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绿色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个孩子

2020-07-04孙爱霞

关键词:绿色孩子教育

孙爱霞

美国一个普通的小镇,每当有人去世,不论他尊卑贵贱,小镇居民都要降国旗致哀。人们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他为世界贡献了一生,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命个体的崇高敬意。

对普通人的尊敬,说到底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所以人们能坦然为一个流浪汉或一个乞丐降旗致哀,令人充满了敬意。视其待逝者以仁,知其养生者以善。在现代社会中,让处于社会最基层的小人物更像人,有人的独立、自尊、自由,才是衡量文明发展的一把坚硬的尺子。

这种思想,和我们提倡的绿色教育不谋而合。我认为,绿色教育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片湛蓝、碧绿的自由空间,就是努力不让每个学生掉队,不轻易浪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机会,平等地关注每一个人。在规范办学行为下,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有志青年。

我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则是努力消除个人的色彩:一个人是渺小的,无足轻重,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才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无怪乎我们要怀疑:我会是这个世界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司眼里我可有可无,在同事眼里我人微言轻,在生活中我忍氣吞声、百无一用。我们身边嘲笑一个人微不足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有你不多,无你不少。”恐怕我们很多人都处在这种被忽略不计的尴尬境地。

曾几何时,经济第一、功利至上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教育不重视“人”的健全人格教育,分数、成绩,它们决定孩子的前途,决定教师的聘任、评优,其余的似乎都不在考虑之列。比如,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得到了帮助,一个成绩倒数的孩子有了几个名次的进步,一个调皮蛋的孩子有了学习的信心,在升学率这个不容置疑的标杆面前,都不会被看作是教学成绩、工作成绩,因为这无法量化。问题学生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使得师生关系日益紧张,网络上学生杀死教师的视频让我们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无地自容。

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更看在眼里。一个失足的孩子对庞大的社会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定是灭顶之灾。每个小家庭的每次变故,都会引发周围世界的一次小规模“地震”。一个起早贪黑平凡的蹬踏板车的母亲,她的背后是生病的丈夫、卧床的婆婆和三个上大学的女儿。她的重要性并不逊于航天英雄或是国家元首,谁也无法取代她的位置,你能说她的离世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曾有报道,一个丈夫十几年如一日地照料出车祸变成植物人的妻子,在他和女儿的眼中,他们的至亲决不是多余人。那些自诩充满信仰的人或许没有想到,至善的安拉、慈悲的佛祖、博爱的基督,他们宽容的心灵总是在贫困的、啃着冷面包、躺在病床上呻吟的人群中流放,而不是在豪华的私人游艇上欣赏旖旎的海上风光,啜饮着百年葡萄美酒。是的,没有一个人是被忽略的,我们的世界,就是由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交织成的一张捕捉幸福鱼群的大网。

绿色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善待每一名学生,要从爱心出发,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用科学的、辩证的观点客观实际地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因人因事而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二十年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也一再告诉我,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善待学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只有真诚地善待每个人,那些个性特别的成绩不良的以及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才会在我们的人文关怀下,得到帮助和成长。教师的善待不是示弱,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期待……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小说《夜航》中提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真理,即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从承担责任中收获幸福的麦穗吧!

在此,我用一位学生的诗来结束这篇文章,与大家共勉:

清风明月无价/却抵不过粉笔花/晚日斜照的霞/映着窗棂你的发/落啦/宁烟徐徐/雁归/衔地锦书/还是门前泥泞的路/如今亮着秋日的弧度

猜你喜欢

绿色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