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渗透医患沟通意识

2020-07-04苏妙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医学类基础课医患

苏妙玲

医患关系一直以来是备受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今,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患者对疾病治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医患关系越发紧张,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生成长的摇篮——医学类高职院校应重视及加强对医学生的教育,强调意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已意识到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普遍增设了一门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医患沟通学》,但这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少,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这对于提升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专业特点,借助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公共基础课协同育人的视角,阐述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渗透医患沟通意识的必要性,探讨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渗透医患沟通意识的必要性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是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践特征,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促使医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医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医学专业的实践,还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社会、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所有活动。

1.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医学生融入未来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基础课教育开展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提升自我、融入社会。教学实践活动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担任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设计一些与医患沟通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他们学好医学专业积累社会经验,奠定社会基础,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2.结合专业特点,加强教学实践活动,为医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强医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推进大学生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医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实践活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其理性思考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的支持。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产生的效果和收益是双向的,一方面参加活动的学生锻炼了自己,认识了社会;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服务了社会,体现了其社会价值。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医患沟通教育,让学生通过各种模拟的医疗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感悟沟通的道理,从而锻炼和提高沟通的技巧。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招生就业压力加大,以及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视域下教育改革的矫枉过正,错误地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实质性作用,致使公共基础课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公共基础课的作用无法得以发挥。

1.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跟不上现代社会的需求

社会形势的变化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公共基础课教育也要为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实际上,公共基础课教育仍以传统的理论说教和“灌输”为主,教学实践活动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公共基础课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社会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

2.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長期以来,由于一些学生对公共基础课不够重视,对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抱着不端正的态度,导致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实践活动的成绩考核弹性较大,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蒙混过关的心态。

在对待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上,一些医学类高职院校重视不够。笔者了解到,除了医学专业的技能实践,如护理技能、中药技能、职业礼仪等活动外,这些院校在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中,措施不到位,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实践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3.公共基础课教师实施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理念有所偏颇

在协同教育理念下,公共基础课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但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在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中仅仅为实践而实践,他们不了解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不了解社会对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所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两张皮”现象。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对策

为完成对医疗卫生人才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医患沟通意识渗透到每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科学规划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内容的构建、教学的开展、方法的运用和目标的深化,这将大大提升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1.在教学目标上,积极探索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教学实践的新视角,推进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应该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适应我国国情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应该紧紧结合专业特点,从专业素质、医德、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有意识地将医患沟通意识渗透到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

(1)在专业素质方面,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促使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自觉严格训练,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明确学习方向,从而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对所学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医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是医学生从事医疗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2)在医德方面,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的内涵,为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医德规范来约束个人的行为,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杜绝行业不正之风的防线,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更好地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局面。

(3)在综合能力方面,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适应杜会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医务人员的基本技能。医学生是一个医患关系中的特殊群体,是医疗活动的主体之一,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是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

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生活,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形成对社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和发现。

2.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专业特点,构筑务实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系

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在强调理论向导模式的同时,客观上要求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注重基础理论及专业的关联性,而且更应强调实际利用性、突出创新性、体现务实性。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围绕医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实践内容,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改变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的模式。同时,还要加大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力度,将教学实践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医疗卫生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公共基础课教学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实践课程。

3.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的核心在于确立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医学类高职院校是以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导向,实践教学活动是以“社会调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医院”构成的多层次、综合性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体系为实施手段,同时实现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确立和协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依托社区企业和社会,建立实践、研究与提升能力相结合的教学运行机制,使学生在教学实践训练中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实习的过渡,要突出公共基础课教学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协同育人的理念下,医学高职院校必须把握住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目标,运用好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这一有力杠杆,将医患意识有力地渗透到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丰富而具有实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医学生的未来注入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新萍.教学中应渗透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药与保健,2015(1).

[2]韩冰.公共基础课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之我见[J].职业·中旬,2010(9).

[3]高红欣,陈然.高职公共基础課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4(5).

责任编辑何丽华

猜你喜欢

医学类基础课医患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纾困医患关系
医学类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