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我的母校

2020-07-04潘宝勇

关键词:干粮咸菜母校

潘宝勇

每当有空闲的时候,我总喜欢开车到母校的老校址去看一看。看一看那里的一草一木,回忆一下哪个位置是办公室,哪里是家属院,哪个同事住在哪个地方,老校的标志性建筑——水塔、两棵大垂柳又在哪个地方……这个曾经有着一百多亩地、二百来间房子、四十余年校史、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的老牌名校,现在除了老校长的几间房子外,其他的都成为一片庄稼地,对此我的心中有无限的伤感。当然,更多的还是对老校的美好回忆,因为这里承载着我30多年的母校梦。我在这里上学,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成家,前前后后已有30多年的时间,对母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的母校于1976年建校,原为社办高中,只招收了两届高中生,后招收初中生,改名为齐河县富足店乡中学。因校址位于潘庄村北,人们又习惯称之为“潘庄中学”,那时候知道潘庄中学的人比知道富足中学的人还多。

学校由周围的司营村、孙楼村、潘庄村各拿出一块盐碱地合建而成,最初只有5排房子、十几亩地,没有院墙,也没有大门,几排房子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野外,周围全是高粱地。白天学生们过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生活,到了晚上,陪伴全体师生的只有风吹高粱叶的沙沙声和蟋蟀优美动听的吱吱声,有时还有猫头鹰的尖叫声,对女生来讲有点可怕。

交通也非常不方便,老校距离东边现在称之为“齐南路”的大公路有三里多地,距老乡政府驻地大约六里多地,出门全是土路。一到雨雪天更是泥泞难行,老师们上下班和学生上下学都要随身带一根木棍或螺丝刀,骑一会自行车,被泥巴塞住了,就要下车捅一捅自行车瓦圈上的泥巴,然后再骑上几步,又塞住了,下车再捅一下。

住的更赶不上现在,老师两人一间平房,学生自带木床以班为单位住集体宿舍,夏天热,冬天冷。特别是冬天,北风吹,雪花飘,寒冷难熬。更难受的是,吃饱了饭值日生要到学校后面的井里打水刷碗,水冰凉冰凉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学生中冻手的、冻脚的、冻耳朵的有的是。很多人手肿得像个小馒头,有的冻成了疮,写作业都拿不住笔。还有冻脚的,到了晚自习,教室里暖和点了,一暖和起来冻了的脚就痒痒得难受,就像小蚂蚁在肉里爬来爬去,难以忍受。很多学生边写作业,两只脚边来回地搓,以便止痒。

吃的也不行,星期天下午我们学生都从家里带足一周的干粮和咸菜返校上学,那时候一周上六天的课,星期六下午上两节课后放学,星期天下午返校上晚自习。干粮和咸菜都是“老妈牌”的,干粮是老妈蒸的,咸菜也是老妈腌制的。干粮有馒头也有棒子面饼子,家庭条件好的带点菜馍馍,当然大多时候菜馍馍捞不着自己吃就都被同学分着吃了,甚至还有女生的干脆被男生偷吃了。最难熬的是周五和周六,有时馒头和咸菜都吃没了,或者干粮让老鼠咬了,就只能借着吃,或者请假回家再拿干粮。到了夏天,大家就只能硬着头皮吃发霉的干粮。穿的也不像现在这样时尚,都是老妈亲手做的衣服和鞋子。一到冬天,大家都穿着老妈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非常臃肿,一点也不显苗条,看上去土里土气的。好在大家都这样,谁也不笑话谁。

1984年我上初中,全体师生每天早上5:10起床,起床后除了宿舍值日的学生都到后操场上操,学生跑操,校领导查老师的考勤,春夏秋季还好,到了冬天又冷又困真是不愿意起床。那时还没通电,上晚自习和冬季的早自习都点蜡烛,再到后来点汽灯,同学们的鼻孔里经常被熏得黑黑的。有时不小心就会刺啦一声,某个同学额头的头发被蜡烛烧着了,满教室里一股焦糊味,这时就会引来同学们的一阵哄笑声。当然这笑声都是善意的,也给我们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点乐趣。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要承担学校的劳动任务,譬如整菜地、收豆子,更大的任务是垫地基。1984年到1990年学校正处于建设时期,需要盖大量的房子。所以运土垫地基的任务就由老师和学生们承担,那时没有挖掘机等机械,全靠地排车和胶轮车来运土,所有的师生齐上阵。我们全体师生从学校后面的荒地上取土,女生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把车装满,然后七八个男生推一辆地排车呼呼地跑,到了地方,我们几个男同学一起用力把车子掀起来,土就倒下来了,然后再呼呼地拉着车去装下一车。那时候我们几个班比着干,干得热火朝天,谁也不甘示弱,看谁先把任务完成。干了一天活,一点也不觉得累,到了晚饭吃着干粮咸菜还觉得特别的香。

学校虽然没有院墙和大门,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反到觉得很快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学习累了,我们就走出教室看一看四周旺盛的庄稼,到处一片绿油油的,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大豆、玉米、地瓜等等。到了冬季大雪天,往学校四周望去,白雪皑皑,完全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心情更是一片凉爽。再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清新怡人,也没有见过什么雾霾,也没听说过什么PM2.5。天气暖和起来后,中午或者课外活动时,我们就躺在学校西边沟里的枯草上学习,背语文课本上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背数学的“勾三股四弦五”;背地理的“七大洲,四大洋”;背历史的“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有时掩上课本,闭上眼睛无限遐想一下,再被太阳一晒,暖洋洋的,特别舒服,特别惬意。

想一想那时候无论吃的、住的、穿的、行的,各项学习条件都非常的艰苦。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一批批的学生以苦为乐,认真学习、劳动,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毕业后大家又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且大都成为各自岗位的行家里手,作出了一番成就。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以苦为乐,以校为家,愣是硬生生地把这所学校办成了一所全县知名的学校。到了1984年,富足店乡中学在全县21个乡镇初中已经首屈一指了。用我们老校长的话讲,我们是“南半天的一盏明灯”(因富足乡位于齐河县南部),我们是“窗户外吹喇叭——名声在外”,很多周围乡镇的学生甚至县城的学生都托关系、找门路到富足中学来上学。

1993年我回到母校任教,原来很多穿着“老妈牌”衣服,吃着“老妈牌”饭菜的同学,也回到了母校任教,并且都在学校成了家,有的也把家属调到学校任教,真是“夫妻双双登讲台,琴瑟和鸣献教育”。后来,我们的学生也有一些回母校任教的,現在都成了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我们一起教书,一起育人,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苦中寻乐,一起并肩作战,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一直保持在全县前列。工作累了,围着学校甬路或者后操场遛遛弯,再或者出校门看看庄稼的长势怎么样。缺少生活用品了,就到大李集上购点货,工作和生活倒也规律有趣,不失恬静安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没想到一转眼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母校也几经改制,几经沉浮,由最初的富足社办高中到富足店乡中学,再到2008年改制为胡官屯镇实验小学,2017年5月我们又迁址到新校。现在学校的条件与当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别,想一想真应该知足。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而没有改变的,是老师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深厚情谊;是老师们艰苦创业,扎实肯干的奋斗精神;是老师们加班加点,以校为家的奉献精神;更是老师们心无旁骛,安心从教的敬业精神。

我们的老校虽然已不复存在了,但是老校的根、老校的魂却依旧存在,并且会历久弥新,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干粮咸菜母校
一袋干粮
划粥割齑(jī)
咸菜,我的冬日乡愁
告别母校
临时改变
致母校的一封信
母校情结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下雪天的咸菜汤
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