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构的哥谭市和现实的隐喻

2020-07-04梁文雪

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丹尼奥尼尔蝙蝠侠

梁文雪

丹尼·奥尼尔 (1939-2020)美国,漫画作家

“令我哭,令我笑。让我知道我在世界上的位置。在此处举起我在彼处放下我。带我去从未到达的地方以及时间空间的尽头……”斯坦·李在The DC Comics Guide to Writing Comics一书中这样评价作者丹尼·奥尼尔。如今斯人已逝,这番话像极了丹尼·奥尼尔职业生涯的注脚。

奥尼尔少年从军,亲历了古巴导弹危机,退伍后在密苏里州为报纸写专栏,后来遇到贵人罗伊·托马斯,被其推荐给漫威的斯坦·李做助理编辑,就此入行。1960年代末,奥尼尔跳槽到查尔顿漫画,后又跟随老领导迪克·佐丹奴前往DC任职,早期负责的《美国正义联盟》的故事大获成功。

奥尼尔是最早把美国本土社会和政治话题引入超级英雄漫画的编剧,他的议题涉及毒品泛滥、种族主义和其他社会积弊,为后来的《绿灯侠与绿箭侠》的连载奠定基础。如《绿灯侠与绿箭侠》第85-86期的故事Snowbirds Dont fly:绿灯侠和绿箭侠发现少年英雄Speedy是个吸食海洛因的瘾君子,借此探讨毒品对青少年的影响。

70年代,奥尼尔接手了蝙蝠系的故事创作,他谦虚地以“让蝙蝠侠回归原初”为名,实际上重塑了这位著名英雄。以蝙蝠侠为代表的超级英雄被披上了深沉黑暗的外衣,有了探讨社会和人性的内涵。奥尼尔也被誉为“给予蝙蝠侠沙哑嗓音的男人”。奥尼尔之后的漫画编剧如弗兰克·米勒,电影导演诺兰、施奈德多多少少都承襲了他的遗泽。同时奥尼尔还参与重建了小丑和双面人的形象,让这些角色作为知名反派深入人心。他的作品贯穿了美国漫画青铜和暗黑两个时代,活跃期长达三十年,成为蝙蝠系作者中仅次于芬格的常青树。

美式漫画随着丹尼·奥尼尔等人的当红出现了一个较为鲜明的分野:较之美国队长代表的积极向上的、清教徒般的形象,蝙蝠系更长于发掘英雄内心的矛盾甚至阴暗面。蝙蝠侠看似强大又内心柔软,向往人群又躲避人群,在肩负使命的超级英雄和自我身份转换之间徘徊。另一个反派角色小丑则被蒙上了一丝丝悲情色彩,在反面对立视野下和蝙蝠侠的双重人格形成了强烈的呼应。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丹尼·奥尼尔最大的贡献除了在漫画中引入现实元素,还有他极强的前瞻性。蝙蝠系中出现的种种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混乱,恰似今日陷入混乱的美国。“哥谭”一词在英文中有“愚人村”的意思,它同样也是纽约市的绰号之一。哥谭市以高犯罪率著称,罪恶假自由之名而行。或许丹尼·奥尼尔的初心就在于此,将暗黑漫画变成美式价值观和现实的一个隐喻。在美国深陷种族主义和新冠疫情泥潭的当下,奥尼尔的漫画仿佛从科幻漫画变成了写实漫画,他参与改编的电影也如科幻片变成纪录片一般。

有人说奥尼尔没有离去,只是回到了哥谭市隐居。出没于罪恶中的黑暗骑士并不被自己为之牺牲的市民信赖:多数善良的市民甚至不确定他的存在,只把他当作街头流传的都市传说。隐居的奥尼尔在混乱的当下,会创造一个新的都市传说吗?

猜你喜欢

丹尼奥尼尔蝙蝠侠
《新蝙蝠侠》谁在囚笼之中
回归的心路历程——奥尼尔戏剧叙事研究
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
你也能当蝙蝠侠
最大规模的蝙蝠侠纪念品收藏
丹尼的皮坎肩
丹尼和她的动物朋友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丹尼特异现象学方法论研究
打不开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