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电影的悲情意识

2020-07-04魏鲁豪

戏剧之家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校园暴力

魏鲁豪

【摘 要】中国电影中的“青春”叙事往往与时代密切相关,青春电影主人公遭遇的困惑与挫折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症候。在以“青春”作为社会问题之透视窗的青春电影中,青春主体不再以鲜明的青春身份标志自居,同样,青春的危机亦不以走过青春、与世界和解,而是获得妥善解决。相反,青春只是一个独特的体验社会的视角。从另一个视角来说,这些“问题”风险意识显著的青春影片亦应是对于论述社会问题以及庞大叙事的一种呼应。应是在中国社会的肌理中生发出来的、真正切中现今青少年之生存体验的故事。《少年的你》以校园暴力为主题,将“校园霸凌”议题融入“严酷青春文学”的影像化展现之中,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产校园电影相对固定的商业类型与人物程式。赋予青年个体以社会责任心的现代主义叙事。

【关键词】青春电影;校园暴力;少年的你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19-0131-01

一、封闭世界:外部环境显现的悲情意识

《少年的你》中几个复读生组成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导演曾国祥把成年人的世界隔绝在外,从青少年的世界望过去,那是一个对立的世界,也是一个陌生的、冷漠的世界。无论是陈念的母亲对陈念的忽视,还是刘北山母亲的自私冷漠,又或是以魏莱为代表的这几个青少年全然感受不到来自成人世界的理解、 援助和爱。不论是陈念、刘北山居住的地方,还是本应当充满积极进取等文化符号的学校,都是让他们时时刻刻想要逃离的地方。影片中呈现的故事背景,与人物的悲情故事有着自然的衔接。陈念因为胡小蝶被调查,成为下一个被校园暴力的对象,椅子被撒上红墨水,被恶意推倒在楼梯上,这一切都发生在本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学校里。陈念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流言蜚语、造谣中伤等毒菌滋生的小市民社会。这部影片呈现了更多现实世界的阴暗面,以它狭窄、破旧,充斥着流言蜚语和落后腐朽的面貌,表达了这样恶俗的环境对青春少年的毒害。陈念的母亲因为欠债而东躲西逃,陈念只能蜷缩在家里,关上灯隐藏在黑暗中发抖。由于一直未还上欠款,陈念再一次被欺凌,在这个过程中,她丝毫感受不到邻里之间的温情。可以想见,导演曾国祥对于底层社会的洞察及批评,还有他对人性的一种揭露和窥探。

在陈念的班级里,魏莱等人代表的是另外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青少年年轻的内心滋生出一种本性之恶,他们会因为妒忌等心理去仇恨、中伤他人,此种恶甚至发展到不择手段去攻击、伤害他人,甚至是摧毁他人。导演想表达的是一种青春的扭曲及残忍。

这部电影除了呈现出小市民社会这样的环境外,另一个环境是学校,导演用冰冷、灰色将学校环境表现出来。本应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老师却更像是空洞、惨白的教书机器,像陈念这样的少女,在遭遇到人生中毁灭性的打击时,学校给予的援助微乎其微。当胡小蝶因校园暴力丧失生命的时候,公安机关由于学校提供不了充足的证据而无法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关爱的缺失、教育的缺失,也是直接导致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二、消费社会:物化环境表征的悲剧内核

品学兼优的陈念为了替母亲还债,不得不在外打工,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刘北山因为母亲抛弃自己而早早辍学,这是个体人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对金钱的妥协,承载着物质社会多样复杂的社会关系里,物质对于生活的压迫。而魏莱害怕陈念告发主动提出用钱解决,她在陈念面前痛哭流涕装可怜,对比之前对陈念的恶语相加、冷漠相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哀求是对现实的妥协,是将校园暴力物化成了社会中的金钱符号来消费,物不仅仅指实体的“物质”,它在本质上还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蕴含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这部电影中,道德缺失与人性残酷是悲剧意识的展现,它隐含了导演对现实社会阴暗面的控诉和愤懑,人作为物质社会中的符号,全然体现的是金钱至上的内涵。影片整体基调是阴暗蒙尘的,是缺少爱与沟通的,是向金钱妥协的,是向无可奈何的现实社会投降的,影片的悲剧内核通过物化的人呈现畸形的社会,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结语

导演曾国祥从多元化角度发掘悲剧内核,以隐秘形态影射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状况,“悲伤”是这部作品的情节推动力,“少年”是对传统青春叙事的反叛。以个人之思,表达对青少年深切关怀和对生命独特体验。

参考文献:

[1]赵秀丽.蜕变与颤栗:<狗十三>青春成长题旨解码[J].电影评介,2019(12).

[2]桂琳.现实主义青春片创新路径探析[J].中国文艺评论,2019(9).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校园暴力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展现成长的痛与热情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少年的你》:难得精彩的与校园霸凌有关的电影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