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之叛逆心理与对策分析

2020-07-04王斯怡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对策

王斯怡

【摘 要】中学生叛逆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形成巨大阻力,也给父母、教师造成极大困扰。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生叛逆的实质,并结合前人研究,总结了叛逆心理的成因,对防治及矫正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方法和对策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究。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对策

叛逆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现象。而叛逆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不仅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对学生的将来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叛逆心理的概述

心理学认为,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的学生已经拥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对于父母的约束、老师的管教会产生一种不自由的感觉,渴望突破束缚,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是由于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所以叛逆心理极容易转化成让父母、教师头疼的“叛逆问题”。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反应强烈时是一种非常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1]

二、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生理原因:10-19岁是医学上认定的青春期,是一个人的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发育的最鼎盛时期,也是性成熟时期。[2]这段时间的学生生理在迅速成熟,成熟速度可能超越了心理的发展水平。在生理上的发育,会带来脾气的改变,有的变得狂躁易怒,有的变得多愁善感,都是生理在2-3年快速成熟而心理仍处于过渡期的表现。

心理原因:伴随生理的成熟,在心理上青少年开始想拥有某些成人的权利,追求独立,以自我为中心,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父母,渴望与父母拥有同等的地位。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有些学生本就更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状况,不加以正确引导,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自然大大提高。

(二)外部原因

首先是父母缺乏民主与耐心。在很多家庭中还有着这样的陈旧观念,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成熟,必须要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属物品”。因此,孩子很少或根本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有的父母将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的工具,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采取批评、压制、啰嗦或者是暴力手段来强行管理,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

其实,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感,在遇到事情时也会选择向父母诉说,但父母要么是抱着“这么大人了,这点事也解决不好”的态度来和孩子说话;要么持着“你怎么那么敏感,是你太多心了”的看法;要么不耐心地敷衍两句,并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孩子的倾诉多次碰壁,既不能收获安慰,也不能对他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不会将父母作为可以交流谈心的对象了。

父母要管教又不愿意听取子女的想法,矛盾必然会产生,家庭和谐难免会被打破。面对丝毫不通情达理的父母,不同性格子女的反抗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抗拒与父母交谈,有的采取“两面派”方式对待父母,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是教師的不恰当、不公正管教。中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可以说教师对中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父母。有些教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高高在上,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盛气凌人地指指点点,难免激起学生叛逆心理。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对待好学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如若因为内心的偏见,认为学习好就代表品德好、行为好,从而对优生有所偏袒、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不平衡,对老师失望和不信任,从心理上抵触老师,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

还有一点就是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些教师就很不注意这一点。当学生做了什么错事,或者有早恋行为的发生,就在班级和学校等公共场合公开批评,闹得人尽皆知,不给学生留一点尊严。在学生极度自尊的青春期时,往往收到的都是反效果。有的教师误解了学生也不愿意承认,让学生受到委屈却无处发泄,这都是不公正的现象。有时候将“叫家长”作为一种震慑学生的手段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之情。

再次是媒体的不良影响。媒体对一些不合理思想行为的渲染也是助长叛逆心理一个原因。如一些影视作品中,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英雄主义。[3]而对他们违反规则、破坏规则并不加以指责,反而充满赞赏。还有一些网络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与血腥,中学生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还存在偏差,在娱乐的同时难免受到浸染。在充满幻想的青春期,他们非常容易将自身带入那些“叛逆英雄”中,渴望像游戏中一样凭武力让别人臣服于自己,并不自觉地模仿那些出格的行为。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

叛逆心理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隔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感情联系,增加教育的难度。青少年内心往往敏感冲动,一点小事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冷漠与冲突是青少年叛逆危害的主要表现。

冷漠不仅体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少爱心与同理心,还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对家长、教师的管教充耳不闻,独来独往,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同时在中学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下,无力背负沉重包袱,出现厌学、逃学等行为。冲突则与冷漠相反,如果说冷漠是一种无声的叛逆,冲突就是一种直接的对抗,给教师、家长带来极大困扰。摔东西、大喊大叫、打架等行为都是叛逆期青少年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常见的举动,十分危险,如果不加以制止疏导,将会发展为打群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冲突更容易使青少年滑向犯罪的深渊。

这两种表现都不容忽视,最初时青少年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与释放压力,如果这样的叛逆心理长期存在并且得不到合理疏导,三观的形成必然出现扭曲,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巨大伤害。

四、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家长的正确处理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4]因此,要预防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其与父母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让孩子知道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父母只是客观指导、提出建议,不会过度干涉他们自主做出的决定,也不再事无巨细地为他们包办,这样在培养他们责任感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强烈控制欲下发生的悲剧。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

“共振效应”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就是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体贴学生,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特别是一些在班里常闯祸的学生,更应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不一味地将错误作为惩罚的依据,而应把错误当作教育的机会,使学生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教师千万不要将学生作为对手,应和学生站在统一战线,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的是,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及时指出,但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观点:老师批评你只是不喜欢你的某个表现或行为,老师对你个人没有丝毫偏见,不是特意针对你。老师爱每一个学生,对你们都是一视同仁的。这样会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三)媒体的正确导向

中学生在青春期偶尔有叛逆行为、出格举动都是正常现象,媒体应避免抓住个别极端事例大肆宣扬,追求真实、理性报道,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对大众危言耸听一番。这不仅影响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将自身的出格行为全部归结为青春期等客观因素,甚至导致其刻意放纵、盲目跟从媒体口中所谓独特的“风气”,而不反思克制自我。因此我们提倡大众媒体不要随意给中学生冲动、非主流等行为贴上有个性、潮、酷等标签,对青春期的中学生多些宽容,遇到事件多从问题本身出发,追本溯源,分析到底是管教不当、被人唆使,还是缺乏关爱等原因,而不是用“叛逆期”三个字以一概之。

五、结语

中学生叛逆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只有了解他们叛逆的实质与成因,掌握科学的解决方法,施以实际有效、科学的行动,才能帮中学生度过这段“危险”的过渡期,维护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娜.中学生叛逆心理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17.

[2]许哲高.赢在此时——青春期叛逆心理分析与对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5.

[3]李艷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7):47~48.

[4]张娟.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J].大众文艺,2010(1):169.

猜你喜欢

中学生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走,找对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