们将语文学科中的吟诵融入京剧锣鼓经的剧本研究中,让学生通过哼唱领略文字的韵律与意味,在身段韵白的模仿与领悟中领会人物形象;我们将综合性学习中的手工项目融入京剧脸谱的认识和制作中,让学生在边想边做、边做边悟中丰厚了文化底蕴。

艺术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边界、教师边界、学段边界、资源边界,将个性阅读、知识发现、美术创意、戏曲体悟等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教”和“育”的融合,“人”和“文”的融合,“情”和“知”的融合,让每个学生从小就有艺术的陪伴,让每个学生的艺术学习不止于“艺”。

(二)校本特色课程的体系建构与实施

除了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江阴实小还从“美学基本方法指导”“自然科学实践”“学生个性培养”“高品位艺术熏陶”“德育美学实践”五个层面出发,建构了五门有张力的校本特色课程:儿童美学启蒙课程、综合实践超学科探究课程、同伴学苑课程、魅力艺术课程、“臻美旅行”德育实践课程。

1.儿童美学启蒙课程。

儿童美学启蒙课程主要指向美学基本方法的指导,强调浸润式的美学启蒙,重在培养学生的直觉认知、价值判断、美感经验等;强调主体参与,鼓励学生全程参与素材收集、教材编制、学具选择、活动策划及教学评价等;强调美育的自然渗透,启发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不同视角分享自己的直觉感受,并通过分析、比较、辩论等方式,对某一美学知识点形成价值判断;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场景营造震撼的音画背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让他们主动积极地运用图文思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儿童美学启蒙课程的推进主要涉及七项任务:一是以小学生的视域、图文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相关的主题素材;二是师生共同提炼关键词,开阔美学视野,阅读美学小贴士,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建构;三是师生共同设计美学课堂,完成课堂布置;四是开展美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切己的体悟,完善课程内容;五是实施“我是美约客”课程评价,记录学生的美学痕迹;六是统整各年段、各单元的美学内容,提炼美学课程的内容序列、课堂案例,打造以儿童美学历程为主要内容的“臻美留痕”美学印象馆;七是总结整理美学课程实践经验,确立美学课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综合实践超学科探究课程。

综合实践超学科探究课程是指向自然科学的大主题研究课程,内容不受学科制约,没有学科界限。该课程的实施,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该课程主要分为“认识我们自己”“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如何表达爱心”“我们的世界如何运行”“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五大主题,每学期安排两个长线和若干个短线的主题研究活动,让不同年段的学生开展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中,不同年段的课程实施团队,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主题进行分解、细化,力求增进每个学生对自然、自身、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综合实践超学科探究课程改變了原有的单一教学方式,有效推动了学科之间、学科内外更好地整合,使学科与学生生活贴得更近,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了空间,更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3.同伴学苑课程。

同伴学苑课程主要指向学生个性的培养,因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而设。每学期初,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现有的师资力量,精心设置相对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课程设置完毕,会统一在网上公布,让学生根据需要选课。该课程的实施也打破了常态的年级和班级组织,鼓励学生每周五下午走进不同的班级,与不同年段的同伴共同学习。目前,学校已开发了48门年级课程,36门校级课程,3门特色引进课程,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让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美的经历。

4.魅力艺术课程。

魅力艺术课程是在艺术融合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更高层次、面向有艺术特长学生的课程,意在培养部分热爱艺术的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雅情趣。“艺术早训练”课程在每周一、每周四早上进行:不同专业爱好的学生,进入各个器乐专用教室,由专业教师安排30分钟有计划、有组织的专业训练。“艺术社团”包括“啦啦操”“我是棋王”“快乐足球”“泥娃娃”“魔方世界”等多个特色课程。拥有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由专职教师带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该课程的设置,催生了学校坚持艺术教育“降低重心、全员参与、强调体验、淡化结果”的价值取向,使得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融合、艺趣与童趣相吻合的课程建设步伐迈得更为坚实。

5.“臻美旅行”德育实践课程。

“臻美旅行”德育实践课程是以场馆活动为载体,指向培养学生德行成长的课程。学校以“儿童之美”为逻辑原点,建设“欢乐谷”“美学馆”“读书吧”“爱心社”“播播站”等,让学生在五个主题场馆中参与课程实践。这五大场馆聚焦“儿童与自我的本真美”“儿童与他人交往的合作美”“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着力发展学生的行动力、欣赏力、学习力、良善力、表达力,力图让每个学生成为行动合规、欣赏合性、学习合智、良善合道、表达合理的“臻美”少年。在几大场馆的美育实践,串起了学生成长“美”一刻的脚印,激活了他们的审美潜质。

三、“立美”课程的科学化管理

(一)完善课程质量监控手段

学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组织,完善课程质量监控手段。首先,对课程实施进行诊断性评价。学校协同各项目领衔负责人,成立了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就课程实施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科学诊断。其次,对课程实施进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立美”课堂评价标准,从课堂内容、组织形式、学生反馈等多方面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日常考核与集中调研,让课程参与者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从而让课程更完善。再次,对课程实施进行总结性评价。学校以课程规划中的预期目标为基准,检测课程实施是否达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标要求,整体评价课程实施的成效,让每一位参与者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反思。

(二)优化课程教研机制

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学校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把更多课程研究的时间还给教研组。围绕不同的课程内容,学校设立备课组和教研组,前者主要负责日常课程内容的管理、落实与检查,后者主要负责课程内容的研发、拓展。以教研组为例,他们会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若干课型,再对这些课型进行整体规划,然后针对不同年段制订“点对点”的课程教学方案,人人经历完整的课程形态设计过程和及时记录过程。再以语文组为例,本学期,教研组以学期规划为蓝本,以学期内容为载体,对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期初,结构化统整教材内容,设计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大板块,作为研究指南;期中,践行日常系列研究,如“每日一议”聊课制度、“每周一课”研讨制度等,梳理出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并商讨出解决对策,让课程的落实更扎实。

值得一提的是,江阴实小的分科教研、联科教研、联合教研已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研常态。近三年,学校先后举办了江阴市课程建设推进会、“立美”课程特色研究阶段成果汇报会、江阴市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江苏省作文教学研讨会等活动。2019年,学校“以美的哲学观照课程发展的校本课程思考与实践”“致力学科特色建设,打造‘立美課堂”的课程成果,在江阴市教学改革成果会上做专题介绍;“教育科研为教学改革深度把脉”的课程成果,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会上做书面交流。

(三)打造团队合作发展模式

课程实施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素养的提升。江阴实小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构建多层研究网络,借助“美坛师问”“美坛生问”“美坛家问”等网络论坛,明晰教学变革思维路径,推动教师的团队合作式发展。目前,学校的“六制度”团队合作发展模式,在提升教师抱团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六制度”团队合作发展模式包括团队协作“申报”制度、团队建设“月报”制度、团队研究“示范”制度、团队互动“展示”制度、协作项目的“承包”制度、团队评价的“积分”制度,内容涉及项目管理、学术活动、组织机构等多个层面。将该模式融入课程,教师以教学手记、课堂案例、课题研究的形式,分别对教育管理、教材教法、教育主张进行成果提炼,其教学教研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学校还根据备课组、教研组的课程实施情况,分别从团队规范、团队秩序、团队成效、团队文化等层面进行评价,同时运用“积分制”,对表现出色的团队进行奖励。这一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团队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和协作调控的最优化,让课程实施不断迈向新台阶。

猜你喜欢

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故事撰写的结与解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课程融合要学会做“减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