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炳《画山水序》部分解读及对笔者创作的影响

2020-07-04胡随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卧游

胡随

【摘 要】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的最重要绘画文献。它主要阐述用画的形式把哲理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作山水画、观山水画也是为了观道、体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画重精神性和重理性。

【关键词】画山水序;澄怀;观道;畅神;卧游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147-02

一、部分原文和译文

《画山水序》部分原文: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译文:道内含于圣人生命体中而映于物上,贤者澄清其怀抱,使胸无杂念以品味由道所显现之物象。至于山水,其形质存在,必能从中发现道之所在。所以轩辕、唐尧、孔子、广成、大隗、许由这些圣贤仙道,必定有崆峒、具茨、藐姑、箕山、首阳、大蒙(等名山)的游览活动。这又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圣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发现了“道”,贤者则澄清怀抱品味这由道所显现之像而通于道。山水又以其形质之美,更好、更集中地体现“道”,使仁者游山水得道而乐之。事实不就是这样吗?

二、思想内容

(一)论山水画的功能性

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的。“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画山水或观山水画都和游览山水景色一样,而且能更好地品味圣人之道,“雖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所以这位“澄怀味像”“洗心养身”的信徒,鼓吹山水画,决非为了消遣,而是要调动一种最好的形式,“卧游”山水,以便体现和学习圣人之道。他说的“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是因为“卧游”山水画,实现了观道和对道理解更深刻的目的,才“畅神”的。宗炳把山水画和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山水画的社会功能提高了。

(二)以形写神,以形写形

宗炳说:“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就是说,山水的景致(包括神和形),应于目,会于心,而上升为“理”,如果画得巧妙,则观画者在画面上看到和理解到的,亦和作画者相同。作画者和观画者的精神都可超脱于尘浊之外,是因为感通于画上的山水之神,只有如此,才能起到“观道”的作用,所以写山水要写山水之神。在“以形写形”与“画山水之神”之间,宗炳竭力将两者统合在一起,他所借用的,首先是视觉感受。他说:“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因为山水画是以小(画)写大(山),所以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透视学原理至关重要。一旦明白了这一原理,在创作实际体积巨大的山水画时,“张绢素以远映”,就能够“以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形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只要掌握了方法,即得到了其中的“巧”,就能够在一图中,表现出“嵩、华之秀”,甚至更难把握的“玄牝之灵”。

三、影响

《画山水序》是宗炳游历名山大川、沉潜玩味并张图作画的心得,讨论了山水画的价值、功能,以及创作山水画的目的与方法等。他指出,卧游山水、悟道畅神是山水画的价值,画山水的宗旨是写山水之神。他还提出了山水近大远小的观察原理,以及在画幅上表现真实山水空间的方法。《画山水序》既是一篇山水画论,也是一篇借谈山水画来讨论玄理的文章。文中涉及山水画的性质、功能、特征以及山水画创作与空间观念的讨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炳还认识到山水画的功能与人物画不同。山水画以再现自然美为能事,人物画以反映社会生活为根本,人物画寓褒贬、存鉴诫的思想,在山水画中是不适用的。山水画的功能只是使人精神愉快,充分肯定了山水画艺术的美感享受作用。在此基础上,宗炳进一步提出了山水画可以“卧游”的审美境界,这里有孔子“游于艺”思想的印记,更是时代审美的新理念,并直接启示着后人。

四、对笔者创作的启发

笔者《山·水》系列创作是融入了“道”的思想,运用银色细铁丝构成“文字山水”符号,将铁丝的“柔性”与“刚性”巧妙利用,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组成富有“山水”意韵的画面,简约而又不失形式美感,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

《易经》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精辟概括了对立统一的根本思想,《山·水》系列作品中也运用了一定的“道”的思想,这个“道”就是刚柔有体, 一阴一阳,相互转化、相互推移。本次创作的主题是自然界中的山水,采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方法,“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观物”而至“取象”,这中间经历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认知、把握与组合,最后提炼出最概括、最有象征意味的符号进行组合,构成画面。

本次创作认真学习了宗炳的《画山水序》,受益匪浅,更加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感受,重视第一感觉。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形式”与 “内容”的和谐统一,在内容上以“山水”的物象为主,但表现为抽象的符号形式,是对物象的升华;在形式上充分运用金属铁丝的特性,“刚柔结合”“一静一动”“负阴抱阳”。

《山·水》系列中,最重要的就是“刚柔相济”,“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大壮卦》)“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卦》)古人论用笔时亦云“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道劲于婉媚之内。”说的是刚与柔必须结合互补。似柔非柔,不刚而刚,外柔内刚,内韧外雄,始终贯彻在中国书画的审美之中。若执于一端,常常是过犹不及,或刚而粗俗,或柔而妖媚,皆难以涉入美的领域。唯刚柔并取,才能相摩相荡,变化莫测;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无笔不刚,无笔不柔,无笔不神,无笔不意,“笔笔取神而溢乎笔之外,笔笔用意而发乎笔之先。”这种“刚柔”的思想,亦融入在笔者的创作中。

通过本次创作,笔者深刻认识到,一件作品的产生,不仅需要创作者具有精湛的功底,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事物的感知力,画由心生,亦由笔下,要时刻锻炼自己的艺术敏锐力,要深入学习中国画论,才能认识中国画,认识到中国画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才能了解艺术家的品格。创新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古为师,才能继往开来。作为新时代的美术学研究生,不仅要学好自身的专业知识,打牢基本功,更要有扎实的学术修养,多看书,博学多识,进一步提升艺术功底,创作出更加有内涵、有温度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志兴.中国书画美学概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119.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1.

[3]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6.

[4]彭莱.古代画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6.

[5]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69.

猜你喜欢

卧游
古今“卧游”观对比分析
卧游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卧游理论在散点透视中的体现
荆浩《匡庐图》中蕴含的“卧游”思想
“卧游”观念在旅游绘本设计中的艺术性应用研究
名胜游览图中的朝鲜时期名胜研究
浅谈宗炳《画山水序》
“卧游”在徽州版画中的文化内涵及审美表现
浅谈山水画中的“卧游”与“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