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研究

2020-07-04杨丽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道德与法治初中生

杨丽娟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指导。当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从现状出发,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对教学实践路径提出“转变培育理念,明确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开发课程资源,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注重方法创新,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指导”、“完善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初中生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77-01

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重要性也逐渐受到重视,学校、教师应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发展自主能力,进而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来。但是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课程资源的局限,农村相对封闭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陈旧、单一的教学指导方法等,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诸多难题。针对此,学校、教师应立足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现实,根据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对教学培育的路径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转变培育理念,明确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教育理念的创新与转变是指导教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目的与含义的重要前提。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一些教师依然没有从思想上做出转变与调整,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的是依赖传统教育思想,即通过课程理论内容的渗透落实课程目标。但实际上,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核心素养培养也就无从谈起。针对此,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教师首先要从教育理念上做出调整与变革。以学生为本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围绕学生情感认知特点,从农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等案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究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知识。教师还应深入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研究,根据学科性质分析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律意识、公民参与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而形成对教学实践更加实用的理论指导,提高核心素养培育效果。

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

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面临着课程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課程需要,立足农村初中的本土条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系统逻辑的教学指导,例如在关于“成长”的主题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安排,为学生提供话题讨论机会,并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品味教材中关于成长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一说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目标;开发媒体资源,例如在法律意识培养中,教师可以从“法治在线”等节目中收集素材,以辅助课堂中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媒体报道中的法律案件,提高其对生活的关注度,并结合现实生活实现对法律社会构建的深入思考;开发学生资源,即教师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出发,挖掘课程资源,并在课堂互动讨论中拓宽视野,在课堂参与中实现自我发展。

三、注重方法创新,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指导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特征,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从电视、报纸、网络以及学生生活实际等渠道收集、整理案例,确定案例教学指导目标;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呈现案例,并要求学生根据直观体验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最后总结提炼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知识,进而呈现“生活需要法律”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提高其法律意识。再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社会实践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农村社会生活中来,体会农村社会运行的规律与特点,并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与独立思考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答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实现学生公民参与素养的培育。

四、完善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评价机制也应做出适当调整。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课程目标实现程度的局限,渗透多元化评价理念,帮助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评价标准来看,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律意识、公民参与的角度构建评价框架,进而形成能够量化的评价指标,以保证教学评价的可行性;兼顾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与课程学习结果,例如在以“安全”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从生活安全、国家安全等角度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同时结合实践中对学生行为选择的观察判断学生对安全的态度,以及实现安全生活的能力,进而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注重学生主体的评价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思考,进而提高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构建学生心理环境,强化学生法律意识,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为目的的课程。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为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词”,相较于城市的中学教育,农村初中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中资源相对不足。针对此,学校、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条件,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民参与等角度实现对初中生的全面塑造。

参考文献:

[1]卢明家.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OL].学周刊,2019(19):61.

[2]周敏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0):59+72.

[3]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104-106.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道德与法治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